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高考逆袭励志故事
名人高考逆袭励志故事
高考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有着其重要意义。不少高考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如下为几个名人高考逆袭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高考逆袭励志故事【1】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代表人物:张艺谋
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在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之后,1978年,机会终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
他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带着前妻肖华给他连夜煮的鸡蛋,从自己拍摄的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奔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
张艺谋回忆说:“进了电影学院,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而从农民、工人再走进“贵族学校”非易事。
张艺谋说:我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好像不一样,要是体院收我,那我就进体院了。
无疑他是优秀的。
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张艺谋新的人生命运再次开始。
时势弄人。时势造人。这两句话同时体现在了他身上。
与张艺谋同期的另一个"人物",是郑渊洁。
说到拒绝高考,他应该算得上韩寒的前辈。
据说他是因为觉得自已思维太发散完全不能适应考试而坚决不参加高考,而后又因为赌气说不参加高考也要混出点样子来给抛弃他的女朋友看,就开始了写作。
郑渊洁与张艺谋现在都是功成名就的人,很难说两人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不过张艺谋拍出红高梁的时候正是我只识看郑渊洁的年纪,如果单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是投郑渊洁一票。
而且,郑渊洁这件事是真挺有意思:
他拒绝高考。他的儿子也没经历过高考,而是在老爸编织的童话故事里成长了。郑渊洁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受教育,他亲自编写了50万字的教材,自己给孩子上课。有趣的是,也许是由于逆反心理,郑渊洁的小女儿却因为喜欢学校而上了学。对此郑渊洁说,要是将来女儿参加高考,他也会和别的考生父母一样:"等闺女高考的时候,我就在在考场外等着,手里拎着一桶王八汤。"
70年代——代表人物:高晓松
"高考前本来我是被推荐去浙江大学的,我特别想去,那里山清水秀美女如云多好呀。开始我爸妈不知道,后来看我整天不看书才知道,我父母都是清华毕业的,我从小在清华园里长大,上清华是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的必然选择。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一定要退学的原因,我太想去远方了。后来他们让我选,如果要民主就去上浙大,但是学费自理,如果听他们的话就必须上清华,他们供我读到博士后也没问题。"…………
"我们那会儿心理压力倒不大,家里都好几个孩子,不会把所有的希望倾注到一个人身上,当时我上了清华,家里人一点反应都没有,连辆自行车也没奖励我。唯一高兴的是拿分那天我们老师告诉我,我一向学得最烂的化学居然考了北京市最高分。"
这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虽然最近看起来似乎在韩寒处栽了个小跟头,但并不妨碍他在东方卫视"好男儿"的评委席上侃侃而谈。
在看了他的高考经历后,我想,嗯,太顺的人多摔几下才是好的。
80年代——代表人物:韩寒
严格意义上说,不参加高考的他好像是一个反面教材。
"其实高考的压力是完全的经济压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呼一声:爷不考了!"
