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八卦 > 正文

孝心的素材200字左右名人(孝心事例100字)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21 23:42 来源:淘名人 阅读:

孝的素材参考

【素材积累】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之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两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全身涂抹药膏。孟佩杰就这样一直悉心照料养母,不离不弃,直到考上大学还是如此。2012年,孟佩杰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二十四孝故事】(部分)

1、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董永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之女,天帝之女为他抵债赎身。 3、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4、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

1

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5、朱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热点素材一】

北大拒收“不孝生”

北大列出的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中,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北大拒收“不孝生”的新闻甫一传出,立刻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为新规叫好,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某中学校长说:“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然而,也有人担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最终会流于形式,达不到什么实际效果。

【热点素材二】

公务员廖天野殴父

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这名殴打父亲的儿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廖天野,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职员。对于记者“为何要打父亲”的提问,廖天野以“家庭矛盾”四个字回应。

【热点素材三】

热点词——代孝

日本人忙忙碌碌,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好好陪他们吃一顿饭也难;然而,只要肯付钱却不难找人来充当孝子孝女。日本有各种各样的代理业,最常见的就是代办留学和旅游签证

手续,还有专为喝过酒的人把车开回家的“驾驶代理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不久前代替人们行孝的“代孝”业也随之崛起。

评点:代孝,不是稀罕物。“宋丹丹”给“赵本山”“再聊十块钱的”那个小品,就算是代孝。现代人忙啊忙啊,又想尽孝又没有时间,只好找人代替。但是,生活不是小品,父母们会喜欢这样的代孝吗?当尽孝都要找人替代的时候,忙又有什么意义?又有多少人伦美德被“忙”所扼杀?

【范文示例】

坚守孝道

《百孝经》中开篇就讲:“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孝”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志。

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福满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但这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延续。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从8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2009年,她带着母亲上大学。面对好心人的帮助,她婉言拒绝,坚持自己照顾养母。有道是“百日床前无孝子”,可孟佩杰侍奉养母于床前竟长达十多年,而她却认为“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中华民族的孝道,正因为有了像孟佩杰一样的`许多人在坚守,才没有在这个社会中彻底泯灭。其实,坚守孝道并不难,只要我们每天能够给父母哪怕一点点的关爱,这个传统的美德就会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深圳工作的北大高才生廖某,竞对远从湖南赶来帮助自己照顾老婆和儿子的父母实施家暴,对当年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某日早晨,廖某因不满父亲耍其修复与母亲的关系,对父亲大打出手,不但撕烂父亲的上衣,还将父亲的左肩咬得鲜血淋漓。

2

有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也应该比一般人高一个层次。恰恰相反,这则新闻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连基本的孝亲观念都没有的人。廖某的行为是对中国几千年孝亲礼仪的严重亵渎,应该引起礼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依然以孝为荣。但是尽孝,似乎让一些人很为难。有的人工作忙,再加上自己的小家庭,时常会把老妈老爸忘掉,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有空闲回家看看。在他们眼中尽孝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庭五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有着高而稳定的收入,但将养育自己的父亲、母亲,像打乒乓球一样“打”来“打”去,不愿意背上赡养父母,尽孝心的“黑锅”,嫌弃老人年迈多病,养活起来费事。

其实尽孝并不难。“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没有哪个父母会对儿女们奢求什么。尽孝不过是满足一下老人们的心愿,让他们渡过一个幸福开心的晚年而已。

什么是孝?是《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方”,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是李密的“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是闵子骞的芦衣顺母,孟宗的哭竹生笋,姜诗的涌泉跃鲤。这种孝,何其美哉!何其壮在!

冰心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庇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山悲吟声声泣,声声呼严父;碧水哭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还能再等待吗?

名人孝顺的小故事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名人孝顺的小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孝顺的小故事篇一:陈毅孝敬父母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还是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1962年,陈毅元帅 出国 访问回来,在路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非常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知道瞒不过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他们,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 其它 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每天都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却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我有话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同学们,你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帮父母做点家务或帮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向陈毅元帅学习,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去孝敬父母吧!

名人孝顺的小故事篇二:袁世凯葬母

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 离职 丁忧回籍营丧。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一句话:在外你是国家大员,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在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在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后风光一下——在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

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在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在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在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我们现在的红头文件,规定不得超过20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谢朝廷,感谢太后,感谢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

名人孝顺的小故事篇三: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名人孝顺的小故事篇四: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1. 近代名人孝心故事

2. 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3. 关于感恩父母名人故事

4. 名人的成长小故事大全精选

5. 名人美德的故事

6. 名人感恩励志小故事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4、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