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故事 > 正文

天津现代书法家排名前十名(天津现代书法家排名前十名是谁)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18 14:14 来源:淘名人 阅读:

天津四大书法家分别是谁,他们擅长的书法

华世奎:

华世奎(1863-1942)近代天津着名书法家。字启臣,号璧臣、思闇。祖籍江苏无锡,后迁居于天津。1864年生于天津老城厢东门里。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因家资丰厚,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

16岁时得中秀才。19岁时中举人由内阁中书考入军机处,荐升为领班章京。1911年奕匡组亲贵内阁,又被升任清内阁阁丞。袁世凯任内阁大臣时,升正二品。“百日维新”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在意租界购置房产,以清朝遗老自居,自号“北海逸民”,终生不剪辫子,不用民国年号,不再入仕,不再参与政事,惟以诗文、书法自娱。

近代,天津最着名的书法家是华世奎、严修、孟广慧、赵元礼。其中,华世奎位列榜首。一方面是华的书法造诣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华曾任八旗官学教习,是清朝赏加二品顶带的大臣,可谓官高爵显。

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走笔取颜字之骨,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有馆阁气魄。

严范孙:

严范孙(1860.4.12-1929.3.14),名严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生于天津,汉族,是近代着名的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

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等职。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辞职返乡,但仍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改革。后来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被称为“南开校父”。1929年3月15日严修逝世。逝世后,南开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了「范孙楼」。

严修晚年还在天津倡组了城南诗社、崇化学会,着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等多种,现辑录出版的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着作。

严修不仅通经史、习数算,还研究泰西之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其书法秀逸浑雄,颇有功力,为当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其还善诗歌,与赵幼梅、王守恂同被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

孟广慧:

孟广慧(1868年—1941年),字定生,号白云山人,君子泉。天津人,亚圣孟子之裔,书工四体,擅临摹,于何绍基,郑板桥,王文治,伊秉绶,陈鸿寿,翁方纲等几可乱真,时与华世奎,严修,赵元礼并称“天津四大画家”。

是最早发现鉴定甲骨文之人,同时另有王襄。自幼受文道礼学的教化,在其父、津门饱学之士孟继尊的训教下,四岁咏诵诗词,五岁练习书法,八岁已能挥笔书写榜书大字。十一岁时,他临写的何绍基碑帖,惟妙惟肖,几能乱真。孟广慧在近代书法界的地位和贡献,得到了世人首肯,在文化界亦堪称翘楚。冯骥才称先生为“一代书坛大家,百年依旧雄风”。

孟广慧与“华(世奎)、严(修)、赵(元礼)”并称天津“四大书法家”,而且都是亲属,往来密切。他于各种书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特别擅长隶书和行书。他把“真草隶篆”综合一体,又结合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历代书法家之特色,他多在深夜作写,对砚墨更精心研究。

赵元礼:

赵元礼,(1868——1939)字幼梅,号“藏斋”,近代诗人,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曾任直隶河北高等工业学堂监督,1921年与严范孙、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组织“城南诗社”,以“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享誉津门。李叔同曾从其学,着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

赵元礼不仅工于书法,而且擅长诗文。少年时他跟随多位老师阅读了大量的经史诗词,涉猎诸子百家之书,渐以擅长诗文出名,当时天津问津书院的院长李越缦对他就极为欣赏。因为擅长诗文,他和着名教育家严范孙、文化名人王守恂以“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享誉津门。

【结束语】可能我们没有办法成为像大师们一样,能写出一手好字,但是不需要太好,只要认真工整,给人一种美感就足够了。

中国现代书法家前十名都有谁?