"很多人有这种观点,你初中辛苦三年,高中再辛苦三年,到大学的时候就轻松了。这种想法是很多父母、老师的想法,所以他们就不把大学当成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我们学生也不把大学当做一个学习东西的地方。很少人会说把考大学当做学习知识的地方,很多人回答是想到大学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大学的生活不就是谈恋爱吗?我想还是把大部分人赶到大学去感受生活。"
名人高考逆袭励志故事【2】
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
“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做大事的人,也不喜欢做大事。”当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在中国地质大学活动中心讲台上,以这句话开始他的讲座时,台下坐得满满的年轻学生显然吃了一惊。
“我高考考了三年,78,79,80。我当时的梦想并不是要去北大。我是江苏省的,我就想考入江苏省地区师范学院。那是一所大专,地点是在常熟市。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看到台下的同学都笑了,俞敏洪也笑了。不过,他随即认真地确认说:“真的是这样啊!”“到第三年的时候,我努了一把力,最后在我们那个外语补习班考了第一,才想起自己也许该报一所名牌大学。结果一不小心就被北大录取了!”(笑)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同,但成长永远是需要痛苦的。我从农村挑着两个麻袋来到了北大,根本不知道大学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进宿舍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时隔二十多年,讲起这件事,俞敏洪仍记忆犹新。“我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当然那时候还不认识,躺在床上拿着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在读。我就觉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难听的普通话问他:‘咦,上大学还要看这种书的?’那个同学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这一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它给我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我大学四年感到极其自卑,到最后我什么都害怕,什么都恐惧。第二点,它使我知道,一个人要读很多很多书。”
“在北大的四年里,我把每天的时间都放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我能读懂的自然科学著作上。四年毕业的时候,我读了大量的书,英语书反而成了其次的东西。所以我在北大的四年,英语学得非常糟糕。糟糕到毕业的时候,我连《飘》这样的英文小说都读不懂。”
“同时,我还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就是不善于和人打交道。首先我是从农村来的,普通话讲不好;其次又产生了自卑的情绪。所以,除了跟宿舍的几个人认识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在大学最大的损失之一,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的活动。后来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对一个学生锻炼自己的心志,锻炼自己开朗的个性,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学到这个东西。所以说,我在北大的四年,过了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
“我在大学里是极其自卑的,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在大学从没谈过恋爱。原则上这是有点不太正常的——当然也比较正常,因为我现在也很正常。(笑)但问题在于,我并不是不想谈恋爱,我看上了我们班每一个女孩子啊!”(笑,掌声)“那么为什么看上了一个女孩子却不敢去追求呢?这就是自我衡量。有的人是把自己抬高了,我发现我们班上有的男孩子是勇往直前,结果往往是成功了。但我发现我是把自己往下贬的,比如说我的能力是10,我常常把自己贬到5。到现在我也有这个感觉,当然我不会再贬到5了。这是一个自我恐吓的过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使你变得更谦虚,但它也可能使你失去本来应该属于你的东西。”这一句话,他感慨万千。“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自卑过,只是自大、傲慢过,这个人一定很浅薄。世界对教学研究统计表明,在任何时候,一直在班上第1名到第5名的学生,最后成功的比率,远远低于第10名到第20名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都一帆风顺并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世界并不专为这样的人设计。容不得挫折、失败和落后,就不能将苦难变成智慧。”
;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都说每一个人男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其实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他们成功的故事。以下是我分享的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一起来和我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1
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2
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3
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甚至勒令他退学。16岁时,他报考苏黎世大学,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恢心。通过勤奋学习,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4
1、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3、电报迷与看报迷——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5
1955年出生于柏林的蒙蒂·唐(MontyDon),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随后到了伦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意气风发的他,28岁时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和他一样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妻子莎拉(Sarah)。莎拉出生于一个经商珠宝的世家,蒙蒂·唐和她的结合简直是太美妙了。很快,凭着学经济的头脑,蒙蒂·唐将珠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蒙蒂·唐投资到珠宝生意中的巨额资金几乎一夜之间付之东流。被迫破产的蒙蒂·唐,还背上了巨额债务。谁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重压之下,整日灰头土脸的蒙蒂·唐患上了抑郁症。
不幸的事还在发生,蒙蒂·唐的母亲又离他而去。此时的他,已身无分文,唯一依仗的就是母亲遗留下来的一点财产。为了躲避债务,蒙蒂·唐不得不用母亲遗留下来的那点财产,在远离闹市的赫里福德郡乡下,买了一处建于14世纪至15世纪的颓败房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连讨米要饭的流浪汉也不愿来这里,和他为邻的都是些老人。倒霉透顶的蒙蒂·唐打算就这样荒度余生。
要知道,蒙蒂·唐还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而抑郁症绝对不是“想开点、开心点”就可以痊愈的,它跟感冒发烧一样,有生理上的痛苦、身体机能的失调,而非仅仅是精神上的困扰。在这个孤僻而又荒凉的地方,又没有药物治疗,蒙蒂·唐的抑郁症能痊愈吗?这让妻子莎拉十分担忧。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为了让蒙蒂·唐有个好心情,莎拉就动起手来,在请人修复旧房屋的同时,还清理了院落里的建筑垃圾和杂草。她的“稍微稍微收拾”,让庭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蒙蒂·唐“眼前一亮”:与其这样逃避躲闪,还不如给自己创建一个美丽的家园!
