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三个关于名人志存高远的事例
1、周恩来
周恩来童年志高,关于“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的问题12年。由1911年底,周恩来在沉阳东莞示范学校。在这一天,魏小张亲自为学生自主课,题为“命运”。这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化的时期。革命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政府刚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混乱思想,没有明确的理想,有没有人生目标。主应力“命运”是告诉什么决定的学生。魏小张谈到奇妙的地方突然停顿下来,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校”教室静静地,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问其中的”卫消胀讲台,指着与学说的面前:“你为什么爱看书?”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要履行其对家庭和学校!”,“是为了光宗耀祖,”相偎小张第二个学生,得到的答案是:为了礼貌和阅读。
第三个学生问了一个店主的儿子鞋店,他回答很认真:“我为我的爸爸和阅读”学生听到的笑声。这些答案都不满意的总统,摇了摇头,走到周恩来的面前,问:学生在前不久在革命刚刚成功“你为什么要阅读和?”
周恩来挺高的威望,在他的第一个学生切断长辫子,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清政府规定,所有中国汉族人必须是一样的满族人留长辫子以示效忠清廷,将不留辫子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学生辫子切断,所以大家都佩服他。
周恩来站了起来,教室里安静,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严肃地回答说:“中国的研究的崛起!”如何精彩的回答“,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总之,中国周恩来伟大复兴的表达从小立志野心。微轿张某没想到能有这么优秀的学生,非常高兴。
周恩来,他示意坐下,然后对大家说:“哪里有当周生生效果啊!”的意思是有志青年周恩来要学习啊!同学们,现在你是学生,你有什么样的野心啊!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从小立志。
我们决心设定人生一个远大的目标,那么,实现与不懈奋斗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为人民,以促进该国,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俗话说,我从小看大。
小周恩来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后,他善于思考,再加上他的家人逐渐下降,尝到了生活和社会漠不关心,也被视为社会的黑暗的艰辛。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国的腾飞。
2、杰克·伦敦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走近一看,原来纸片上都写着美妙的词语、生动的比喻,有用的资料。
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是为了在睡觉、穿衣、刮脸、踱步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都能记诵。外出时他也在衣袋里装着不少纸片。他这样刻苦学习,积累资料,终于写出了《热爱生命》、《铁蹄》、《海浪》等引人入胜的作品。
3、司马迁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
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茅以升
他在11岁那年看到文德桥压塌的悲惨情景,就立下了大志,要为人们造一条结实的桥。为了实现愿望,他刻苦学习,考上了桥梁建筑专业。后来他实现了自小的理想,造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5、霍金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牛津大学。毕业后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肌肉萎缩病。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张勤的艺术成就
1981年考入宁波甬江业余学校国画大专班以来,学习传统,深入生活,苦心钻研,先后有作品《香谷秋容》、《遗产》、《良材图》等作品在省文化厅、省美协主办的美展展出,颇受好评,另有作品“雪霁”、“梁山伯庙”等被入选赴日本长冈京市及香港画展。作品《岩壑清风》获中华民族杯书画大奖赛金奖,2001年7月作品《清谷幽泉》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近现代画展”并编入画册,同年九月山水作品《风壑云泉》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华魂”书画作品邀请展》并编入画册,2002年9月国画作品《文昌阁》参加由公安部、外交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主办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书画展,在五千幅来稿中荣获一等奖,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其作品及事绩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介绍,并被多家美术馆、收藏馆收藏。2005年《五龙潭》获第二届“东方明星杯”寰球书画艺术交流大展赛金奖。个人简历及作品已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艺术大典》、《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宝鉴》第一部、《中国书画名人录》、《中国青年艺术家辞典》、《“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中外名师录》、《国际书画名家传略》、《世界当代书画家名家》、《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中国近现代书画集》、《中华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书画集》等。他是宁波市唯一的书画名人共产党员,城隍庙商城带领同志们为商城及区域的促销宣传、改善购物环境,呕心沥血,辛勤工作,设计制作出数万件商业广告,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多次被公司评为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员工、优秀党员,一心为人民服务,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为宁波城隍庙古戏台题写了“思无邪”金字匾额,在城隍庙国泰街题写了“销具大王”、“叮口当桥刀剪”等金字匾额,在2002年1月1日至15日在宁波城隍庙隆重举办了“张勤个人画展”受到各界人士及媒体的一致好评。
《妙用性格“师说”系列丛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妙用性格》(张勤)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密码:4yxu
书名:妙用性格
作者:张勤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
出版年份:2008-7
页数:191
内容简介:
《妙用性格》将色彩性格理论生动地运用到两性关系、婚姻、亲子关系、销售、沟通、领导力等诸多领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你看清自己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与生俱来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擅用性格常常使人一帆风顺,左右逢源;同样,不擅用性格则会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
性格决定命运。与生俱来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擅用性格能使人一帆风顺,左右逢源,不擅用性格则会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您了解自己的性格吗?面对性格中的缺陷您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确定不同的人际交往方法?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根据不同性格,确定职业方向和择偶标准?如何根据性格的不同处理好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如何努力避免和排除性格缺陷引发的心理疾病?