1、启功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顾问等职。

启功独创了“启体”书法,他的作品中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如今“启体”书法作品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收藏和拍卖市场中的“硬通货”。

启功还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潘主兰

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曾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中国书法家协会称其为:代表着今日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书法大家。潘主兰的甲骨文书法艺术造诣犹深,创作了大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其运笔如刀,典雅高古。

他曾与同好共同创立福州金石书画学会,大大推动了福州书画艺术的发展;观其一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八十余年,留下的作品,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

3、林散之。

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4、王学仲

黾学学派创始人,他提出的学术主张,形成了包含有书学、美学、绘画学等领域完整而又科学的学术体系,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当代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王学仲曾在天津大学任教,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文联第八、九届全委会荣誉委员等职。

5、欧阳中石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

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最勤。多作行书,宗法二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既有帖学之流美,又具碑学之壮大。

6、沈鹏

沈鹏的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历年创作书法作品多达15000余件,墨迹刻于国内各地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赵朴初曾赞扬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之所欣佩。”启功评价道:“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2020年6月4日,沈鹏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725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62位。

7、赵朴初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

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

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

8、刘江

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浙江省二十世纪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家

刘江1957年复学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

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等职。其出版有6部作品集,15部专著,及数篇论文。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二十世纪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家”,同年秋季,再获鲁迅文艺奖、优秀奖(一等奖)。

9、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生于浙江鄱县。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0、姚奠中(1913.05~2013.12.27),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是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以行、篆为主,书法作品被收入众多大型书画作品专集,或是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多处博物馆收藏。

姚奠中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荣获“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奖”。

求一些天津的画家 书法家

李叔同(1880-1942)世居天津。幼承庭训,深得天津鸿儒画家多方教诲,打下深厚的经史诗文及书画篆刻根基。1905年率先东渡日本留学,被日本《国民新闻》视为“ 有志于西洋的第一位中国人”。1911年学成返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首开图案课,同时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国画教师,最先掀起中国学堂美术教育新潮。 1912年后他主要活动于南方,但对家乡书画界亲朋故旧联系不断,对“津派国画”的形成贡献颇多。李叔同最早引进西方绘画、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话剧、广告设计、画报编辑等文艺品类,为20世纪中西文化交融拉开了时代序幕。《中国民初画家》一书记载吕凤子对李叔同的评价:“严格地说起来,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应推李叔同为第一人。根据现有的许多资料看,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 李叔同(1880-1942)世居天津。幼承庭训,深得天津鸿儒画家多方教诲,打下深厚的经史诗文及书画篆刻根基。1905年率先东渡日本留学,被日本《国民新闻》视为“ 有志于西洋的第一位中国人”。1911年学成返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首开图案课,同时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国画教师,最先掀起中国学堂美术教育新潮。 1912年后他主要活动于南方,但对家乡书画界亲朋故旧联系不断,对“津派国画”的形成贡献颇多。李叔同最早引进西方绘画、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话剧、广告设计、画报编辑等文艺品类,为20世纪中西文化交融拉开了时代序幕。《中国民初画家》一书记载吕凤子对李叔同的评价:“严格地说起来,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应推李叔同为第一人。根据现有的许多资料看,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

刘奎龄(1885 -1967),字耀辰,是天津八大家之『土城刘家』的後裔。少年时代开始学习西画技法,接受了透视、色彩、解剖等写生知识,也掌握了摄影技能。为了使笔墨 传神达意,他经常到动物园或郊外写生,将生活中的鸟兽鱼虫速写或拍摄下来,回家悉心整理、提炼,然後付诸笔端。步入中年以後,他在临摹古代名家名作时,努力汲取宋元画家的典雅和精谨之处,也充分采用吕纪、沈铨等明清画家笔墨遒劲、造型生动的特点。同时在当时艺术 思潮鼓动下,不遗馀力地研究并引入西洋写实传神技法,特别是对郎世宁与竹林栖凤等人的技法情有独锺并有巧妙的借鉴,使其作品形象真实生动,极富立体感、运 动感和质感。

刘奎龄的国画技艺全面,花卉、禽鸟、畜兽、山水画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画畜兽、禽鸟的造诣最能独步画坛。其 笔下的花鸟畜兽大多来自生活,源於他对大自然动物的细微观察,既不照搬自然,也不复制古人,在章法与造型等方面均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和出众的艺术纔华,他 真正做到了将古今优秀的笔墨传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西洋画的真实感和整体感与其丰富活泼的艺术想象,极为圆满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面 貌。在具体技法上,他创造了湿地丝毛的笔法,善於将用笔、用色与用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以多种颜色调配成典雅的色泽,惟妙惟肖地表现禽鸟畜兽的形体结构、 肤色光泽,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刘子久 (1891.5—1975 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擅长中国画。1920年毕业于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曾任天津市立美术馆主任、馆长。1949年后任天津艺术馆副馆长、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支援前线》、《长城放牧》等。