英国人的骨子里,园艺基因似乎与生俱来。一有了好想法,蒙蒂·唐干起园艺修复的工作,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几个月后,整个院落变得欣欣向荣、草木浓郁了。为感谢妻子的陪伴,联想到之前妻子从事的珠宝事业,蒙蒂·唐为这座庭院取名为“珠宝花园”。
除了修枝剪叶,整理庭院,蒙蒂·唐还利用空余时间,将自己在园艺方面的心得编成好几本图书。随着“珠宝花园”的百花竞艳,命运的花朵也开始向他绽放——他所著的园艺图书在圈内销售一空,还被聘为BBC知名的园丁世界(GardenersWorld)节目主持人。也就在这个时候,蒙蒂·唐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
也因此,蒙蒂·唐的“珠宝花园”迎来了许多游客。就这样,加之出书收入,很快他就还清了所有债务。
工作之余,蒙蒂·唐都在自己的花园里度过。在这里,他跟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跟自己养的金毛猎犬品尝苹果的芳香。作为一个有着高学历的园丁,蒙蒂·唐的造诣没有止于园艺方面的精益求精,他提倡有机饮食,致力于将园艺、食物、艺术融入生活。
就连他的生日也别具一格。48岁生日那天,贴心的妻子买来6只小鸭子作为礼物送给蒙蒂·唐。因为,只有妻子知道,现在的蒙蒂·唐不再是一个追求物质的人,他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进了这个草与花、小动物相伴的大自然中。
而今,60岁的蒙蒂·唐已辞去电视台的工作。在他离开的'那一刻,BBC《园丁世界》节目组为他录制了一个专题——《他用一朵花开,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节目播出后,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节目的结尾有这么几句打动人心的话:几十年前自己对人生绝望至极的那段经历,原来都是为更好的生活作铺垫。就像鲜花的种子,在经历地下的黑暗和无望之后,终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天,迎来光明,芬芳整个世界。来时路上的所有坎坷,终将止于鲜花盛开的美丽人生。
而蒙蒂·唐却说:走出生命阴霾实现逆袭的路上,感谢一路有妻子最重要的陪伴。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6
1.加里·达尔原本是名广告公司行政人员。1975年4月,他与朋友在一家酒吧聚会时,偶然听见别人抱怨自己的宠物。他当时对朋友说,“最完美”的宠物应该是石头,不需喂食,不需洗浴,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
最初这只是句玩笑话,可是达尔被自己的想法所激动,随后便决定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施,“宠物石”由此应运而生。犹如真正宠物一般,“宠物石”装在一个纸质宠物盒内,附一份宠物训练指南。为保证“宠物石”舒适,纸盒内还放置稻草,带通风口。
每个“宠物石”售价3.95美元,净利润3美元。投入市场第一年仅上半年,“宠物石”便为达尔带来1500万美元收益。
2.被称为“盖茨第二”的马克·扎克伯格第一次推出他的“独家虚拟年鉴”脸谱网时,一些人告诉他这玩意儿太怪诞了,根本没用。意想不到的是,脸谱网刚一开通就大为轰动,几个星期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登记加入会员,主动提供他们最私密的个人数据,如姓名、住址、兴趣爱好和照片等。学生们利用这个免费平台掌握朋友的最新动态、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
很快,脸谱网就扩展到美国主要的大学校园,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整个北美地区的年轻人都对这个网站饶有兴趣。如今,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校园同样风靡。根据雅虎公司的估计,到XX年脸谱网在美国的注册用户会达到5250万,有60%的学生和年轻人都会使用脸谱网,远远高于XX年的8%及去年的18%。雅虎预计,到XX年,脸谱网营收有望达18.6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广告,脸谱网的广告收入可能会达到10亿美元之巨。
3.杰夫·贝佐斯于1995年7月16日创立亚马逊公司,其性质基本是一家网络书店。贝佐斯看到了网络的潜力和特色。很多人都想要一个虚拟书店,如果你在家穿着睡衣就能逛书店,谁还会到外面去呢?
