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故事 > 正文

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字(我心目中的苏轼作文300字左右)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19 08:54 来源:淘名人 阅读:

作文《我心目中的苏轼》

我心目中的苏轼

一片孤独,载着斜阳,向着茫茫楚天湘水飘去。何时方到尽头?前途一片迷茫,泛舟江上,不知何时得以靠岸?这是古代文人被贬官之后的普遍情景。

猿吟鹤唳本无意

“乌台诗案”,让苏轼着点丢了性命,可他却可以诗言志:“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想告诉大家,其实他并不想在官场和别传人分羡,只是想报效祖国,然而,官场容不下他,所以他豪爽地走了,远离那些乌烟瘴气的是非之地,“放浪于山水间,与樵渔来处”,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其实在我理解,苏轼并不想离开官场,否则怎么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之语?苏轼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希望是官场不容他,因为他太有才了!记得欧阳修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 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在谈论苏轼”。

独怆然而涕下

充满热血,一心报国的苏东坡屡次被贬,苏东坡中没有感到无望,但他却感到无奈,所以才会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虽然他感到孤独,但他却有满腔热血等着报效国家。

在我看来苏东坡虽然不幸,钽他却可以把凄苦与孤独倾诉得潇洒,达到超凡脱俗之境,莫过于此,然而成全了一个有才、潇洒的诗人!

老来事业转荒唐

“老来事业转荒唐”,这是苏东坡最无奈的独白。颠沛流离地岁月带走了苏东坡的雄心壮志,却给我们留下了精美的诗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苏东坡的回首,我看到一个白发飘飘的老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感到无奈也感到悲伤,看到了他的雄心壮志,报国无门的惋惜之情,然而晚年的他却给了我可怜老人的印象。

我心中的苏轼

他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然而他在我心中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人,他执着而立于善于变通,独特的思维和人格,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未曾有所改变。

林语堂也曾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有一难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春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望采纳

600字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下面是600字作文:我眼中的苏轼,欢迎大家过来阅读与参考。

我眼中的苏轼600字作文一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我眼中的苏轼600字作文二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

去年在乐山凌云寺曾看到东坡先生的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妙绝。后来,发现《百家讲坛》里有专论苏轼的节目,喜欢得不行,而且爱屋及乌,连康震也一并喜欢。只嫌电视里看不尽兴,特意到网上下载,一饱眼福后舍不得删除,宝贝似的留在文件夹里。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起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来。翻开《古文观止》,专拣苏轼的文章读,边读边问自己,守着这样的宝藏,早干嘛去了?看到我兴兴头头的样子,他又买来《东坡志林》,告诉我《观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对于了解一个人仍有局限性。好比出席社交场合的正装,一板一眼之余,终不够洒脱自如。而《志林》上多是东坡的日常笔记,又像居家的便装,正好弥补了正装的缺憾。一番话说得我信服加感动,到底是知音。

读过《东坡志林》,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我不是做学问的人,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

是谁

披一蓑烟雨而来

从蜀中那个

山如眉黛的城

父亲盼你甘为扶手的苦心

缚不住少年脱颖的才思

笔下有奇峰跌宕

直逼入京城络绎的浮云

凌虚台开阖今古

西子湖泼洒深情

世人都惊艳你的聪敏

聪敏的心却拗不过倔强的头颅

乌台狰狞的帷幕下

素日亲近的文字突然倒戈

成为你的敌人

御案上号角响起

开启你兹游奇绝的征程

桔自为桔,不必淮南淮北

他乡故乡,何需醉里去寻?

看!临皋亭畔的洪波中

一样有岷江雪水奔腾

东坡上菜畦碧绿

你挽着衣袖,且耕且吟

纤毫往江里一掷

激起千年的惊涛拍岸

和赤壁不朽的回声

苍黄反复间

权柄的两端你都不肯趋奉

独立就独立个彻底吧!

