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故事 > 正文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50(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介绍)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24 16:55 来源:淘名人 阅读:

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

 大家想知道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一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二

有一次,他被叫去看卖棉花的铺子,这时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演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问:“一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下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演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他便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见了,便让他坐车追,后来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演算起来。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三

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四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

华罗庚的故事50字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华罗庚的故事「短」

华罗庚的故事100字「短」

向更加了解数学家华罗庚吗?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华罗庚的故事1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华罗庚的故事100字一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的故事100字二

华罗庚小时侯很爱动脑筋,下课了,小伙伴们都出去玩了,他还在教师里想老师讲的问题,有时候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同学们叫他都听不见。久而久之,同学送他一个外号,叫他“罗呆子”。

老师打开华罗庚的数学作业,发现许多地方都有涂改,一点也不整洁。老师开始很不满意,后来,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决方法。他的数学才能被老师发现后,就尽心培育他。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考进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到最后一个学期,家里实在拿不出50元食宿费,只好退学,所以他的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他失学回家后一边自学数学,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华罗庚一钻进数学题就好象如了无人之境,不是忘记接待客人,就是把客人气走了;就是算错了帐,多找了钱。父亲气极了,有一次,他把华罗庚的数学书烧了,华罗庚心疼得晕到在地。

华罗庚的故事100字三

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的故事100字四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华罗庚的故事100字五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简短」

知道有哪些是关于华罗庚的故事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一

华罗庚是一名世界有名的科学家。在他20岁时,他得了瘟疫,奄奄一息,发了高烧,大家都以为他可能会死了,谁知奇迹涌现了,华罗庚的烧退了,但全部左边半身全都痛起来,成果,左腿曲折变形,最后便落了个终身残疾。初中毕业后,华罗庚给父新当助手,在工作之余,他仍然刻苦研究数学。当时,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主任——熊庆来的注意。1936年,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任教之后,去剑桥学习,哈代告知他,两年内能获得博士学位。正常情况下,博士学位要三年才干获得,而且可以在国内可以谋一官半职。可华罗庚就说了一句话: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得学位。后来,由于他的刻苦,获得了卓绝的造诣,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没有自满,而是经常到各地讲学,这位数学家的最后一刻就是倒在主席台上。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华罗庚说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偷想偷教授的东西,可那位教授一说:“我是教授”,那小偷一听,就走了。这个笑话不就阐明,当时教授不仅待遇差,而且不受人尊敬。华罗庚很多著作就是在“灯”下完成的。后来,他的待遇才慢慢的好了起来,这阐明,华罗庚学数学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民从,为了大众,他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刻。

我一直记住华罗庚对哈代说的那句话: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得到学位的。知识是无价的,能让自己受用一生。而混一张文凭,只能让你夸耀一时。时间如流水,在你还没有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感慨时,快学习吧!只要你学习华罗庚的精力,抓紧时间学习,说不定有一天,你的名字也会在史册上涌现!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二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四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五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华罗庚的小故事简短4个是什么?

华罗庚的小故事简短4个:

故事一:“罗呆子”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很爱动脑筋,下了课,小伙伴们都出去玩了,他还在教室里想老师讲的问题,有时候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同学叫他都听不见。久而久之,同学送他一个外号,叫他“罗呆子”。

故事二:数学还真有用

由于家境贫寒,华罗庚失学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继续自学数学。杂货店的生意不太好,父亲白天帮人收购蚕丝,晚上算账。有一天晚上,算来算去账上错了一千多元,把父亲急得满头大汗。伙计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还是没算清。

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到香气,就出来说“不要求狐仙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开始还不相信儿子有这本事,把两大本账册往他面前一推。结果华罗庚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全部理清了。父亲一看,儿子学数学还真有用,这才不反对他学习了。

故事三:喜欢上了数学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

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故事四:童年时代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爱好: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

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