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关于我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关于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故事)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25 11:11 来源:淘名人 阅读: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

1、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小篆形体较为繁复,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程邈便产生出了在小篆基础上革新出一种新的书体的想法。他通过十年在牢狱中书写的实践,创制出了新的书体并报告秦始皇。

古时犯人也被称作“徒隶”,因而这种书体被称为“隶书”。程邈所创的隶书,不仅让秦始皇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具有里程碑的一次书体创新。

2、其次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名扬天下,他的书画同壁,并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技法。他自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这是因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各种书体成分掺杂,使得本来八分的隶书只剩六分半。

这是他书体创新也是他独到怪绝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扬州杂记》便是其代表之作。他还体恤百姓,知晓民间疾苦。

在他当官为政的期间,县城遭遇了自然灾害,老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艰难,郑板桥看到这种情景,心急不已,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

有人提醒他此举必须获得上级批准才可,郑听后勃然大怒,严厉呵斥道,“百姓们饥亡无数,等获批准时不知还要死伤多少”并且承诺他一人承担此举的所有举动。

发放的粮米救济上了百姓,老百姓们感恩戴德,称颂他的政绩。可惜,郑板桥的性格在仕途中并不受人欢迎,最终还是结束了为官生涯,此后他以卖画为生,过上了他的“糊涂”人生。

3、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

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4、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5、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1、王羲之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一个集镇,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竹扇在集上叫卖。由于竹扇制作得很粗糙,也没有什么装饰,尽管老婆婆连声叫卖,但也没办法吸引集镇上人的目光。眼看尾巴都卖不出去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想帮一下她,于是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有画画,也没有写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然后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可是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心里很不高兴。

王羲之看出了老婆婆的心思,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离开后,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吆喝起来,果然吸引了很多人。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篮子竹扇被一抢而光,老婆婆乐得合不拢嘴。

2、蔡邕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3、王羲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4、柳公权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在:“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5、颜真卿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

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故事有哪些?

一、王羲之的入木三分,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二、颜真卿的改善风俗,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但家里贫困,不为乡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

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三、米芾的米公洗墨,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楷书

有王羲之的《乐毅论》,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及《多宝塔碑》为其比较著名的作品,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其代表作。

赵孟頫的《胆巴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书法家

中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的故事都有什么?

简短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

1、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2、潜心苦学墨当饭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王羲之的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3、郑板桥学书法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一个天的晚上他用手指在大腿上写字,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就不一样!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5、柳公权发奋练字

一位老人告诉幼时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最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下:

1、王羲之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颜真卿黄泥习字

在颜真卿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颜真卿的母亲带着他回到外祖父家,由外祖父教习颜真卿习字。颜真卿写起字来很是认真,但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好,母亲也感概,觉得对不起孩子,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颜真卿最后找到了一个不花钱的方法,那就是碗当砚台,刷子当笔,泥浆当墨,墙当纸,写满了用水冲掉,再重新写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颜真卿认真习字,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3、怀素秃笔成冢

怀素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以狂草最为出名,有草圣之称。怀素是唐朝著名的和尚,练习书法的故事有很多,他用木盘做砚台,用木板做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字,磨完就写,写完再擦,日复一日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秃笔堆成了小山,练就一手挥洒自如的狂草。

相关资料介绍:

古代的著名书法家还有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他们练习书法有很多有趣的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1、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2、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4、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

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

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5、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