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至成
外文名:Zhicheng Yang
别名:杨至成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侗族
出生地:贵州省三穗县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1967年2月3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
人物生平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光绪29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还有他之上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7岁开始读私塾,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1921年毕业。
1922年,辗转云南、四川。次年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1925年夏,随联军赴粤,参加北伐。
1926年春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
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
人物贡献
杨至成作为中国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1946年1月,赴苏学习的杨至成回国,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抽调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50000多人,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8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军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此后,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
人物轶事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表弟周铨定,让他在武汉找个工作。杨至成招待了表弟几天后,对周铨定说,“现在在武汉,我虽然有权,管财管物管工厂,但这些都是人民的,我不能用它们来谋私,也不能为你找工作,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啊。表弟你也是知书达理的人,过去对我也多有帮助。希望你还能理解我,继续帮助我……”表弟连连低头,最后抬起泪眼答应了。随后给他买好车票,打好包袱,送他回三穗老家去。
1957年12月下旬的北京,晚上9时半,杨至成夫妇乘车进入中南海。一见面,毛泽东便和他们聊家常。到深夜11点,毛泽东便邀请杨至成夫妇共同进餐。杨至成说已吃过晚饭了,但毛泽东执意要请他们吃一顿饭。毛泽东说:“家常便饭,随便尝尝。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
人物评价
1932年7月,杨至成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时,毛泽东称杨至成为“红军大管家”。
1938年,杨至成学习回国后,毛岸英称他为“亲爱的杨老太爷”。
解放后初期,毛泽东当面对杨至成说:“你是老后勤,搞建设,你是行家。”
2014年5月24日,杨至成之子杨子江接受新浪记者采访评价说:“父亲杨至成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也是一个全能的‘商人’。”
杨至成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解放军将领传》)
后世纪念
2003年,杨至成诞辰110周年,中共三穗县委修订了《杨至成诗文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3月出版。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位于贵州三穗县城林园西路,由将军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5800㎡,整个纪念馆展陈由六部分组成。
2009年,由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北京天格艺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出品了一部电影《杨至成火线供给》。张新武执导拍摄,孙思瀚、李媛媛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