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杜修贤简介

杜修贤

更新时间:2019-11-30 19:11

杜修贤,“红墙”里的摄影师。杜修贤,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1944年参加八路军,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1954年调新华通讯社任记者,先后任北京分社摄影组组长、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摄影代表作有《历史性的握手》等。《红镜头》中有记载:杜修贤,是父母赐名;杜山,是周恩来赠名;杜秀咸,是江青送名。又听说,他跟随周恩来到过30多个国家,在毛泽东身边也有10年左右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毛泽东、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杜修贤之手。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杜修贤

别名:杜山,杜秀咸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米脂

出生日期:1926年

逝世日期:2014年6月11日

职业:摄影师

毕业院校:绥德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2

杜修贤,别名杜山,1926年生于陕西米脂县一个贫寒人家。12岁时就开始打长工,为谋生而饱尝人间艰辛。14岁时顶烈日赤足走了40里黄土山路,来到绥德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了一名勤务兵。不久后护送一名教员前往延安,在延安从新华书店勤务兵做起直至新华书店管理员。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先生,从此与照相机结下终身不解之缘,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摄影生涯。

20世纪50年代初,杜修贤转业到新华社北京分社。1960年开始调往中南海摄影组,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记者,曾随总理先后出访过亚洲、非洲、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文革”中被下放到铁列克提,与他同去的几名记者都在铁列提克事件中罹难。1969年被周恩来总理召唤回中南海,任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0年又同时负责毛泽东主席的晚年摄影,直到两位伟人逝世。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

展开阅读全文 ∨

逝世

3

2014年6月11日,杜修贤同志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故居

4

北京城北的“王府家庭农场”——杜修贤的新家里。这里周边屋宇错落,地阔庭美;院内辟地种些菜,红绿盎然;猫狗嬉戏,一派田园景象。真是生活的好去处。同时,这里也汇集了杜修贤77个年头的“绝代风华”:一排排装订在册的底片、照片悄然屹立,随手翻来,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壮观。“红墙”里的风起云落在这一隅突然沉寂了许多,唯有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向人诉说着它的“昨日辉煌”。坐在书房的沙发上,仿佛置身于一个“领袖”辈出的年代。那些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时刻和运筹帷幄的伟大人物,一一与你擦肩而过,他们“谁主沉浮”的英雄气魄,让人感慨万千。

作品

5

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为了让中外记者拍摄好这一历史瞬间,有关部门在机场边搭了一个阶梯式的大架子,距离宾主握手点约20米远。上午11时,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的上空。杜修贤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他步子很快,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两三米开外的周恩来。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手即将握住的刹那间,他当机立断,按动了快门……后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发表了这张照片。照片在媒体登出后,被誉为“精彩的历史瞬间”。

如今,这幅照片和吴印咸的《白求恩》、吕厚民的《志愿军回国》、张爱萍的《新四军侦察员》、石少华的《埋地雷》、陈正青的《开国大典》、陈复礼的《搏斗》等160幅摄影佳作被评为“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杜修贤先生用照相机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和国领袖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