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简介 张謇的子孙今何处
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然而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也曾说过“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张謇简介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张謇的子孙今何处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是张謇的独子,他小时候就读于南通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二十岁就读于哈佛商学院,并在获的商学士学位后回国继承家业。在1922年被任命为考察各国实业的专业大使,游学欧美。1926年,在父亲去世后,接手了南通的各项事业,并担任了两年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随后又担任了五年的南通师范学校校长。但是天妒英才,在他三十八岁的时候却被暗杀在了公寓中。抛开其他的不说,就看张孝若的个人生平,也不是那种纨绔子弟,相反,在张謇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下,他的一身是非常的成功的。 再说张謇的孙子——张绪武,他是张孝若次子,毕业于南通学院,属于无党派人士,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的纺织厂担任工程师,之后还曾担任过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副省长等。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却依旧以身作则,一生为民,做了很多值得称赞的事情。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企业家是谁?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企业家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扩展资料:
黄金时代:
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万”。
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
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张謇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民国时的哪些“实业大王”,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骄傲?
冼冠生,广东佛山人,出身于手工业家庭,早年辍学,曾在上海的一家宵夜馆当学徒,后自己开了家宵夜馆,因为经营不善而停业。之后,冼冠生在九亩地新舞台戏院门口做起了摆摊的小商贩,主要贩卖陈皮梅、牛肉干等零食,因为是有着自制的“香港上海冠生园”的商标纸为包装,销路很好。
1915年,冼冠生与人合办冠生园,经营费罐头食品、零食、月饼等。1918年,冼冠生将冠生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只是短短几年时间,冠生园已经发展成为上海的四大食品公司之一,在全国也是最为知名的食品企业之一,冼冠生也被冠以“食品大王”的称号。
棉纱大王穆藕初(1876-1943)
穆藕初,祖籍江苏苏州,1889年进入棉花行学徒,后担任过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曾前往美国留学,获得过农学硕士。1915年,穆藕初创立了德大纱厂,出任经理。之后,他又创办了上海厚生纱厂、郑州豫丰纱厂。
穆藕初还连续2年出任上海总商会会董,并被被聘任为北京政府农商部名誉实业顾问,出席过在美国檀香山举办的“太平洋商务会议” ,因为他在棉纱行业内的影响与地位,他被誉为是“棉纱大王”。
纺织大王刘国钧(1887-1978)
刘国钧,江苏靖江人,早年在常州的京货店当学徒,之后,自己开了一家京货店。1915年,刘国钧创办了大轮机器织布厂,之后,他又开办了广益布厂、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仅仅是用了几年时间,他的工厂纱锭由1万枚增长到8万枚,资金也是发展到400万元,被当时的商界誉为“纺织大王”。
刘国钧多次到国外考察先进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工艺水平,还首次试制成功灯芯绒、丝绒,成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中的领军人物。
猪鬃大王古耕虞(1905-2000)
古耕虞,祖籍广东,出生于重庆,他家世显赫,是知名的山货业世家,早年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21岁时就继承了家族企业,古青记山货。古耕虞十分擅长经商,只是几年时间,就将家族的山货事业发展到鼎盛,当时重庆的山货业有一半都是出自他的企业,他山货还远销欧美等地,被誉为是“山货出口大王”。
1925年,古耕虞垄断了四川猪鬃出口业,创立“虎牌”猪鬃,与美国公司合作,出口到美国市场。抗战胜利后,他又将事务推向全国,全国猪鬃出口总量的80%以上都为他所垄断,他也因此被称作为“猪鬃大王”。
造纸大王金润庠(1890-1961)
金润庠,字绅友,出生于浙江镇海,起初在汉口立昌生海味行当学徒,后进入海美商德泰洋行任职。1927年,金润庠盘进嘉兴禾丰造纸厂,改名为“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他又购进杭州武林造纸厂,改名“华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在金润庠的倡议下,组建起了“国产纸板联合营业所”,大大提升了民族造纸业的实力。因为他在造纸业界的影响,他被称作为“造纸大王”。
桐油大王沈瑞洲(1897-1968)
沈瑞洲,江苏无锡人,先前在自家的桐油号学习,后前往浙江种植桐油树,批发给上海洋行。之后,他又创立“顺风牌”桐油,在国内打开销路。1934年,沈瑞洲将他的桐油业务做到了国外,让桐油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
