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绍昌
别名:邓文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广安牌坊村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36年
职业:教师—保路运动帮会小领导—革命军营长—团练局长-重庆避祸者
毕业院校:成都法政学校
主要成就:参加保路运动组织哥老会,当革命军营长
儿子:邓小平、邓垦、邓蜀平
个人简介
邓小平是邓绍昌的长子,邓绍昌按字辈的排序为他取名邓先圣。进入本村私塾后,教书先生把他的名字改为邓希贤。
邓绍昌先后娶了四个妻子,共生育九个子女,最后养活下来七人(四男三女)。第一个妻子张氏,病死无后;第二个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10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第三个妻子萧氏,生一男即四子邓先清;第四个妻子夏伯根,生三个女儿,三女邓先芙,四女邓先蓉,五女邓先群。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一度是广安县及其周围地区有影响的人物。邓绍昌精力充沛,乐观豁达,乐于同人交往。据说他对孩子们的管教很严厉,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
儿子经历
决定长儿去法国留学
邓绍昌曾是四川省保路运动帮会组织“袍哥会”(哥老会)的小领导,辛亥革命期间加入广安革命军,当上新兵训练营营长,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后因不愿与当地的“乡匪”同流合污,受到排挤,被撤团练局长一职,他不得不抛下家小,到重庆“避祸”。
由于邓绍昌“避祸”日久,家里举债度日,小平的学费很难筹集。正巧,第二年8月,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成立,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捐款2万多元,开办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招收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文化水平的青年入学,学制一年,毕业后赴法留学。在重庆的邓绍昌得知此事,立即捎信回家,让小平到重庆。
邓绍昌的这个决定,影响了小平同志的一生。在当地,邓绍昌也算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对乡间的落后状况很不满意。
他察觉到,中国人要想出头,必须学洋人之长,他要把长子“送到大地方的学堂去”。而留法预备学校的开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必花大笔的钱,就可以
墓简介
小平父亲之墓“邓绍昌墓”建于丁丑年(1937年),距邓小平同志故居西南约500米,距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大约150米,是一座单体土坟墓。墓向西,宽3.2米,高1.6米,长4米,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卒于1936年,清末毕业于成都法政学校,在协兴场教过书,开过茶馆、饭馆,做过协兴乡团总和广安县团练局局长。由于受过新式教育,跑过世面,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痛感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横行:“这个社会是不像个样子,是应该革命”。他做了协兴“码头”的当家三爷,后升为“掌旗大爷”,奔走呼号,积极从事反洋教和“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前后,广安建立革命军,血气方刚的邓绍昌加入革命军当上了新兵训练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地方的武装暴动。邓绍昌在乡里受人尊敬,很有影响,由此当权者极力拉拢。但刚直不阿的邓绍昌不愿同流合污,终不为权力者所容,受到排挤,担任县团练局局长不到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