囹圄哪里锁得住

你不羁的精魂

几枚暖肚饼佐酒

将半世的颠沛流离

和着岭南的荔枝一齐咽下

睥昵沧桑的眼中

依旧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

辗转一观,晓罅隙之尘飞

徐行一啸,载千年的阴晴

翻开厚厚的典籍

让我聆听你赤历历、活泼泼的谈笑

和清风明月一道

永恒……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苏东坡传》后就感触更大了。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东坡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大词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词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横行,神宗禁词,可奈什么力量能阻挡这股“东坡风”呢?

东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只可惜事与愿违,东坡入仕以后,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东坡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英雄。

驾一叶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颐的东坡也是有的,吟“大江东去”,唱“千古风流人物”,周郎英雄气短,东坡也挣扎一番,最后“一尊还酹江月”。

除了关东大汉的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中年痛丧爱妻,肝肠寸断。十年漫长,人已“尘满面,鬓如霜”,“惟有泪千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风雨,坎坷的东坡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伟岸不凡!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全样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都一般相识,吹一回,唱一回。

东坡,让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叹的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总觉得苏轼先生象我梦中的兄长。

说来惭愧,我不喜读史,也不喜读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过是几首有名的古诗词而已,对屈原、杜甫之类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们的生平。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但东坡先生的逸事趣闻特别多,让我觉得率性洒脱的他好似我梦中的兄长一般。

是女孩子娇嗲的天性使然吧,身为长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宽厚幽默的兄长。苏家的这位大哥当然足为兄长的楷模,他与苏小妹的对诗戏谑,他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款款思念,无不真情流露,让人妒羡不已。

诸多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精品。所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好象都比较平面。而东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苏堤”、“白堤”的袅娜婉转,西湖恐怕也不能这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吧;而“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时它自美”这样烹调出来的;看起来东坡先生还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尝惠州佳果时摇头晃脑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让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岭南那时可是蛮荒之地啊,先生真是达人一个。

率性、达观似乎是东坡先生的性格特点,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 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贬再贬之中度过的,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这从“东坡巾”的潇洒和“东坡提梁壶”的大气质朴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惨,反而充满了温馨和丰富。我喜欢青衫学士“脚着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欢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喜欢他诘问酥饼“为什酥”的幽默,喜欢他以清风明月为友为伴的襟怀……我总觉得东坡先生很象金庸笔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对所爱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于是,“明月夜,短松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伤。

其实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勤俭婵娟”,你会感到旷达、疏朗之外蕴含着多少风雨与无奈啊,而我们太多的时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失意在一种亲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将其化解,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浪漫与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风拂水波跃金

水月代代无穷已,先生清辉照古今

我心中的风流人物作文700字-苏轼

导语:苏轼你一定耳熟能详,他又号称东坡居士。下面是我心中的风流人物作文700字——苏轼,欢迎参考。

篇一:我心中的风流人物作文700字——苏轼

你是否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你是否知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对国家战事的担忧 和付出?你是否懂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惋惜?你可曾了解过我国历史上一个叫做苏轼的文学家。

很 多人都知道苏轼,他的一首《水调歌头》流芳百世,他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可他们只知道他的作品,却从未真正了解过苏轼。苏轼是北宋最杰出 的文学家,为什么说他是文学家?因为如果只说他是一位诗人,但他在写诗方面的造诣是非同凡响的;如果只说他是一个词人,可他在最作诗方面的才华也是无可否 认的,所以说他是文学家是最为恰当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眉州人,曾经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位,后来因党争而多次遭遇贬职。苏 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都是宋诗的代表;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皆是宋词的先锋。

苏 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与李白、李清照等名人大不相同。李白一生崇尚自由,因此他的诗总是感情炽热,充满丰富想象和鲜明形象,浪漫而自然;李清照晚年凄凉,故 而她的词大都是弥漫着颠沛流离的悲惨氛围。苏轼则不同,在战争不断,杀戮甚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多首风格豪迈,具有无限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的不朽之作。

