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1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方法,在于专门研究一类学问,这类的学问能研究透,其他的各门各类学问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但急于想对一门学问领会,也是不能算研究深透,因为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维的沉淀。“为学之道”即做学问,要深入探求其中的规律,然后考核所知,做出文章来。人要是想进步,最好的办法便是记日记,日记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如内心的欲望,内心的深思反省皆可以记录。
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剖析,曾国藩立下了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
这十二条,为曾国藩的一生成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乃至于官居一品,位居宰辅,每日一炷香的静坐,每日的日记都不能停止。到老来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头晕目眩,手脚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
名人读书的故事2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务必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就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此时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十分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1匡衡听后十分气愤,但就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此时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我所掌握的知识就是远远不够的,此时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就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名人读书的故事3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我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之后,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最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读书的故事4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民还到处找不到新浪。急的大家东寻西找,终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旧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读得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的故事5
由于昨天的电脑上不去网,所以推辞了一天,希望老师原谅。
这几天我的情绪已经和以往差不多了,在家里过年时的野心收回了不少,没有那无人管教而疯狂的玩。现在已读起了《名人传》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听别人说读《名人传》时候,我还愣了一下怎么还要读《鸣人传》,让我纳闷,当我看见是《名人传》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我还一位学校疯了,让人读漫画,呵呵。
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刻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我一读我还是发现没意思,虽说是罗曼。罗兰这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我还以为就写这样,当我马上放弃的时候,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当读到《米开朗琪罗传》的时候马上吸引了我。当我往后读的时候才发现往后越来越精彩,原来《贝多芬传》是一盘开胃菜。我越来越喜欢上了这篇小说,这个作者也让我感到欣慰。
当我读到《米开朗琪罗传》时,发现米开朗琪罗这个人很可怜,他的性格影响因素竟然是人生的残暴与精神的孤独。他对于他的国家,并无达。芬奇般的微笑的冷漠。远离了菲冷兹,就要为思乡病所折磨。又因为他是菲冷兹的故族,故他对自己的血统与种族非常自豪。
名人读书的故事6
【人物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人物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为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温馨提示: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名人读书的故事7
今天我从《智慧故事》中看到妙言解尴尬这则小故事,虽然她的行为不对,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
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所以我要将他的名字记下来,也为他拉了不少选票,接下来的演说也更有亲和力,这时威尔逊对大家说:刚才那位小朋友用鸡蛋打,将来为国效力,可谓一箭双雕,先让下属放走小孩,证明他是一个很好的体育人才。
突然从听众席中扔来一个鸡蛋。
我有责任为国家储备人才,你未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 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学会宽容,。
那位小朋友能从那么远的地方,然后又叫住小孩, 威尔逊知道后。
以便让体育教练注意栽培他,但作为一国首相,威尔逊的一席话把大家都说乐了,将鸡蛋扔得这么准,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威尔逊果然有大将风度!他不仅给自己找了个合适的台阶,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闹事者,也使我明白了能宽容待人的人必能获得别人对他的尊重和爱戴,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正好打中了他的脸。
台下的听众猜想他可能要处罚这个孩子,内容讲的是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并当众记下小孩的名字及联系方式。
名人读书的故事8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李大钊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李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李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李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李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李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李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李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李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李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李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李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李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李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李大钊同志。她相信李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李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李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李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名人读书的故事9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华盛顿砍樱桃树》。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故事发生在华盛顿小时候,那时他的父亲有一个果园,里面种着一棵樱桃树,父亲非常喜爱它,不允许任何人碰这棵树。有一天,朋友交给华盛顿一把斧头,恰好父亲不在家,华盛顿想知道这把斧头有多么锋利,就跑到果园里砍树,结果一下子就把父亲最爱的樱桃树砍坏了。惹祸以后,他赶快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父亲回家后,看到果园里一片狼藉,又看到自己心爱的树也被砍了,十分生气。这时,碰巧华盛顿回来了,父亲便问他到底是谁砍的,看着父亲发怒的样子,华盛顿很害怕,原本不想承认的,想了很久,他还鼓起勇气承认了。父亲把他叫到书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请不要伤心,虽然我失去了心爱的树,但是我为你的诚实而感到骄傲!”乔治·华盛顿从未忘记这件事,后来,他成为美国受人尊敬的总统。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暑假时,我在家里玩,一不小心,把妈妈平时喝水的玻璃杯打碎了。我很害怕,就赶紧把玻璃渣扫干净倒掉了,然后又继续玩了。晚上妈妈下班回家,喝水时发现杯子不见了,就问我。我胆怯地说:“我不知道呀!”说完快速跑回了房间。后来,妈妈来到我的房间,摸摸我的头说:“孩子,做错事千万不要隐瞒,如果今天的事是你做的,你就应该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妈妈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听完妈妈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鼓起勇气向妈妈承认了那个杯子是我打碎的。妈妈听后笑了,非但没有责怪我,还表扬我是个好孩子!
