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安贫乐道的名人小故事(关于安贫乐道的人物事例三个)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16 02:30 来源:淘名人 阅读:

历史上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有哪些?

1、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

2、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之。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是安贫乐道。

3、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住的人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赞美陋室抒写作者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4、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鄙人原本就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5、庄子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秋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陋室铭

安贫乐道成语故事_成语“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ān pín lè dào

【释义】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成语故事】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安贫乐道的成语典故

安贫乐道的成语典故

【成语】: 安贫乐道

【拼音】: ān pín lè dào

【解释】: 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 《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举例造句】: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近义词】: 安贫守道

【反义词】: 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英文】: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 to things spiritual

【成语故事】: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在他看来,这位弟子的一举一动都那么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为榜样来教育其他弟子。颜回家境十分贫困,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生活用品也非常简陋,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生活困苦到这地步,要是换做别人肯定不堪忍受,但是颜回却处之泰然,觉得生活很有乐趣。

孔子非常赞赏他这种高贵的品格,夸奖颜回一位贤德之士。后来孔安国也评价颜回说:“安于贫而乐于道”意思就是说,即使生活在贫困中,他仍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

古代中国人物: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具体事例

秀才何岳,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二百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

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扩展资料: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的统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著名论点,即“忠恕之道”。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

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内容。

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并用这个作为衡量他的学生品行好坏的一项标准。

据史料记载,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

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

孔丘曾称赞他说:颜渊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他虽然贫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篮子干粮,一瓢水,也能活的很开心。

古人安贫乐道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一迁,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二迁:孟家原住在乡下一块坟茔旁,门口常有哭哭啼啼、吹吹打打的送葬人路过,孟轲便模仿,孟母认为这样下去不利于儿子成长,就将家迁到了城里。三迁:城中无墓地,但处于集贸闹市,叫卖喧嚣声不绝于耳,孟轲于其间耳闻目染,又开始模仿。孟母认为这样还是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将家迁到了城东的学宫附近。学宫附近环境高雅肃穆,读书声不绝于耳,孟母决定在此安定下来,让孟轲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以成大器。

2,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有关于“安贫乐道”的例子,火速啊,五该晒. 上语文课要用咯.

解释: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典故:《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举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故事: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