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杨伟名简介

杨伟名

更新时间:2019-11-23 07:31

杨伟名,陕西户县人。被称为“民间顾准”,农民先觉者。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这个陕西户县的农民拿起笔杆,针砭时弊,一写就是近万言。主要代表文章《当前形势怀感》。这些文字让他在“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并最终迫使他走上绝路。他只活了不到46岁。1979年改革开放后,开户县县委为他平反。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杨伟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户县

出生日期:1922年

逝世日期:1968年5月6日

职业:农民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生平

2

杨伟名,12岁入村私塾读书,15岁父丧辍学,边耕田,边自学,借邻里亲友书籍,读完中学课程。1940年,18岁的杨伟名,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外当兵三年,后逃跑回家,继续务农。因家贫地薄,他虽终年在田里劳作,但仍然交付不起各类的苛捐杂税,常受官府和富豪欺压。在中共户县地下组织的教育帮助下,他认识到穷人要翻身只有闹革命的道理,逐渐关心天下大事,并开始写一些时评、杂感类的小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大打内战,搞得城乡鸡犬不宁。渴望能过上安稳日子的杨伟名把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1946年7月,他从报纸上看到闻一多先生因支持学生争民主、反内战活动而被国民党特务枪杀在昆明的消息,立即向西安的报社投稿,谴责国民党特务的卑劣罪行。1949年2月,经穆向林介绍,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户县解放,被县人民政府派往罗什乡担任副乡长,积极投入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是年冬,组织调他到咸阳分区

展开阅读全文 ∨

文章评价

3

县以上各级党委收到三个中共党员署名的《当前形势怀感》后,曾给予积极的评价。6月21日和28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分别在他们主办的内部刊物《宣教动态》上,以《三个共产党员来信》和《对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为题,详细摘要发表。7月28日,中央宣传部的《宣教动态》,又刊登了对三个共产党员的简史调查,称赞杨伟名爱学习,有一定文化水平。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中共西安市委和咸阳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去信或接见杨伟名,认为“来信提到许多重要问题,均有研究价值”,中央西北局还打算调杨到西北局研究室工作。然而,8月以后,由于毛泽东的批评,这封来信和信的作者,均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同年8月6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了户县三个党员来信。针对信中“一叶知秋,异地皆然”的一句话语,毛泽东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离世

4

1962年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宽松的,杨伟名因《当前形势怀感》“获罪”,有关部门出于保护没有给他任何行政处分,他的大队会计和调解主任的职务也没有被马上撤掉,在大队、公社乃至户县县城,他仍然是个活跃的中心人物。但从这以后,杨伟名涉及的话题多是“三国”、“水浒”、“红楼”、“聊斋”中的故事,跟从前已经大不一样。

杨新民证实,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前后,时刻关注天下大事的杨伟名明显少言寡语了,“他常很长时间一个人出神。”杨家生活还是不好过,可家庭气氛越来越好了。刘淑贞是个识大体的女人,小事上有时糊涂,大事上却从不糊涂;她反对杨伟名再写文章,“农民么,种好地就行了,招事惹非干啥?”等到杨伟名成了批斗对象,她更是站在杨伟名这一边。

杨伟名人生最后岁月思想发展的重要见证人名叫刘景华,当年他曾直接进入杨伟名痛苦的精神世界。刘景华是那场大浩劫中的幸存者,出狱后去了海南。仝德普最早接触杨伟名事件,发现这一线索,设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平反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1979年4月,中共户县县委为杨伟名平反昭雪。新编《户县志》和《陕西省农业合作简史》,都辑入了杨伟名等三个共产党员署名的《当前形势怀感》(又名《一叶知秋》)。为了弘扬杨伟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2002年,户县成立杨伟名思想研究会,编印了《杨伟名文存》,省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论文,盛赞杨对我国城乡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阶段性论述的远见卓识。

2002年7月,户县图书馆更名为杨伟名图书馆。

杨伟名的儿子杨新民和仝德普正在炕上说话。这是1998年11月20日,肃寒的天气已不能叫人舒坦地呆在地上,他们朝前平伸的腿上盖了一条棉被。仝德普在户县总工会工作,早在十几年前,他便开始搜集、整理有关杨伟名的资料,据此,1995年他写出了长文《乡村哲人》。“俺爸死那年,俺才16岁,俺爸的事,仝叔比俺知道的都多。”杨新民说。