有些东西失去了,还可以再拥有。比如失去了财富,我们还可以通过奋斗重新拥有。但是,如果一个人为人不诚实可信,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就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如果一个人连朋友都没有,那么他将失去一切!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10
沈约,字休文,出生于公元441年,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他博学多才,藏书两万卷,尤擅长文学,被誉为齐梁文坛的领袖。他初仕刘宋朝尚书度支郎;后入南齐,历任东阳太守、国子祭酒等职;再人南梁任尚书左仆射、侍中、中书令,官至尚书令兼太子少傅,为南朝一代名相。
沈约的父亲沈璞,是一个饱读诗书有才华的人,宋文帝时任淮南太守。在此期间,沈约与母亲在家,生活倒也安定。沈约两岁时能背《诗经》,五岁时开始读经史,到了七岁时,便能吟诗作文。父亲沈璞长年不在家,知道儿子如此长进,心中自然高兴。他经常书信鼓励,还把自己最喜欢的《左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典派人送回家,鼓励沈约进一步学习。
然而好景不长,沈约十二岁那年,生活发生了剧变。公元453年二月,太子刘劭率军入宫,杀死宋文帝刘义隆及宰相江湛,自立为帝。五月,武陵王刘骏再诛杀刘劭,这就是孝武帝。在这两次宫廷政变引起的动乱中,沈约的父亲沈璞受到牵连,也不幸被杀,并有诛灭九族的大祸。消息传来,沈约母亲急忙带着儿子沈约,连夜从后门逃出。母子俩隐姓埋名,辗转来到浙江东部的一座寺庙。多亏庙中僧人怜悯,他们才在寺庙后院的一间破房里住了下来,得有栖身之所。此后,母亲靠纺纱织布挣些钱,勉强维持生活。
沈约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读书也更加用功。母亲见儿子如此,相信将来必有出头之日,生活虽苦,也不觉得苦了。
沈约把从家中带出的书读完,没有钱买,便去附近村中借书。他知书达理,举止文雅,又谦虚礼貌,村中家有藏书的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又过了一些日子,母亲连买灯油的钱也没有了。母亲见常有一些富户为寺庙捐赠灯油,为了儿子夜间读书,母亲便向寺内方丈借油。那方丈见沈约不但酷爱读书,而且手脚勤快,每天清晨僧人还未起床,就主动把寺院打扫干净,早就喜欢上了他。方丈见他母亲前来借油,便很热情地说:“小施主年少多识,屈居我寺,已使我寺无上荣光。区区灯油,能助小施主读书,需用时尽管来取好了。”
有了灯油,沈约更是废寝忘食,日夜攻读。
母亲担心儿子身体,劝其休息无效,便只准他每晚用一盏灯油,不许再添。后来母亲仍嫌他睡得太晚,即使一盏灯油也要一点一点地给他减少。
沈约理解母亲的心情,无论母亲怎样做他都无怨言。于是他便在每晚油尽灯熄前,抓紧学习一些新知识,灯灭之后,躺在床上再在脑中复习和背诵当日读过的内容。
几年过后,皇帝大赦,沈约和母亲才得以返回家乡。
济阳名人蔡兴宗听说沈约破庙读书的经历,很是佩服,经常前来和他切磋学问。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以后,仍不忘记沈约,把他请去任安西外兵参军兼书记。沈约做官以后,克尽职守,连续人仕宋、齐和梁三个朝代。
蔡兴宗经常用沈约的事教育自己的儿子:“沈约的操行和才华,足可为人师表。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名人读书的故事11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名人读书的故事12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13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由于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孙敬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孙敬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由于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孙敬,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孙敬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14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15
