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历挫折后成功的名人,举出5个例子以上
中国历史上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伟人有以下这些:百里奚、孙膑、范雎版、苏秦、重耳、伍员、权申包胥、韩信、司马迁、苏武等等,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列举到。
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某个领域或几个领域,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奋斗,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这些业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有益的。
只有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受到大多数人的敬仰的人才能列入伟人行列。也有认为“伟人”是一个称号,与“英雄”之类概念。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精选
困难并不可怕,鼓起勇气克服它,你会发现成功就在它背后!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篇1
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自己和儿子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等到范仲淹长到十几岁时,才知道这个父亲并非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小仲淹觉得自己堂堂七尺男儿,改了别人的姓是一种屈辱,说什么也要恢复自己原来的“范”姓,因此他跟养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从家出来,住进了山醴泉寺的僧房里,他一直昼夜苦读,坚持不懈。
寺庙里的日子是十分清苦的,而年仅十几岁的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饭量特别大,每次吃饭时,他端起碗来,仅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所以看书时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到放冷了凝结成粥块之后,他就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儿咸菜末儿就行了。
范仲淹在醴泉寺住的这段时期里,读了很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长了不少知道。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自己的学问,三年过后,他不远千里来到当时的“南都”应天府(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威同文为师。起初,他仍然像在醴泉寺时一样,每天早晚还能有稀粥可吃,可是后来连稀粥也供不上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儿东西,算是一天的饭。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些问题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到了严寒的冬夜里,每当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来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是凭着这样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必年如一日,每日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取得了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事例篇2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名人不畏惧困难成功的故事精选
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困难是纸老虎,只要不被它吓倒,就可以战胜它;困难是成功的阶梯,战胜它,就可以收获成功。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不畏惧困难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不畏惧困难成功的故事篇1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
“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
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名人不畏惧困难成功的故事篇2
1982年,史蒂文·卡拉汉独自一个驾着帆船穿越大西洋,途中小船不知撞上什么东西沉没了。他偏离了航道,在救生筏里孤零零地漂浮着。供给所剩无几,生存机会渺茫。然而当三个渔民在76天之后发现他时,他竟然还活着(海难之后仅靠救生筏存活时间最长的人)——只是比出发时枯瘦了许多,但还活着。
对于自己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的描述引人入胜。其中,关于他那些机智的小创造的故事——如何捕鱼,如何装置太阳能蒸馏器(蒸发海水以获取淡水)——真是妙趣横生。
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他感到彻底绝望的时候,在继续抗争显得毫无意义的时候,在极度痛苦折磨着他的时候,他是如何坚持活下来的。救生筏被被扎破了,他拖着虚弱的身体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去修理,但它仍然漏气,于是他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去吹气。他饥饿难耐,深度脱水,体力透支。放弃似乎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能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幸存下来,靠的是来自内心的勇气。在类似的绝境当中,许多人会屈服、会抓狂。而幸存者思想中的某种东西却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坚持下去。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境遇。
“我告诉自己我能行,”卡拉汉在自述中写到,“比起别人的遭遇,我算是幸运的。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这样讲,好让自己坚强起来。”
读完之后,我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并深深地为震撼。每当目标遥不可及或困境重重之时,我就会以此激励自己。每一次,我都会重拾信心。
事实上,我们的境况不过是相对于较好的状况而言显得糟糕而已。不少人都经历过更糟糕的境遇。很多历史故事告诉我,无论我们的生活比起想象的糟糕多少,你我能有今天都应当感到幸运。这才是理智的想法且值得深思。
名人不畏惧困难成功的故事篇3
在西方的一个国家,有一个经理,他把多年以来的所有积蓄全部投资在一项小型制造业,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只好宣告破产。
金钱的丧失,工厂的倒闭,使他大为沮丧。他认为是他把家人害的没有了这一切,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过去的一幕一幕时常在他的脑海里上演,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老是徘徊在过去,不肯为今后的日子打算,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这本书的内容说的全是有关于怎么样能够把人的信心建立起来,在你的生活、工作上崩溃了以后,如何重新恢复信心,当他看完之后,给他带来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于是,他便四处打听,终于被他打听到了,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祢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默默地呆了几分钟,然后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完蛋了。”
