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中文名:祁韵士
别名:祁访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西省寿阳县
出生日期:1751年
逝世日期:1815年
职业:史地学家
人物生平
祁韵士(1753~1815),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字鹤皋,又字谐庭,以所居山房名称别号筠禄,晚年欲卜居村东北的方山,因买山无资,竟成话柄,又号访山。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死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享年65岁。他出生时,当时四十九岁的父亲祈文汪为凤台县训导,家中还有三个母亲和三兄一姐。他五岁可以识字,记绝句,六岁到书塾读书。十岁可以作诗,十一岁可以写作文。十三岁,父亲调任长治县教谕,全家随往。“长治为潞州大学,阁书籍自《十三经注疏》以及二十二史各种悉备。余兄弟日肆,而余性尤喜谈史事,朝撮寻究,日也不缀,即古人爵里姓字必为疏记,小册累累,性之所好,疏不厌也。”十七岁参加县试考取第一名。次年参加院试后,补附生。本想到省城考取举人,但是因为父亲去世,扶柩返回故里
为了家庭生计,他和兄长们一起教学,弟子是李銮宣,李銮宣后来考取进士,在云南按察使上任后以耽延积压案件,被发到乌鲁木齐效力赎罪。不
人生低谷
从生命的高峰一下滑落到谷底,这对祁韵士来说,自然是一次重大的失落。可他失落的只是一顶乌纱帽和由此而来的荣华富贵。他的学识,他的才华,不仅没有失落,反而因此而得到升华。这自然跟祁韵士对待失落的达观态度有关。
他在《万里行程记》篇首云:“西戌之役,余以乙丑二月十八日自京师启行,阅时六月,至七月十七日,始抵伊江.时经一百七十余日,路经一万七百余里,所见山川城堡、名胜古迹、人物风俗及塞外烟墩沙磺,一切可异可怖之状。无不周览遍历,系于心目。每憩息旅舍,随手疏记,投行箧中,时日既久,积累遂多,亦自不置记忆矣。抵戌后,暇日无事,或愁风苦雨,独坐无聊,偶拣零缣碎片,集而省阅,以寄情怀;略加编辗,遂尔成篇。”字里行间,哪有一点发配之人的愁绪伤感,全然是一个专家学者的勤奋与刻苦。
著作诞生
他在谪居惠远期间,幸遇爱才喜才的蒙古族伊犁将军松筠,给了他一个宽松安宁的写作与治学环境,使他能够考察、寻访、阅遍有关史地资料,亲历伊犁山山水水,身感异乡民情风俗,从而编写出一系列有关西北史地的著作,其中《伊犁总统事略》、《西域释地》、《万里行程记》均在史地学界享有盛誉。他也因此而成为西北史地学的奠基人。
他不仅著述,而且育人。在惠远期间,他将自己用心血积累起来的知识点燃了不少年轻人,其中也包括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青年的心灵,使他们由蒙昧而醒悟,由愚钝而聪慧。回到内地后,他在兰州的兰山书院和保定的莲池书院继续为培养年轻人而呕心沥血,可谓我国史地学界的一代宗师。
他治学严谨,主张“信今而证古”,不作“无益之书”。他著西北史地之书,是为了表现“山川城堡的雄阔,风土物产之瑰奇”(《蒙池行稿》自序),从而激发人们对祖国西北边疆的热爱之情。
果子沟
请看《万里行程记》中,他对果子沟的记述,真可谓有景有情,情景交融。那体察人微的观察和入木三分的描绘,完全把读者带进子仙境。他写树:“想见林木蔚然,起叠嶂间,山半泉涌,细草如针,心甚异之。前行翘首,则满谷云树森森,不可指数,引人入胜。”“已而峰回路转。愈入愈奇木既挺秀,具干霄蔽日之势;草亦蓊郁,有苍藤翠藓之奇。”有动有静,有气势,有美感。
他写水:“流十余里,与东涧中大水合流,澎湃砰訇,出入危石峻磴间,沿岸杂树丛枝,覆水不见,但闻其声。”有声有色,有感情,有力度。
他抒怀:“何期万里岩疆,乃有一段仙境,奇绝、快绝。”
记果子沟文字何其多也,然可与此相比之作并不多。更让入佩服的是出自一个“罪人”之手。那心境,那胸怀,那目光,那笔调能让你觉得他刚遭到一次重大的挫折吗?他凭着他的什么超越了失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