亚马逊公司的最初计划原本是在4到5年之后开始有营利,XX年的网络泡沫造成了亚马逊公司平稳成长,成为独树一帜的佳话,在90年代有相当多网络公司快速成长,当时亚马逊公司的股东不停抱怨贝佐斯的经营策略太过保守和缓慢,而网络泡沫时候,那些快速成长的网络公司纷纷结束营业,只有亚马逊还有获利。XX年的第四季度,亚马逊的纯利约有500万美金。XX年则成长到3亿多美金。
4.桑德斯上校在退休后,靠着菲薄的退休金过着勤俭的生活。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拿着一个精妙的炸鸡配方到每一家餐馆游说,希望合作把这一个配方开发出来,可是当他敲开每一家餐馆门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以嘲讽的口气告诉他:这么大的岁数了,还能有什么大的作为,更何况餐馆也不会陪他去冒险……
但是,桑德斯上校并不气馁,就这样他的足迹基本遍及了小镇上的每一个餐馆,他逢人就说他的想法,终于在桑德斯上校向人们诉说了差不多一千次后,有人接受了他的想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桑德斯上校合作开了一家炸鸡店,这就是现在遍布全球的肯德基炸鸡店,而桑德斯上校也成了大富翁。
在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初创公司都是从令人兴奋的项目起步的,有些创意想法相当疯狂,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尝试,他们中出现了不少成功者。如果你有了一个古怪的想法,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时,请别害怕,一定要坚持,充满自信。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马克·扎克伯格、桑德斯、杰夫·贝佐斯,这些人成功之前,也经历了许多的失败,可是他们坚持了下来,一直都在努力,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我们在关注他们成功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所经历的失败,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理解成功的内涵。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7
从孩提时代起,本格·兰德就喜爱拳击运动,23岁时,他参加全国拳击大赛,并且赢得亚军。第二年再试一次,仍然是相同的名次。本格·兰德沮丧不已,几乎想要放弃,他去咨询一位资深教练。
那位教练问他:“你在拳王领奖台站过多少次?”本格·兰德说:“我一次也没站过。”
“我指的不是现实上而是想象中。”
“可能有十几次吧。”
“太少了,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应该至少在拳王领奖台站上1000次。”
“想象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有。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被想象复制出来的。它能够引爆神秘的灵魂的力量,既能启动灾难,也能召引成功。想象中,你在拳王领奖台上站了1000次之后,定有一人在现实中应邀站在你身边。有了他,你绝不会输。”
“这人是谁?”
“命运。”
本格·兰德于是观看了上百卷拳击比赛录影带和颁奖录影带,包括国内的、国际的等等。在脑海里,他无数次被裁判在决赛后举起手臂,无数次抚摸拳王金腰带,无数次站上领奖台接受如潮的掌声与喝彩。在频频展现的辉煌画面中,他修改了失败记忆,将自己描绘成豪情万丈的英雄。起初,是这一画面进入他的脑中,后来,是他进入这一画面。
当他觉得自己已是当之无愧的拳王时,果然就在全国拳击大赛中成了拳王。
对手们说:“本格·兰德的眼神里有种令人生畏的意志,和他对垒中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绝望。
裁判说:“他的每个出击都果断有力,每个抵抗都胸有成竹,像电脑程序准确流畅。他看金腰带的眼神就跟看自己身上的腰带一样。”
一位记者问本格·兰德,当他走上颁奖台,向台下和电视机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挥手致意时,会不会紧张?本格·兰德回答:“不会,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这是我第1001次站在这个冠军领奖台了。”
历史上有哪些励志的逆袭人物或事件
中国名人——司马迁的人生励志故事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转自人生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