绍兴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名人辈出。手捧《绍兴名人故事》,内心涌出一股暖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眼帘――大禹。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从家门口路过却都没有进去。但非大禹无情,因为如果他进了家门,被妻子和孩子的私情牵挂,这样的话老百姓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水将永远治不好,所以他才硬着心肠不进家门看望自己的妻儿。
在这十三年中,大禹吃苦受累,他穿着草鞋,两条腿长期陷在淤泥中,汗毛也磨光了,手脚上都长满了老茧,但他从来不喊苦;他把风吹过当做梳头,淋了大雨当做洗发,但还不停得治水。治平洪水后,得到了天下之民的衷心拥戴。
治水英雄大禹,他公而忘私的品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像大禹这因公而忘私的事情:有一次在出黑板报时,同学们都走光了,只有李媛留下来出黑板报。把字认真得写好,等到傍晚回家铃声响时她也没回家,就连她妈妈来接她回家也没有走。我们劝她回家别让她妈妈等太长时间,她好像没听到似的,继续工作。直到字全写好时她才高兴地回家了。
“公而忘私”是一种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发扬光大。
近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童第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裴文中
裴文中(公元1904—1982 年),河北滦县人。他是卓越的考古学家,
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开创者。青年时代立志从事地质科学研究,1929 年12 月,
在周口店参加发掘工作时,首次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后又陆续发掘多种
珍贵化石,确立了“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他提出了完整的对中
国石器时代文化的见解,奠定了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基础。他还是一位有才华
的作家。主要著作有《周口店第一地点之肉食类化石》等。
求 学
少年时代的裴文中,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个穷教书先生,那点微薄的
薪水,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所以,裴文中小小年纪就经常提着口袋去借粮。
可他一直渴望到学校去读书。父亲对他说:
“孩子,你年纪还小,学校很远。你住在学校里,怕你吃不了苦。等两
年你再长大一点儿,爹一定送你去学校读书。”
“爹,只要能读书,我什么苦都能吃,您就送我去读书吧!”裴文中央
求着。
父亲被打动了,终于答应了。1913 年,九岁的裴文中,跟随父亲到离家
很远的开平镇滦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念书。学校生活条件很艰苦,裴文中经常
饿着肚子去上课。对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心想:
“饿一点怕什么,在家时不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吗?只要能读书识字
我就高兴。”
晚上睡觉也碰到了难题。裴文中在乡下睡惯土炕了,土炕又宽又长,在
炕上怎么打把式都没有关系。可现在改睡木板床,他经常在睡梦中掉到了床
底下。怎么办呢?他找来一根绳子,每次睡觉之前把自己捆在床上,以后他
再也没有掉下床。
裴文中刻苦学习,很快读完了高小,他想上中学,可又担心家里拿不起
学费,就考进了免费的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刻苦学地质
裴文中不光认真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还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尤其喜欢看
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有一天,裴文中读了一本书。这本书讲到人是怎么来的,说很早很早以
前,天地间是没有人的,后来有一个叫做女娲(wā)的天神,把黄土掺上水,
揉成团,捏成一个个像人一样的小生物,这就是“人”。
裴文中读了这些,感到很奇怪,就跑去问老师:
“老师,您说人真是用泥巴捏出来的吗?”