《江 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苏轼作为一代忠臣想要为国效力的 真挚心意:酒已酣胆尚开气更壮,鬓边增添几根白发算得了什么?何时能像云中太守那样再受重用,立功边疆?那时我便要亲自挽雕弓如满月,望西北,射下天狼 星。苏轼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不但在豪放风格领域大胆开创,抒情、委婉的风格也算是他的“拿手好戏”,如《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 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花儿清香、月色朦胧,楼台里传出轻柔而细微的歌声。庭院里秋千的影子沉寂在夜幕之中,都产生一种隐约而别致的美。

苏轼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的文学家,他不会用太多华丽的言语去修饰他的作品,仅用真挚的词语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我心中,苏轼就是我国诗词历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

篇二:我心中的风流人物作文700字——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篇三:我心中的风流人物作文700字——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妇孺皆知的词是我最早接触的诗词。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也下辈我最崇拜的古代大文学家——苏轼。

苏轼你一定耳熟能详,他又号称东坡居士。读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不难看出,他的词豪放清新,令人格外震撼。苏轼是个全才,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而且他通晓书法绘画,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在当时的北宋被很多人争相传唱。但不幸的是,苏轼政治生涯非常坎坷,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

苏轼的一生虽然坎坷不平,但他却以他独特的方式快乐地生活着。

“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喜好游山玩水。虽然他多次被贬,但他每到一处,就放开心胸,尽情地走进深山,走进河滩,到自然中寻找精神上的解。与其说是游山玩水,不如说是走进另一个真实的世界,可以使心灵平静,继而去关于思考作文关于人生的一些问题。正如《西江月》中所写:“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在山水中,看见的不仅仅是美丽和寂然,更多的是寻求心里的寄托,不断关于思考作文人生的哲理。这些确实能使他忘记或暂存被一的痛苦与屈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正是他对人生的哲理的诠释吗?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喜好交友。他被流放到哪里,哪里就关于朋友作文遍地。他的关于朋友作文不分身份贵贱,从农民到官员,从文人到侠客……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赤子之心。他们之间流动着一种宝贵的气息——侠义。而且他对关于朋友作文以诚相待,总有许多关于朋友作文在身边。聚合后来他被贬,人们躲他还来不及,他的关于朋友作文们却始终陪伴着他共渡难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

苏轼淡薄名利,不慕虚荣。官场上,官员们必须阿谀逢迎,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甚至牵扯一家老小。尽管如此,仍然有无数人不顾一切跻身官场,而且还低声下气,只为荣华富贵。而苏轼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看重名利金钱,在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仍然选择远离官场。多么超然脱俗的一种境界啊!我想,正是因为他看透一切尘世烦恼,才使得他如此乐观豁达,人格高尚。

这就是苏轼,这就是豁达乐观的苏轼,这就是我心目中风流人物——苏轼。

我心中的苏轼 500字作文

下面是对东坡的一些评价~参照一下~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哌哌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城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

第13集响彻千古天籁音

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更多地以诗歌而名著于世。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则是因为他在散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苏轼所创作的众多散文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他在黄州所写的,前后《赤壁赋》,位于长江之畔的湖北黄州,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正值盛年却贬官于此的他,有“人生几度秋凉”的落寂,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面对滔滔而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慨叹,更以一双前后《赤壁赋》,谓之千古绝唱。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苏轼位居之首,留下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苏轼率先提出了文人画的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然而,在书画领域,有着如此辉煌成就和重要位置的苏轼,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书画家,他的创作大都是随性所至,随意而发,与那些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文人相比,苏轼的创作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和弥足珍贵。

作为文人的苏轼,他的诗词代表作品,如“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东坡肉”妇孺皆知。文人爱美食,似乎是一种文化传统,风雅自在,富足安逸。而苏东坡的美食家头衔,却主要是得自于他被贬谪流放时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创制于趁沛流离的生活当中,穷困潦倒的他,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