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传记 > 正文

家境贫寒的名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故事(家境贫寒却成功的事例国外)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18 10:47 来源:淘名人 阅读:

求家境贫寒但通过各种努力上大学最终成功的名人实例

1、任正非

任正非祖籍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1944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靠近黄果树瀑布。 任正非家中还有兄妹6人,父亲任摩逊是乡村中学教师,任正非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高中就读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都匀一中。

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父母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孩子读书。

1963年,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看望父亲。

父亲嘱咐他要不断学习。任正非回到重庆后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学完,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

2、马云

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马云的爷爷抗战时做过保长,解放后被划为“黑五类”,取名为“马云”,就是希望马云以后乖巧懂事,少惹是非。

1984年,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进入大学后,马云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

3、俞敏洪

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葫桥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当地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俞敏洪还有一个姐姐,是一名赤脚医生。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毕业后并没有上高中,而是回农村去了。因为当时政策是贫下中农的子女一家只能有一个人上高中。1978年,初中毕业于江阴市夏港中学,同年,参加高考落榜。1979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之后俞敏洪上高考补习班,并报考北京大学。

1979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之后俞敏洪上高考补习班,并报考北京大学。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这次高考的英语成绩是93分。

扩展资料

2013年5月17日由陈可辛执导的青春励志喜剧《中国合伙人》上映,电影以新东方的创业故事为主线,以俞敏洪和徐小平、王强三人在新东方的共同奋斗、兄弟情谊为蓝本创作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俞敏洪。

1993年11月,俞敏洪选择弃教从商,创建了新东方学校,在34个城市建立了英语学校和其它学习中心。俞敏洪之所以创办新东方,是由于他没能获得美国大学的奖学金。

创立新东方学校最终使俞敏洪得以成行美国,他目的地是纽约证交所,而不是一所大学,2006年,新东方在纽约证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经过配售后,俞敏洪现持有新东方25%的股权,同时通过其它员工和同事持有的股份保留着投票控制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任正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敏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云

出身贫寒最终成功的例子

1、李嘉诚,15岁丧父,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书,就离开潮州到香港投靠亲戚。22岁开始白手起家创业,30岁的时候建立起庞大的塑胶花事业,后来转战地产、码头、零售、IT等多个不同行业,商业上的成就惊人;

2、华罗庚,出身贫寒且少年多劫却自强不息,最终成长为一位传奇式的数学家;

3、俞敏洪,出身贫寒,补习三年考入北大,去北大时穿着布衣挑着扁担,毕业后创立新东方学校,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贫穷的人成功的事例

故事一: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故事二: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故事三: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故事四: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

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

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励志故事,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故事五:

“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太祖本纪》

朱元璋的穷也是人尽皆知,这个布衣皇帝,在年少时,家里穷的到处躲债,后来家人去世,连有钱安葬的都没,吃饭的事更别提了,最后饿的没办法,跑到寺庙里当和尚了,全为混口饭吃。最后参加起义推翻了元朝创立了江山社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杰克伦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匡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家庭环境不好还依旧成就伟大事业的真人真事有哪些?

在中国有句话叫做寒门出贵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虽然家庭状况很不好,但是很有上进心,人穷志不穷,在刻苦的环境一下仍然能够刻苦奋斗,打破现状,创造出不一样的成就。从古至今,我们都听到非常多的这样励志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些家庭状况不好,但依然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们。

其中一个最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都非常熟知的一个故事,凿壁透光的主人公匡衡,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甚至连油灯都用不起,但是匡衡又非常地爱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匡衡宁愿把自己家里的墙壁凿穿,借邻居家的光也要读书学习。而为了能够看到书,也在农忙时去帮别人做农活,但是不要工钱,只希望别人能借一些书给他看。正是由于这样刻苦的坚持,才让匡衡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因此,最后才能当上了丞相。

而其中另一个伟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彭德怀大将军,彭德怀的家庭条件也非常得贫苦,一直都是以砍柴和放牛为生。虽然只不过上了两年的私塾,但这并不妨碍彭德怀在战乱时期有些卓越的作战能力和富国强兵的梦想。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无数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他也成为中国人民敬仰的大将军。

最后一个离我们比较近的人物就是俞敏洪,俞敏洪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农民,而俞敏洪也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了自己梦想中的北京大学。但是在毕业之后,俞敏洪却放弃了名校这个名头,转而去办理新东方学校。当时遭到了周围人许多的反对,而俞敏洪却依然坚持创办英语学学校,因此才有了现在非常著名的新东方英语。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