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百科 > 上海市名人 > 袁希涛简介

袁希涛

更新时间:2019-08-21 13:44

袁希涛(1866-1930.8.29),字观澜,又名鹤龄,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城厢人。清光绪举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同济大学第五任校长。以诸生肄业上海龙门书院。 1897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任沪广方言馆教习,他从此时接触新学并注重教育。袁在江苏组织 “ 义务教育期成会 ” ,联合各省共同探讨、推广,并倡设乡村师范作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在他兼任江苏省学务处议绅时,创立了宝山绘丈学堂,并积极参与筹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于吴淞,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教务长。后又筹商将德人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收回自办,迁校于吴淞。晚年在人文社编审史料,于1930年8月29日病逝。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袁希涛

别名:鹤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城厢

出生日期:1866年

逝世日期:1930年

职业:教育家

人物生平

2

1866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城厢。

1897年,32岁的袁希涛考中了举人,到上海广方言馆任汉文教习。

1901年,和同乡潘鸿鼎一起创办县学堂、蒙学堂。

1903年,精研新学,意识到教育为治国之本,创宝山县学堂,宝山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次年倡改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并赴日考察。

1904年,又在杨行、吴淞、彭浦各办一所学堂。在他担任宝山县学务公所总理的三年之间,增设四乡小学20多所。

1905年,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创立,任校长,并筹设复旦公学、太仓州中学,历任以上各校教员、监督,兼江苏学务处议绅。辅助马相伯先生筹建复旦学院,为了筹设复旦学院,累积负债六千余两,无人承担,都由他逐年偿还。听姨母说那几年家中生活很艰苦,家务事都由外祖母操持。在他的筹划下,宝山各镇设立了小学30余所,又创办了太仓中学,组织成立江苏学务总会。

1909年,应直隶提学使蔡儒楷聘,任学署总务科长兼图书科长。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与黄炎培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袁希涛创办了绘丈学学堂,实行清丈,使宝山成为当年全国各县土地清丈的先行者。袁对宝山的交通、农业、修理海塘、编纂《宝山县再续志》等都热心参与,竭尽全力。逝世后,宝山人民为纪念他,在城西辟地建观澜墓,立纪念碑,并铸铜像置于宝山淞阳小学内,还办了观澜中学。著作

《义务教育商榷》

《新学制与各国学制比较》

《欧美各国教育考察记》

《游五台山记》——收录于《地学杂志》十一期《义务教育》——收录于万有书库JW10487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人物评价

4

在我的印象中,外祖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个子高大,胡子很长。穿着有点发黄的粗布白挂子。常见他从外面回来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小时候妈妈带我到外公外婆家去玩。他们住在上海租界的弄堂里,我家住在苏州,要坐火车去的。外公的藏书很多,记得他的书房两壁是用书箱搭成的。有一次我到他书房去,他给我两本书,说:“这是小朋友们看的书,很好看的。”书中讲,冬天很冷,一个老奶奶在外面扫树叶,冻得发抖。使我幼小的心里,对穷人发生同情。这是陶行知晓庄师范编的书。外祖父袁希涛字观澜,上海宝山人,生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卒于1930年(民国19年)。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贡献是很大的。

他到日本考察,回国后,任龙门师范学校校长。光绪34年应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先生之召,任直隶学务公所科长,到河北各地视察学校。

民国三年,引病辞职回南,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组织了南京高等师范。民国四年张一麐招他赴北京,简任为教育次长。民国五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