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本名:丁宝桢
别称:丁稚璜
字号:字稚璜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贵州平远
出生时间:1820年
去世时间:1886年
主要作品:《丁文诚公家信》
主要成就:创设四川机器局,改革盐法,发展洋务运动
人物生平
丁宝桢,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后,因母亲去世返乡丁忧,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保卫家乡。咸丰六年(1856年),丁忧期满,恰逢苗民教匪叛乱,叛军蜂拥而起。时任贵州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同意并特别下令授予丁宝桢编修一职。此后,丁宝桢增加在民间的招募,士兵总数达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复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
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军队。但由于亏欠的饷银非常多,丁宝桢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纷纷离开。丁宝桢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同治元年(1862年),任长沙知府。
同治二年(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当时科尔沁
人物成就
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丁宝桢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
光绪元年(1875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马梯尼洋枪,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次年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决口。丁宝桢亲赴工地,指挥抢险。两个月的时间里,丁宝桢与役夫同甘共苦,于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龙”,堵住了决口。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再次遭遇大决口,丁宝桢又一次挺身而出,军民同
人物评价
《清史稿》:宝桢政尚威猛。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
丁宝桢为人正直,勤政廉洁,广受朝野好评。礼部尚书李端芬高度评价丁宝桢的功德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
阎敬铭:“生平处大事无所趋避”,“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
《清盐法志》:丁宝桢创办的官运商销之法“明效大著,之后一切成法皆有可循”,“诚数世之利也”。
史书记载
《清史稿·丁宝桢传》
《宫太保丁文诚公年谱》
《清盐法志》
家族成员
长子:丁体常,曾任巩秦阶道道员、广东布政使。
次子:丁体勤,曾任山海关通判。
子:丁体仁,曾任候选知县。
子:丁寿鹤,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
子:丁体晋,恩赏郎中。
孙:丁道臣,曾任兵部主事。
孙:丁道源,曾任光禄寺署正。
孙:丁道津,曾任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山西省河东盐运使、山东布政使。
轶事典故
宫爆鸡丁原名叫做宫保鸡丁,这道菜由丁宝桢发明。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原本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人尽皆知。
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也算是对他的纪念了。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
后世纪念
丁宝桢去世后,灵柩运回老家山东济南丁家祖坟安葬。但如今,丁宝桢墓早已夷为平地。趵突泉畔的“丁公祠”以及位于旧军门巷11号的丁宝桢故居,已在城市建设中拆除,只在临街的粉墙上书有丁宝桢及其故居的简介。时至今日,只有丁宝桢当年曾坐镇的巡抚大堂旧址,依旧立于珍珠泉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