沈瑞洲之后还经营棉花、杂粮等重要物资以及房地产,个人资产达到百万元,被称作为“桐油大王”。
翡翠大王寸尊福(1855-1929)
寸尊福,字如东,早年跟随马帮前往缅甸学做玉石生意,因为为人勤恳,做事努力,为老板所赏识,经过多年奋斗积累下资产后,他与人合办创立了“协源公司”。寸尊福在玉石界以敢于赌玉著称,被称作为“赌石大王”。寸尊福在翡翠经营上小有成就,也被称作为“翡翠大王”。
西药大王项松茂(1880-1932)
项松茂,名世澄,别号渭川,浙江宁波人,早年在苏州当学徒,后在上海中英药房任职会计。因为个人能力突出,项松茂被受聘于多家药房,1911年,他已是上海五洲药房总经理。他曾多次前往日本、欧美考察制药技术,努力提升中国的制药水平。
1922年,项松茂盘进原德商上海固本肥皂厂,改名为上海五洲固本皂药厂,开始大力发展中国的西药事业。期间,他首创了亚林臭药水、东吴药棉、甘油等国产新药,成为中国西药事业的先驱人物,之后,他又将业务涉及到其他领域内,收获颇丰,成为上海知名的实业家。
铣牙大王王生岳(1872-1945)
王生岳,字庭豪,浙江鄞县人,年仅13岁时前往上海学做雕花木工,一度在元昌机器厂当学徒,曾在英商耶松船厂当过车工。1913年,王生岳创办了王岳记机器厂,主要经营齿轮(即“铣牙”)加工,这也是上海最早的轮加工厂。
期间,王生岳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他还从美国、德国购进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实力,之后,又开发了60英寸滚齿机和大型刨齿机,成为上海机械工业的先驱,被誉为是“铣牙大王”。
金子大王王伯元(1893-1977)
王伯元,名怀忠,浙江慈溪人,年仅14岁时就在近号当学徒,23岁时出任天昌祥金号副经理。1921年,王伯元创办了裕发永金号,并且还入股了多家金号。王伯元经营有道,擅长把握商机,多年经营下来成为知名富商,在业界内有着“金子大王”的称号。
味精大王吴蕴初(1891-1953)
吴蕴初,字葆元,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早年曾在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就读,与方液仙是同学。毕业后,他曾在汉阳铁厂、氯酸钾公司任职,1920年回到上海后,与人合作创办了炽昌新牛皮胶厂。之后,他研制成功味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味精厂,上海天厨味精厂。
为了制造味精所需的盐酸能够自给自足,1930年,吴蕴初又创办了天原电化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氯碱工厂,吴蕴初也可以说是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1932年,他又创办了天利氮气厂,这是中国第一家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工厂。1934年,他又开办了天盛陶器厂,这是中国第一家耐酸陶瓷工业厂。这几个“天”字号厂,组成了吴蕴初的化工集团,也推动了中国的化工事业。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1882-1954)
胡文虎,祖籍福建龙岩,出生于缅甸仰光,父亲在缅甸开设药铺,是当地知名的中医。1910年,他在缅甸开设了永安堂虎豹行,1932年,他将永安堂总行迁移到香港,并在内地建立制药厂,将事业推向高峰。
胡文虎将家传的“玉树神散”经过改良后研制出了物美价廉的万金油,并开发出多种成药,永安堂出品的药品,远销到东南亚以及海外各地,销售对象达到全球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胡文虎因此被称作为“东南亚华侨首富”以及“万金油大王”。之后,他还创办报纸,宣传抗日,启发民智,又被称作为“报业大王”。
盛宣怀的简介 盛宣怀的后人有哪些人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
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的后人的介绍:
长子,盛昌颐,是光绪辛卯(1891)年举人,曾任湖北候补道、德安府知府等职。
次子,盛和颐,出嗣二弟盛隽怀,早殇。
三子,盛同颐,早殇。
四子,盛恩颐,任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一生风流倜傥,花边新闻不少。
五子,盛重颐(侧室刘夫人所生),溢中银公司的董事长,还是房地产巨商。
六子,盛泰颐,出嗣三弟盛善怀。
七子,盛升(升)颐(又名萍臣,侧室柳夫人所生),人称盛老七。上海足球史上队龄最长的球队,东华足球队老板。抗战前曾出任国民党的苏浙皖统税局局长,掌管了江南一带的税收大权。
八子,盛钧颐,早殇。
长女,适嘉兴姚赓韶。
次女,适同乡冯敩干。
三女,适无锡林志伟。
四女,盛樨蕙,嫁给晚清上海道邵友濂的二儿子邵恒。
五女,盛关颐,嫁给福建藉富商林微阁。
六女,盛静颐,嫁给南浔首富刘镛的孙子刘俨庭。
七女,盛爱颐(与宋子文的恩怨苦恋流传最广)
八女,盛方颐,嫁给大盐商周扶九的外孙彭震鸣。
第三代:
盛毓邮(盛恩颐的大儿子),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又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商科。
盛毓度(盛恩颐的二儿子), 20来岁时留学日本。盛毓度不仅是个成功的实业家,还是中日邦交史上有贡献的政治家。他经常出席各种社团的演讲会,为中国与日本恢复邦交大声疾呼,故而享有“国士”之誉,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政论家之一。
盛毓珠(岫云)(盛恩颐的女儿),袁世凯大总统时代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外甥孙女,颖若馆主。
盛坤贤(盛恩颐的女儿),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盛佩玉(盛昌颐女儿,丈夫邵洵美)。
邵洵美(盛樨蕙的长子),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名气的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还曾被誉为“民国美男子”。