张兆祥,字和庵,生于咸丰二年(1852),家住城里报功祠胡同,书斋名“听松轩”。他师从名画家孟毓梓,画多新思。孟之师李绂麟,则早在嘉庆、道光年间 即已成功地引西洋颜料入画。如此一脉相承,至张兆祥则更是成就显著。兆祥强调“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注重实物写生,曾面对荷池芍圃,用丈二大纸为花 写照,取姿赋色,笔法清劲俏利,得古法又不为古法所拘。他通晓西洋照相技法,是我国第一位将摄影术运用于国画创作的智者。他的花卉作品既有古代画家徐熙、 黄筌之奥,又兼具西洋画师郎士宁之妙,因此一花一叶,形神兼备,光彩熠熠,极具立体感,创一代新风,被誉为“花卉宗匠”。光绪十八年(1892),兆祥为 文美斋南纸局创作的《百花笺谱》两函共200幅,印制出版后风行海内外,为国家级珍品。清末民初,天津居民以拥有兆祥画幅为荣,商店以挂有他的花卉屏条为 吉祥,来津经商之外人,多购其画携走以珍藏。于是,众多弟子循兆祥画途而行之,后很多人成为著名画家,为“津派国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徐世昌(1855-1939),号水竹邨人。其祖先自清乾隆年间移居天津。其七岁丧父,由母亲刘氏教养长大。清光绪八年中举,入翰林院,官至大学士、内阁副大臣。民国时期历任国务卿、大总统等职。徐世昌作为“北洋军师”,从天津起家,任大总统时倡导“文治”,组织晚晴簃诗社,创立“四存学会”,力主弘扬国学。策划并协助金北楼,周肇祥等人在1920年创建中国画学研究会。下野后回到天津做“租界寓公”的17年间,全力从事诗文书画活动,出任东方绘画协会驻中国方面会长。擅画山水竹石松树,画风清逸静雅。围绕其身边的官僚书画文人如梁士诒、叶恭绰、龙建章、朱启钤、刘春霖、熊希龄、蔡元培、樊樊山、金北楼、周肇祥、陈师曾、赵元礼、傅增湘等人穿梭于京津两地,为“津派国画”增添了“津京画系”的成分。也带动了退隐天津租界的官僚政客及前清遗老们挥写书画及结缘画家的社会风气。徐世昌重视结交国外痴迷中国画的画家,如美国福开森、英国朱尔典、日本渡边晨亩(入湖社、号晓湖)等人。加之当年天津俄、日、英、法诸国租界举办画展或请外国画家讲座,使“津派国画”诞生之初即带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明显特征。

孟广慧(1867-1939)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字定生,也作定僧。别号很多,远生,淳于室、问梅吟社、白云山人、君子泉等。祖籍山东邹县(安徽寿光)?。久居天津。

他家学渊源,自小受父熏陶,很小就能作诗。8岁能写擘窠大字,12岁能摹写何绍基字,为津门临摹南帖北碑的名手。他壮年游历闽、浙、苏、鄂各省名山大川。与画家马家桐同隶端方幕。

孟广慧与“华(世奎)、严(修)、赵(元礼)”并称天津“四大书法家”,而且都是亲属,往来密切。他于各种书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特别擅长隶书和行书。他把“真草隶篆”综合一体,又结合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历代书法家之特色,他多在深夜作写,对砚墨更精心研究。

孟广慧致力于书法之发展,为人写条幅、匾额,书体不一,风貌各异,受到人们的喜爱,知名人士的赞扬。早年还为东门内孔庙写过碑文等。

他还擅长临摹,就连用墨浓淡都掌握相似,能以假乱真,他的书法与他本人的江河性格有关,不愿追逐一家书体,也不愿受拘束,而他自己不会画却能教画。30年代的名画家杨清我就是他的徒弟之一。