性格关系学学者张勤老师在书中运用独特的“红、黄、蓝、绿”四色性格分类法,分析每种性格的利弊得失,明确每种性格的局限和提升空间,引导您妙用性格,获得幸福完美人生!
作者简介:
张勤,中国性格关系学学者、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科普作家、中国亲子关系学学者、中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20 多年来,致力于对家庭教育、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及天性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个案和实例,形成独特的见解。出版发行了《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手册》、《杰出青少年父母必读》、《沟通的品质决定人际关系的品质》、《21世纪新家长行为模式》、《幸福的香味 — 按照天性教育孩子》等专著100多万字。 擅长色彩性格理论,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并把色彩性格生动地运用到两性关系、婚姻、亲子关系、销售、沟通、领导力等诸多领域,成果显著。 应邀在北京、天津、大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讲学500多场,观众达 100 多万人。
金坛刻纸的传承意义
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金坛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老百姓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工具、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如灯花、鞋花、喜花、窗花、门笺,如鸡兔禽鸟、梅兰竹菊等动植物,如胖娃、寿星、八仙、钟馗等人物,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剪作精细,情趣盎然,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金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传承不息。由于剪纸主要是适应民情民俗的需要而产生,其纸质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已罕有20世纪初叶以前剪纸作品的传世。近数十年来,金坛民间剪纸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大量各类各式、活泼明快的剪纸作品,犹如民间艺术的繁花竞放,给人们以生活的审美享受和艺术的创作启迪。金坛的剪纸艺术家们在思考、在总结,要在传统的民间剪纸上推出新招式。
刻纸成果的展示
金坛刻纸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78年11月,金坛刻纸104件作品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首次展出,博得了美术界的赞誉。次年,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选送金坛刻纸作品23件至挪威、芬兰参加展览,第一次在海外获得好评。
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金坛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30件(220多幅),展期18天,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样的刻纸技巧、宏大的构图气势、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赢得了首都观众,在美术界引起热烈反响。著名工艺美术家陈叔亮先生观展后,题词道:“出自勤劳双手,来于刻纸故乡;雨后野花怒放,风前泥土飘香。”这是对金坛刻纸的赞美,也是对金坛刻纸的希望。
1981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金坛刻纸作品20余件入选参展,再次获得好评。1997年4月,金坛刻纸分别选送60余件和40余件作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及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展览,民间工艺美术家殷卓宁受我国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顿进行剪刻纸艺术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金坛刻纸又先后在无锡、广州、杭州、南京、常州、上海、西安和北京等地展览。其中,刻纸年画《大红灯笼》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华夏儿女喜迎奥运》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2001年7月,金坛刻纸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外许多报纸、刊物热情介绍金坛刻纸,高度赞扬那充满艺术魅力的刻纸作品“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
多年来,金坛刻纸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就有二十余幅,为金坛刻纸,同时也为中国民间艺术赢得崇高的声誉。
金坛民间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其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和在各种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及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刻纸作品逾千件。金坛刻纸艺人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进行现场表演,并被当新闻媒体宣传介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金坛刻纸在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智慧,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海内外媒体纷纷关注金坛刻纸,盛赞“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1993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2007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2月,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公示名单。