第四代:
盛承洪、盛承兴(盛毓邮的儿子)
邵祖丞(邵洵美的长子)
曾孙女盛勤,复旦大学教授,曾孙女婿著名学者钱文忠。
盛光祖,中国最后一任铁道部部长。
扩展资料:
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公司之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同年拟定中国第一个集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章程》。
1873年, 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1879年,盛宣怀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之,又命盛督办。188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
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他挪用海关钱粮来资济电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
1892年起,盛宣怀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盛宣怀
历史名人张謇简介
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字季直,号啬庵,海门常乐镇人。从小天资过人,13岁时能读《礼记》、《春秋》、《左传》,并能作“八韵诗”和八股文。一次,塾师宋蓬山举“人骑白马门前去”嘱对, 张謇应以“我踏金鳖海上来”。清同治七年(1868),开始入科举考场。按旧规,家庭三代无人入学为生员者,称为“冷籍”,子弟应试往往受到多方刁难和勒索。为使张謇顺利应试,经人介绍, 冒充如皋人张驹之孙张育才去应试,中秀才。但冒籍应试是非法的,如被揭发,不仅秀才被斥革,还可能受到囹圄之灾。因如皋张姓乘机向其父张彭年大肆敲诈勒索不成,予以告发,被如皋县当局关押3个月后才释放回海门。其时家庭经济发生困难,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经海门师山书院院长王崧畦、海门训导赵菊泉、通州知州孙云锦等人的鼎力相助,于同治十二年,经礼部核准“改籍归宗”。
同治十三年,21岁的张謇开始游幕生涯。同年夏,任江宁发审局书记,结识许多名士,扩大社交范围和知识面,增强个人涵养。农历腊月下旬,回里省亲。光绪元年(1875),张謇经孙云锦介绍入驻浦口的庆军统领吴长庆幕任机要文书。后随军去山东登州,驻防渤海湾。光绪八年随吴长庆军去朝鲜协助“理画前敌军事”。光绪十年夏回乡,光绪十一年春,考中第二名举人,时年32岁。光绪十三年,调任开封知府幕僚。8月,郑州附近黄河决口,奉命亲赴现场查勘。并应河南巡抚之邀,代为拟订治河方案。是年底回乡,致力于教书与著述。先后应聘主持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并兼修县志。同年,应太仓知州邀请,商讨太仓州志体例。光绪十七年参与修东台县志。光绪十九年,主持崇明赢州书院。在此期间,他曾先后4次参加部会试不第。光绪二十年,清廷因慈禧60寿辰,举行恩科会试,他遵父命赴京应试。二月下旬,礼部会试取中第60名贡生;三月复试又取一等第十名;四月二十二日殿试,中一甲一名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时年42岁。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他见权臣当道,国事日非,便请假回乡,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他认为中国之弱在于贫,救贫之法在于实业和教育,“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之用”。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张謇慨然应允。 经他积极筹备,至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一座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后称为大生一厂),在南通唐闸建成投产,并年年盈利。光绪二十八年,纱厂纱绽增至4.08万枚。光绪三十年,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境内)创办大生分厂(后称二厂),光绪三十三年投产,纱绽2.6万枚。
光绪二十六年,在大生纱厂投产后,张謇开始在通海沿海筹建垦牧公司。次年,通海垦牧公司成立,至光绪三十三年,共围垦沿海滩地近10万亩,其中可耕地2万多亩,至民国12年(1923),可耕地9万多亩,张謇的实业活动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是年,张謇在吕四(今属启东市)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以改革盐业生产方法,同时为垦荒植棉创造条件。清末民初,又在包场镇创办大有晋盐业股份公司,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60间,面积l200多平方米,公司前有盐场广场,故有盐包场之称。
为适应工商业发展和大生各企业运输方面的需要,张赛开始筹建交通运输企业。在20世纪初的10余年间,陆续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天生港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大中通运公行以及泽生水利船闸公司等交通运输企业。
光绪二十九年,张謇还在唐闸筹办大生系统的机械制造业,先建冶厂,后建资生铁厂,方便了大生企业的机械维修,还仿造轧花车、织布机、开棉机和内河小轮船,装备了大生棉纺织企业和内河航运企业。此外,还有广生油厂、大兴面厂(后称复新面粉公司)、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翰墨林印书局、耀徐玻璃厂、颐生罐头公司、颐生酿造公司、大隆皂厂、懋生房地产公司、 大昌纸厂、大聪电话公司等20多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