他的兴趣广泛,喜好京剧、昆曲、曲艺,并曾为“中国大戏院”书写牌匾。1921年参加严修组建的城南诗社。

孟广慧自幼还喜好古物,收集各朝代出土文物及书法用纸、扇面、信笺,收藏以大钱为最出名。尤其重视甲骨文的研究和收藏,也是中国的甲骨文收藏家之一,与王襄、王懿荣齐名。前后共收购甲骨430片,与王襄是殷墟的最早发现者。由此他们把中国古代史向前推延了几乎1000年。所藏古物至今有些都是难遇之品。他还好交往、重友谊,与弘一大师李叔同从小要好,曾为他的60寿辰题写大“寿”字。

孟广慧作品不多,他说少者为贵,宁可受穷也不可多写。著有《两汉残石编》、《定生藏泉》,藏李鹤年处。一生贫寒,直到临终时,他的藏书中只翻出2元钱的伪币。1939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严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孙,号梦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贵州学政时,倡新学,以奏请开经济特科名于世。 1897年任满辞归,热心于乡里兴学。先约张伯苓来教家塾,后又辟私宅为敬业中学堂(今南开中学前身),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等多种教育机构。之后,在私宅创办女子小学、保姆讲习所(幼师)、蒙养园,对天津新式教育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与促进作用。1918年与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晚年倡组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讲义理、训诂之学。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多种,辑录出版有《严范孙先生遗著》、《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等书。其书法俊逸潇洒,妩媚多姿,为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严修(1860-1929)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出生。汉族。世业盐商。

幼年受传统教育,饱读经籍。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清翰林院任职。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但他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史,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

严修大力推进民间办学,热心于乡里兴学。开始以学馆为基地,改革旧式教育,推进“西学”传播。先约张伯苓来教家塾(时称“严馆”),习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开津门西学之先。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堂,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研究所等多种教育机构。

严修提倡女子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女学倡办者之一。1902年创办的严氏女塾,被《大公报》称为“女学振兴之起点”。1905年将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成为一所正规的民办女子小学。并在私宅创办了“保姆讲习所”(幼儿师范)及严氏蒙养园(幼儿园),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骨干。

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严修的重大贡献是筹设南开学校。1902年到1904年间曾两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1904年春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之后与张伯苓决定将严馆和王(益孙)馆合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1904年10月,中学正式开学,聘张伯苓为监督(即校长)。这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严修作为校董,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资助学校发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对南开也有很大影响。1918年与张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学教育。1919年二人又共同创办南开大学,此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到1928年,独具特色的南开系列学校(小学、中学、女中、大学)终于全部建成。

严修晚年还在天津倡组了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等多种,现辑录出版的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著作。严修不仅通经史、习数算,还研究泰西之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其书法秀逸浑雄,颇有功力,为当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其还善诗歌,与赵幼梅、王守恂同被誉为 “近代天津诗坛三杰”。