作者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他便跟着作者走到里边的卧室,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你只有靠这个人的帮助才能够东山再起。但是你必须安静的坐下来,好好的看清楚他,彻底认识的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做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等了一会儿,他就走了,也没对作者说什么。
几天后,这个人终于出现在了街上,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时,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作者看到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走过去打了个招呼。当初的流浪汉很兴奋的说道:“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3000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顿了顿,接着他又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使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看了“名人不畏惧困难成功的故事精选”的人还看过:
1. 名人克服困难成功的故事
2. 从失败到成功的名人励志故事
3. 历经困难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4. 名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5. 成功与失败的名人故事
克服困难挫折走向成功的名人事例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克服困难挫折走向成功的名人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服困难挫折走向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克服困难挫折走向成功的名人事例篇2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 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克服困难挫折走向成功的名人事例篇3
有一个小女孩,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这个可怜的聋哑盲的女孩,在无知、无觉、黑暗、寂寞的世界里,变得愚昧而又乖戾,她多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有一切理由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毫无疑问,她会沦为一个废物。
有一个女青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会游泳、骑马、滑雪、下棋,喜欢欣赏戏剧演出,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她经常巡回演讲,又成了一名演讲家。
这两个人,一个的生命中只有悲惨和黑暗,另一个的生命中充满了阳光,她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简直有云泥之隔。有人也许会发出感叹:上帝太不公平了!可是,当我告诉你,这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你的感觉会是怎样呢?不可能,令人震惊,开玩笑,打死我也不会相信,诸如此类吧。
不错,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聋哑盲的小女海,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演讲家。
请闭上眼睛,堵住耳朵,封闭嘴巴,设身处地地来感受一下海伦。凯勒的处境吧,你只能用手指触摸有限的物件,用鼻子闻就近的气味。你甚至不如摸象的瞎子,他们还有两只灵敏的耳朵,听声音,能说话,他们可以把大象理解成一把扇子或一根绳子,你也许把世界想象成了一块黑炭。海伦·凯勒该如何感受这个世界呢?
很明显,海伦·凯勒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出千万倍的努力,才能不至于沦为一个废物,她面对的生存现实是何等严峻!她是在火炉中烘烤的种子,是刚出壳便跌进大海汹涌波涛中的雏鸟,谁能挽救她?上帝吗?上帝也不行。
西谚云:“上帝只救自救之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贝多芬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不但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而且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了第一流的人物!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就其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也毫不逊色。难怪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作为一个正常人,只要具有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获得成功就不是奢望。可是这一些对海伦·凯勒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每当我读起《我生命的故事》时,我的心灵就会感到震撼。的确,海伦·凯勒的自然生命是残缺不全的,而她的精神生命却又是如此庞壮。面对她昆仑般的生命和精神,我竟感动得潸然泪下。哦,人是脆弱的!但人又可以如此伟大!如果多几个海伦·凯勒的话,我们的世界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呀!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我曾为这一句话而倾倒,萨特以魔鬼般的奇思妙想,以高度的睿智捕捉到了普通人性粗糙、阴冷的一面,他敏锐地透过社会表层现象把现代人的痛苦、绝望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悲剧程度。
生活也常常是这样,一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往往无视阳光雨露鸟语花香,终日慨叹世态炎凉生不逢时,他们是在太阳里找黑子。如果自己放弃进取的话,太光明就如太黑暗一样,天才也会一事无成。我无意否定萨特的观点,但是,假如海伦·凯勒的心中哪怕存留一丝颓废情绪,那么,希望,它有时比火星还容易熄灭,对于一个自然生命支离破碎的人,一念之间,整个精神世界就会彻底绝望。
海伦·凯勒是唯一以“他人就是天堂”来对待生命的人。她用“忘我就是快乐”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她以爱人来爱己,以人乐为己乐,这一境界更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上,这是一种大爱,虽古代圣人也达不到如此高度。读海伦·凯勒,读《我生活的故事》,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伟大。
我从海伦·凯勒的生命中体会到: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办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变得圣洁,办法也只有一种,那就是让博爱、乐观和信念填满心胸。有了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你会是一个成功的人;有了博爱的胸怀,你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
历史伟人经历磨难成才的事例
1、勾践卧薪尝胆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
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2、海伦-凯勒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借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
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
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3、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
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4、张海迪
张海迪五岁时,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
5、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
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