金坛的刻纸手工活,是金坛的一绝。当其他各地刻纸艺术从流行走向沉寂之时,金坛刻纸却在民间焕发崭新的光彩,成为一种特殊文化艺术形式,尤其是去年中法文化年,在海外展览引起轰动。据说,金坛的刻纸源于无心插柳。
金坛刻纸研究所的所长张勤说,从剪纸到刻纸,全国各地都有人在做。但之所以金坛刻纸形成影响并成为特色,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时,当地文化馆美术创作组要送画参加展览,因为大家感觉单纯绘画技不如人,且作品难以出彩,便斟酌改变方针,把一名高中生在玻璃上刻出的绘画送展。结果,标新立异带来意外惊喜,冷门的亮点博得满堂彩。取得丰硕成果,回归金坛本地,刻纸就如旋风一样震惊当地绘画界,在全城形成一种氛围并席卷开来。
其实,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最初,老百姓逢年过节必自己构思图案,再通过剪贴的方式,将这些纸头张贴在自家门头。另外,女性绣花或者编织时,也会先将纸张上的花纹刀刻出来镂空。所以说,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它的工具、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据说,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朱晓坤为代表的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巧繁多,代表作品《群仙祝寿》人物众多,为世所罕见。而另外一方,则是以周蕴华、杨兆群等为代表的现代刻纸,他们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并借鉴西北的剪纸风格特点,融入绘画、装饰技艺,风格清新隽永,代表作《万马奔腾》、《东方歌舞》等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与用剪刀剪出来的剪纸不同,刻纸艺术始终摒弃平淡无奇,它要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宏伟的创作激情。
原来,传统的剪纸纯用剪刀,没办法剪出大篇幅的作品,工艺也难以精细。刻纸用的是刻刀,不仅可以刻出掌上小品,更要求刻出鸿篇巨制。比如说,在刻纸研究所有一幅珍藏的《梁山好汉》刻纸,它4.6米长,需要3个人托着才能展开。宽近1米,整幅作品打开后,能将半个房间的空间占满。这幅《梁山好汉》是朱晓坤81岁高龄时的醉心创作,但在人物系列构思阶段时,朱老先生去世。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刻纸研究所集体进行修改补进,然后4名刻工耗费了7年时间才最终将其完成。上面的108位好汉,各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线条没有一丝断裂。
别以为刻纸简单,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因为用的都是薄纸甚至宣纸,所以雕刻起来,最担心的就是刀刻造成的线条断掉。起初,刻工是在玻璃或蜡制的底板上,运用划刻粘贴、阴阳对比及镂空等各种手法,但整幅画面有时无法做到千刀不断,仔细观察就能看出线条不流畅的破绽。后来,民间艺人们专门制作了刻板,这种刻板是用烧香残灰和羊油熬制而成,刻纸时不会像玻璃那样坚硬死板,同时夏天也不会熔化。
让金坛刻纸走向世界
上月,相隔16年后,金坛因刻纸在国内外的影响,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闻悉喜讯,作为这项“非遗传人”的殷卓宁、孙荣才欣慰地笑了。
15年前,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这之前,他们三人分别被看作是金坛刻纸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如今,朱晓坤已乘鹤远行,殷卓宁也退休多年,只有孙荣才每天仍坚持到刻纸研究所转转看看。
相约环坐在金坛刻纸研究所古民居庭院,泡一杯清茶,热腾的香气顿时溢升开来。相差12岁,先后担任金坛刻纸研究所副所长的殷卓宁、孙荣才,一起回忆起金坛刻纸的发展简史:清末至解放前,金坛刻纸进入兴盛期,那时各个乡村几乎都有人接触刻纸,因而刻纸一开始就真正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特色,以剪花样等形式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如精细的刺绣,则以刻纸样式作母本,覆垫在下面便可尽情穿针引线……1976年,是金坛刻纸形成气候的一个标志性年代,其后以“江南一枝花”而享誉全国,原先的雕虫小技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早在7岁时,殷卓宁就随专营灯笼、彩灯、龙灯的父亲学会了剪刻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追求艺术创新。他采用的在吹塑纸上以镂空刻法创作的多幅作品就曾引起江丰等书画界知名人士的浓厚兴趣,也在刻纸界产生极大影响。
为使古老艺术之花更鲜更艳,殷卓宁大胆探索,继镂空刻法后,他又一改原先在玻璃上的硬刻为软刻,1978年他创作的《壮丽的图景》成为第一幅在全国农民画展上展出的软刻作品。他还用剪、刻、撕等方法和套色、点、填、染手法开拓了绘彩刻法,不仅降低了制作难度,还使作品本身更精细,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有创新,总会有收获。殷卓宁认为刻纸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吸收了版画、国画、装饰画等姊妹艺术的特点,又体现出自身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讲究线条的曲、直、锐,金坛刻纸与北方刻纸相比,显得更为丰富和清秀,他的《鸿运》、《水仙》、《山姑赶集》、《友谊长存》等多幅作品在全国获奖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7年4月,金坛刻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应邀随文化部远赴大洋彼岸美国洛杉矶展出,殷卓宁随团在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上即兴刻纸创作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受剪得一手好鞋样、窗花的祖母、母亲的影响,孙荣才也是从小便喜爱上了民间剪刻纸艺术。青年时代在陕西参军,西北剪纸又给了他粗线条式的艺术熏陶。1977年退伍后,在当时的后阳乡文化站担任站长的11年,也是他一门心思从事刻纸创作的“黄金期”,他虚心向老一代剪刻纸艺术家学习,也时时汲取国内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的有益营养,博采众家之长,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作品构图简练、线条畅达、造型夸张,流溢出浓郁的金坛地域生活气息。 孙荣才专攻农村生活题材,有专家评论,通过孙荣才的《谷场》、《采菱图》、《捕鱼图》、《甘蔗丰收》等作品的生动画面,可体味出改革开放初期江南农村生产力解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景象,而《牧歌》、《秧歌》、《四合院》等作品,则让人感受到农村经济繁荣时期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带着泥土芬芳,孙荣才创作出的数百幅刻纸作品,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不仅频频在国内获奖,还被文化部选送至日本、法国、美国、挪威、芬兰等国交流,在荷兰举办个人作品展。他本人于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民间艺术之星”称号。