老师听后笑了笑,说:
“这是神话传说,不能当真,因为并没有女娲。但是‘人’究竟是怎么
来的,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裴文中的心,激发了他探索人类起源奥秘的兴
趣。1921 年,裴文中从师范毕业以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理科预备班。两年后,
他又考上了北大地质系。当时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报考法律系,因为学法
律,毕业后可以找到有地位又挣钱多的职业;可学地质就不同了,不但不被
人重视,还要经常到野外去考察,跋山涉水,餐风饮露,生活十分艰苦。但
是裴文中早已立下了四方之志,要去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所以,不管别人
怎么说,他还是报考了地质系。
因为家里穷,他的学习生活苦得难以想象:吃饭总吃最便宜的菜,交不
起饭钱,只好在夏天把被褥、棉袍送进当铺,换几个钱。冬天到了,就利用
业余时间去中小学讲课,挣些钱维持学业。
1927 年,裴文中以优异的成绩在北京大学毕业了。可在当时,毕业就意
味着失业,他虽然很有才华,却很难找到工作。裴文中天天写信,到处求援,
希望能找到工作。有一天,他给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hào)去了一封
信,想碰碰运气。出乎他的意料,没过几天,裴文中居然收到这位素不相识
的翁先生的一封回信,介绍他到地质调查所去研究山东的三叶虫。裴文中非
常高兴,虽然报酬不多,可他毕竟找到了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
发现了“北京人”
1928 年,裴文中来到北京周口店,参加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工作。开始,
他只是顶替一位辞职的工人的名额来帮助工作的。没想到,他后来和这里结
下了不解之缘。
周口店龙骨山上有大量古生物化石,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注意。1927
年,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后不久,瑞典人奇林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于
是人们断定,这里肯定会有古人类的化石,就更大规模地发掘起来。
裴文中在大学学的是无脊椎专业,而古人类属有脊椎动物。他刚到这里,
知识就不够用了,还要靠工人带着辨认各种化石:鹿牙、鸟骨、人牙,一个
个地比较。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一边自学有关书籍,一边坚持和工人一起
发掘。发掘工作的负责人正是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也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
他见比自己小好几岁的裴文中这么刻苦,很赞赏,就让他做自己的助手。裴
文中进步很快,没多长时间,鉴别化石的本领就高出工人了。1929 年,他成
了发掘工作的负责人。
这年冬季裴文中和工人们仍然在发掘着。他们在洞的北面,发现了一个
小洞。
下到洞里一看,嗬!动物化石还真不少。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本该结
束一年的发掘工作了。但是,裴文中信心十足,决定再挖几天。
1929 年12 月2 日下午四点钟,这是我国和世界人类学历史上极不平凡
的时刻。当时已经是日落西山,天色渐暗,寒风在山谷中呼啸。裴文中和发
掘工人们,在12 米深的洞里点起了蜡烛继续挖掘。一个工人发现了一块化
石,不知是什么,就叫裴文中来看。突然,一件奇特的东西映入眼帘。裴文
中见了,不禁大喊了一声:
“啊!是猿人的头骨!”
在场的工人们立刻围拢过来。裴文中亲自拿起铁撬动手挖,这个在龙骨
山沉睡了五十万年头骨,就被“请”了出来。
12 月16 日,裴文中用自己的两床旧被子,将猿人头骨包裹起来,外面
又加褥子和毡子,捆了又捆,这才亲自带着它坐上房山到北平的长途汽车,
百般谨慎地将猿人头骨护送到了北平地质调查所。
经过检验确定,裴文中发现的这个头骨是约五十万年原始人类的。它被
取名“北京人”。“北京人”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里程碑。
它使我们对古人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科学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重大的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裴文中和同事们信心倍增。他们又继续扩
大范围,加紧发掘,并加紧进行研究。
几年中,裴文中他们又找到了一些“北京人”的化石,“北京人”用过
的骨器,以及动物化石,还发现了被烧过的石头、木炭、草木灰。
“这证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会用骨器了,还能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裴文中说,“我们继续发掘,一定还有收获。”
裴文中后来又发现,在烧过的灰烬里,有许多石英石碎块。“石英属花
岗岩,这一带是石灰岩,怎么石英会到这里来了?”他这么想,就把这些石
头带回去,洗刷干净,研究起来。
有些人见了,直发笑,说:
“这种碎石头,马路上多得很呢!”
一个负责的人还大惊小怪地说:弄这么多石头干什么?快拿走!