不错,1998年距杨伟名自杀的1968年整整30年。30年河东3

展开阅读全文 ∨

代表作品

6

应该说,杨伟名是满怀希望跨入1962年的,他希望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当然也希望自身价值得到更大的承认。年初,他原打算写一篇题为《目前农村工作十谈》的文章,提纲都拟好了,可只谈了三个方面,他就中断了此文的写作,在这篇未完成之作里,杨伟名疾呼:“只要不属于剥削,富者可让其富,只要不属于天灾人祸,穷者可让其穷。”

杨伟名之所以暂时搁置下这篇文章,是因为他要投入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的写作,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果不其然。该文即《当前形势怀感》。

《当前形势怀感》是杨伟名的传世作,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杨伟名这次写作的直接动机、具体过程已经不可能有人说清,能够说清的是文章写于1962年的春天,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才闭幕不久;文章分12节,思维缜密,论说诤诤有声。

在文中,杨伟名概述当时国民经济形势,特别是农村经济形势时说:“目前我们已经承认‘困难是十分严重的’。而‘严重’的程度究竟如何呢?就农村而言,如

展开阅读全文 ∨

遭受批斗

7

命运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杨伟名搞不懂发生了什么事,他又焉能知道他文中提及的“单干”之说是当时毛泽东最忌讳的呢?

1957年和1959年,中国曾有地方试行“包产到户”,结果被视为搞资本主义,遭到禁止。1960年,安徽等地又实行此法,毛泽东仍持保留意见。到了1962年,毛泽东开始把它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加以公开批判,“包产到户”与“分田单干”几乎成了同义词,杨伟名公开提倡“单干”,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毛泽东从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宣教动态》上了解了《当前形势怀感》的主要内容。8月6日,他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共产党员在这些问题上不能无动于衷。接下来,陕西省委得出了结论:“这是一个明目张胆的、比较系统的、要求资本主义复辟的反动纲领。”

9月,省地县社党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典故

8

1962年最流行的成语是“一叶知秋”。

典故本来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到了宋代,有一本《文录》,其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与别年不同,1962年的“一叶知秋”另有独一无二的“典故”——这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一叶知秋,异地皆然’。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户县三个党员的来信回答了没有?共产党员在这些问题上不能无动于衷。”

自此,“一叶知秋”成了陕西户县村民杨伟名和他那封写给中央的《当前形势怀感》的代名词。

人物评价

9

今年9月上旬,户县。本报记者采访了杨伟名的同窗、户县图书馆原馆长谢志安老先生,杨伟名研究者、户县文化局创研室副主任刘高明先生,杨伟名的儿子杨新民先生。

记者:在你心中,杨伟名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志安:杨伟名人很正直,主持公道。他的出发点是一心替农民着想。对穷人的事,他敢舍得,哪怕把命丢了,都要直言相谏。杨伟名是个硬汉。我常常想起他。

刘高明:细读杨伟名现存于世的10篇文字(另有一篇“检查”),没有高深的理论名词,写的都是底层的社会生活,群众的一粒米、一株菜,只有手抓两把泥的人最清楚。他的思考是通过生活经验的鲜明对比之后得出的。我看他最后是从容赴死,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符合实际。

几年前,省上一个老领导评价杨伟名说,实践出真知,卑贱者最聪明。

杨新民:我看我大的那些文章,只是明白个皮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能理解一二。我只是觉得他死得可怜。我大写这个东西,体现他本人的胆识,还体现了民间就是有高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资料

10

毛泽东所说的“户县三个党员的来信”,指的是1962年又户县城关公社七一大队会计杨伟名执笔起草、党支部书记贾生财、大队长赵振离、杨伟名三人联合署名的那篇《当前形势怀感》。文章出炉的背景,是“三年经济困难”。

陕西省委机关刊物《共产党人》1997年第2期刊登了雷敬轩、王一士撰写的《户县三个党员来信的处理经过与反思》(文章撰写于1992年)一文。文章如此交待“三个共产党员”的历史出身与现状:

“三个共产党员,都是农村不脱产的基层干部。他们的历史情况是:

“杨伟名,中农成份,1962年39岁。曾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平时爱看书看报,善于动脑子、想问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解放前曾被拉去当过三年兵,1949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5月户县解放后曾任副乡长,当年冬因组织调他到咸阳地委干校学习未去,自行回家而脱党,1957年重新入党。从合作化时起,一直担任社队会计,业务熟悉,工作主动,并善于钻研农村工作中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