令殷卓宁、孙荣才自豪的是,去年奥运前夕,在杨兆群的动议下,他俩分别主创了同为宽2.008米、长29米的刻纸姐妹长卷《从雅典到北京》、《中华魂·奥运梦》,赢来一片赞叹,可谓宝刀不老。
如今,殷卓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育新人上。退休后,做过小学教员的他,应邀在常州朝阳幼儿园开设剪刻纸培训基地,在吕墅中学传授刻纸技艺。
编制在文化馆、人借用在刻纸研究所的孙荣才,是常州市“名师带高徒”成员之一,他带教的白塔小学青年教师曹玉皎,仅去年就指导学生在全国各类刻纸艺术比赛中获9个金奖和18个银奖。
在殷卓宁、孙荣才的精心辅导下,金坛区域内的省华罗庚中学、市一中及各乡镇中小学,几乎都开设刻纸兴趣小组和作品陈列室,一大批“小荷”正露“尖尖角”。
金坛刻纸进了国家博物馆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十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飞洋鱼刻纸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知名刻纸艺术家杨兆群先生,收到了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从瑞士洛桑发来的特快专递。专函中,这位世界奥运著名领导人用“刻纸作品集《从雅典到北京》,完美地诠释了您和金坛其他艺术家们在奥运到来之际所从事的工作”等热情洋溢之词,表达了对金坛人以及对金坛刻纸作品的溢美之情。目前,国家博物馆已经决定收藏萨马兰奇这份赞誉金坛人以及金坛刻纸作品的专函。
萨马兰奇专函赞誉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主席、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竟教授这样解读萨马兰奇专函的价值:萨马兰奇主席的这两句话,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刻纸作品的本身,这说明,金坛刻纸作品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宣传中国民族文化、沟通中外人民友谊、进行世界交流方面,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金坛人民几千年来,为中国刻纸作出的努力与贡献,终于有了佐证和回报。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在奥运赛场之外诞生的第一块“艺术金牌”。艺术无价,奥运艺术金牌更无价。这不仅仅是金坛的骄傲,还是江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成为国家“非遗”
金坛是我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刻纸作品向来以构图新颖繁茂、线条刚柔相济、刻制精益求精、蕴涵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等艺术风格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多次赴国外展览,远销五大洲,近百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金坛市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刻纸之乡”。金坛刻纸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
萨马兰奇所提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是由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坛民间艺术家杨兆群2004年10月创意,并组织尹卓宁、佘云祥、谈卫平、刘明等五位民间艺术爱好者共同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年逾花甲的尹卓宁,传承祖辈技艺,具有深厚的传统剪刻纸功力,他以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开拓了绘彩刻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在长卷担任主刻。为创作这幅作品,杨兆群先生多次赴希腊雅典、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考察、拍照,收集资料,与同行作者反复修改易稿,在2007年12月完成,历时四年。其作品长度为29米,宽2.008米,将承办历届奥运的18个国家、22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八位奥委会主席头像、吉祥物、以及29届奥运会所有运动项目等内容用艺术表现形式构成,并用2008只和平鸽穿插表现,逼真地展现了从1896年现代奥运会的创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止各举办城市的独特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格、地域风情、历史文化概况。真实再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辉煌历程和奥林匹克的丰富内涵,以及奥运文化的博大精深、四海传承等。“奥运史诗、世界和谐”的主题突出、意义深远。已经被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藏品”收藏。
剪纸力作意义非凡
7月29日,专门到金坛向杨兆群等颁发收藏证书的国家博物馆文物征集专家尹毅玲、丁纯怡,这样评价《从雅典到北京》:主题鲜明、彰显历史、反映时代、气势恢弘、构思巧妙、元素齐全、刻艺精湛、阴阳结合、涵义深远、令人震撼,作品具有中华文化的特点,以东方文化的视角来解析和看待奥林匹克运动,努力探求奥林匹克与中国特色文化思想的契合点,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的普遍价值观,是所有以奥运为体裁的刻纸中最好的、独一无二的精品杰作,具有非凡的艺术张力和独特魅力,是世界剪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