1929年3月15日南开“校父”严修在天津病逝,享年69岁。遍及全世界各地的南开校友捐款,在南开中学建“范孙楼”,并塑造了铜像。1992年,南开大学又塑铜像于校园,以此来纪念严修一生矢志新学的功绩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赵元礼,(1868--1939)字幼梅,号“藏斋”,近代书法家、诗人。与华世奎、孟广慧、严修并称"津门书法四大家”。1921年与严范孙、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组织“城南诗社”,又以“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享誉津门。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李叔同曾从其学。赵元礼的“苏体”书法,在雅逸婀娜之中展现出一种隽永刚健的韵味,不仅继承了苏体的潇洒飘逸、典雅舒畅的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自家面目,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赵元礼在苏体方面的造诣可谓独树一帜。“在津门书法四大家中,赵元礼的书法别具特色。和华世奎、孟广慧、严修的字体多类不同,赵元礼专工苏(苏东坡)体。丰腴中透出劲健,饱满中不乏力度。”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宝发先生对赵元礼的书法颇为欣赏,“在天津籍的书法家乃至全国的书法家中,赵元礼在苏体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华世奎(1863~1941), 书法家, 字启臣,号璧臣。天津人。清内阁阁丞,民国成立之后,以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同严修组崇化学会,主其事。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近代,天津最著名的书法家当推华世奎、严修、孟广慧、赵元礼。其中,华世奎位列榜首。一方面是华的书法造诣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华曾任八旗官学教习,是清朝赏加二品顶带的大臣,可谓官高爵显。华世奎出身旧盐商家庭,四岁开始接受家塾启蒙教育。每天坚持练字不辍,其父要求甚严,偶见稍有懈怠,就拿烟袋锅往脑袋上敲。为了纠正执笔姿势,其父独出心裁地在他笔杆上放一枚铜钱,只要笔杆稍有倾斜,铜钱就会掉落下来。据说,华到后来可在笔杆上放十个铜钱,仍能运笔自如,可见功力之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终成书法大家。宣统退位,华脱离官场返回天津靠卖字为生。为"天津劝业场" 题写匾额一事,最值一提。民国十七年天津劝业场建成,德商买办高星桥派人找华求写牌匾。按当时惯例,凡有登门求字者,皆与帐房管事谈妥润格即可,华从不见求字的客人。但是高星桥派来的人却走进了华的书房,简明扼要地说明" 劝业场" 牌匾的尺英寸以后,遂叫人端来三百块现洋,客气地说:"区区润金,不成敬意。"华淡然一笑,颔首将此事应允下来。当时,还没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术。主家要多大的字,书家就得写多大,像"劝业场"牌匾属于榜书。写榜书是非常见功力的,不好写。事隔几天,华刚把牌匾写好,求字的人又送来二百现洋,面带难色地告诉说,因为一时疏忽,几乎贻误大事,劳烦先生在" 劝业场" 前上"天津" 二字。华听了心里很是不悦,吩咐仆人当即铺纸研墨,挥笔写就"天津" 二字。 华世奎还有两件轶事颇值一提。他任内阁中书行走时,与翰林徐世昌同拜在户部尚书祁世长门下。祁晚年得一子,十分喜爱,曾托华、徐日后照料。一九三○年祁幼子贫困潦倒,特从家乡来天津求助。华感念师情,赠其二百块现洋,又亲自去徐家代其求助。可徐对华说:"你近来卖字日进斗金,我的字赚钱不多。这样吧,我照你的数减赠一半。"事后,华以此对后人谕讽徐世昌:"你们可要好好地练字呀!字练好了,比当一任民国总统都强!"因为徐世昌曾任民国大总统。华虽系清室旧臣,但很讲气节。他与罗振玉私交甚深,罗曾劝他辅佐溥仪。他说:"现在的皇上是满洲的皇上,不是大清的皇上,他穿西服,勾结日本人,背叛祖宗。我是大清的臣,决不背叛先朝与其同流。"纵观他一生,其人性品格和鲜明的民族意识是值得称道的。

粱崎(1909~1996),回族.字砺平,号职叟,别署幽州野老、燕山老民等,斋名守研庐,河北省交河人。1945午移居天津。曾任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兼天津画院画师。书画造诣精深,诗文修养高超,以大写意山水和工笔花鸟画名闻天下,被艺术界誉为『今之八大』。

陈少梅(1909 -1954.9.9),名云彰,学省梅,号升湖,湖南衡山人。自幼随其父陈嘉言习诗文书法,15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为金北楼最後一弟子?7岁入湖社画会。1930年,其作品曾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百年纪念会美术银牌奖。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历任天津美术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浴牛图》、《丛林远岭》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陈少梅画选》、《陈少梅画辑》、《陈少梅画集》。