裴文中没有动摇。他经过研究,认为这是“北京人”用过的石器,是劳
动工具。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已经能制作工具,会用火,是“人”,不再是“猿”
了。后来,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证明,被确认了。这件事的意义太大了,在
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从此,“北京人”作为古人类的一个时期的代表,被世
界公认。“北京人”在考古学上的价值大大提高了,裴文中为此做出了最大
的贡献。
发现“山顶洞人”
裴文中不辞辛苦,在周口店一干就是好多年。1933 年和1934 年,裴文
中带领工人们集中力量发掘了另一个古人类遗址——山顶洞遗址。
有一天,一个叫唐亮的工人,在发掘过程中挖出了一个狐狸牙,他拣起
来看了看,就丢在一边。
“一个破狐狸牙,真讨厌。”他自言自语。
这时候,裴文中恰好在他身边,听到这话,就对他说:
“不要瞧不起这颗狐狸牙,也许上面有窟窿哩。”
唐亮听了裴文中的话,就小心地把牙上的土抠去。果然,在牙齿的一端,
露出了一个孔。唐亮不由高兴地欢呼起来。原来,这种带孔的牙是山顶洞人
用来做装饰品的。
裴文中和工人们还发现了一根火柴棍那么粗的骨针。针的一头是锋利的
尖,另一头是残破了的针孔,针身非常光滑,微微弯曲,说明当时的人已经
会缝制衣服了。
经过两年发掘,在山顶洞共发现了八个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其中有三
个成年人的头骨非常完整。经过研究,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距现在约一万八
千年左右,在考古史上叫“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人类
又有了进一步认识,也是裴文中的又一重大科学成就。
可贵的精神 杰出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受到重视。裴文中热情更高了。他组织起考古队
伍,到各地考察发掘,为科学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几十年中,裴文中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人们数了数,除了西藏、福
建等地以外,各省各区,他都到过。
“搞我们这一行的,不搞野外生活,等于白活!”裴文中经常对大家这
么说。
在野外发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把这看成人生乐趣。在条件艰苦
的西北荒漠,他骑上毛驴骆驼,勇往直前。“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错误
批判,可雄心不减。
1979 年,他七十五岁了,仍然和年轻人一起到各地考察。
“裴老,您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呀!”
“我要把七十五当五十七过,抓紧时间啊!”他回答。
裴文中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除了发现“北京人”以外,他
对石器时代的研究,也令人敬佩。
经过多年考察分析,他把中国的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
器时代,用自己丰富的调查结果,对各个时期的特点做了说明,使人们对石
器时代的认识更完整系统了。他写的大量论文和调查报告,是珍贵的科学文
献。
与此同时,裴文中还到好几个大学去讲授考古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考
古人才。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市。他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红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他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了兴趣广泛、废寝忘食的读者——读书成了他打发精力的好方式。他十分喜欢他家附近一个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得男孩中的第一,偶尔也会勇夺总冠军。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每次父母看到比尔拿回来的成绩单,尽管他们知道比尔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更好,但他们并没有拉下脸来责备比尔·盖茨。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幸好,比尔·盖茨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产,必须让孩子们来完成父母喜欢的事。经过冷静思考后,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
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比尔·盖茨的父母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锦秀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
很显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
再让我们看看比尔·盖茨对子女的教育吧:在家庭的呵护下,比尔·盖茨能全力专注于某一事物的天赋十分明显。1975年比尔正式创办微软公司,二十多年后,成为世界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他虽然身家无数,但他在如何合理花费方面却给自己的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有一句话叫“豪门出败子”,盖茨深切认识到金钱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伤害,宁可将大笔的钱捐献给社会慈善机构,也不愿多给一分钱去让孩子们随意挥霍。仅在五年来,盖茨和他的妻子向社会捐款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他对社会如此大方,对子女却十分“吝啬”。他曾多次分开宣称:“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在他的家教影响下,盖茨的孩子虽然出身豪门,但自幼养成节俭的家风,他们懂得:一切只能靠个人奋斗去赢得。不仅如此,盖茨还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生活极其朴素、不奢靡浪费的父亲形象。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驱车同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找不到车位,朋友建议就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宾车位,盖茨却极力反对:“这可不是个好价钱,要花12美元呢。”对于身只微软总裁的盖茨来说,12美元真正是无足挂齿的,但这位天才的商人却深深懂得,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它对社会发挥最大的效用。盖茨的行为昭示我们,一个人只有用好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也只有如此教育下的孩子,长大才能真正独立地挑起生活、奋斗的重担。
反观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有许多是与盖茨做父亲的原则大相径庭的。我们的许多父母,对于视为掌上明珠、口中宝贝的独生子女,惟恐生活上吃着苦了,受着累了;或者自己当年确实含辛茹苦历经了磨难,如今想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于是在孩子面前出手无比大方:孩子对金钱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新年压岁钱一给就是几百上千元,他们常不离口的一句话就是:“老爸的这些财富将来还不都是你的!”这样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观念:反正自己将来无须怎样努力照样可以过得很好。于是一幕幕悲剧由此上演:由自幼金钱的挥霍始,以步入歧途、违法犯罪终。正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如此的父爱、母爱,是爱之愈切,害之愈深。
为了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在如何教孩子花钱问题上实在含糊不得,请多学学比尔·盖茨的“吝啬”吧!
名人与读书的故事(多个)
1、匡衡借光读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4、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5、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