刘继卣(1918——1983),天津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后裔,自幼受其父著名画家刘奎龄 的影响,酷爱绘画,十六岁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系,系统学习了素描、速写、水彩、油画,并从刘子久学习山水画技法。十八岁开始卖画生活。1947年曾在天 津永安饭店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艺术局搞创作,后转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工笔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花鸟画 研究会副会长。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作品有组画《武松打虎》,获1956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组画《闹天宫》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览;国画《金丝猴》、《东北虎》被中国邮票公司采用为纪念邮票发行,1980年同获全国最佳邮票奖。连环画《穷棒子扭转乾坤》、《东郭先生》1963年分 别获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二等奖。 他临终前抱病创作了巨幅中国画《双狮图》,献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继卣以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画艺为祖国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他长于工笔、白描和 重彩,后多画写意,融中西画法于一炉。他笔下的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形神兼备,画放严谨,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陈少梅(1909 -1954.9.9),名云彰,学省梅,号升湖,湖南衡山人。自幼随其父陈嘉言习诗文书法,15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为金北楼最後一弟子?7岁入湖社画会。1930年,其作品曾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百年纪念会美术银牌奖。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历任天津美术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浴牛图》、《丛林远岭》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陈少梅画选》、《陈少梅画辑》、《陈少梅画集》。

刘继卣(1918——1983),天津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后裔,自幼受其父著名画家刘奎龄 的影响,酷爱绘画,十六岁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系,系统学习了素描、速写、水彩、油画,并从刘子久学习山水画技法。十八岁开始卖画生活。1947年曾在天 津永安饭店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艺术局搞创作,后转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工笔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花鸟画 研究会副会长。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作品有组画《武松打虎》,获1956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组画《闹天宫》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览;国画《金丝猴》、《东北虎》被中国邮票公司采用为纪念邮票发行,1980年同获全国最佳邮票奖。连环画《穷棒子扭转乾坤》、《东郭先生》1963年分 别获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二等奖。 他临终前抱病创作了巨幅中国画《双狮图》,献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继卣以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画艺为祖国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他长于工笔、白描和 重彩,后多画写意,融中西画法于一炉。他笔下的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形神兼备,画放严谨,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求天津近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资料!分数清囊相送!

姓名: 李荷生

字号:

时代: 是天津民国时代

简介:

李荷生,男,出生于1947年6月,江西省南昌市人,汉族,1962年师从李阳春学艺,从事陶瓷美术设计,1987年被授予“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作品“鸟类”先后获,1982年轻工部三等奖;1991年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三等奖。作品多次选送参加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展出。与夏春曦合写的论文《丙稀涂料在美术陶瓷装饰中的运用》登载在1982年《江苏陶瓷》杂志。与徐南合作研制投产的“釉中彩陶瓷壁画”,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一: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 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 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 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裏头文化和二裏岗文化。二裏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 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裏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裏 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 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三: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一)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於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 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 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於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四: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一)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於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 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 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 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 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五: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一)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二)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 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於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於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 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六: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一)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麼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二)元代书法艺术 :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元 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 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俯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

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於赵孟俯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 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俯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於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麼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於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三)明朝书法艺术 :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 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 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 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 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七: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於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 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於 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於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 ,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灿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麼这种愿望在碑学那裏实现了。

八: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 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内在精神的 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天津有哪些著名书画家

田英章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法家。历任:国务院任命书写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王羲之碑林筹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日本国际书画艺术家联盟副理事长。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杂志社副社长,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书法家。

2.况瑞峰

男,天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商学院艺术系教授、红桥区政协书画家联谊会现任会长,天津市2003年“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字灵岩,号观自在庐主。天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商学院艺术系教授、红桥区政协书画家联谊会现任会长。1950年生于河北黄骅。身为家中长子长孙的他,自幼随祖父月樵公读书习字。后祖父仙逝,又转师津门书家王明九先生、画家刘月芳先生。近些年来,其姓名及书法作品业已载入《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等,并荣获天津市2003年“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

3.曹柏昆

男,回族,1947年9月生于天津。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海外联谊会理事。

4.马志强:

男,笔名:林枫,号:飘逸斋,主堂号:瑞龙堂。中国文化部中外艺术交流中心山水画创作院专职画家、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5.范曾

范曾,男,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 。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78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画家。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1984年调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 。多幅作品为中外美术机构收藏,并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自述》等。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