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民国时期怎么出国留学(民国时期怎么出国留学生)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9 18:47 来源:淘名人 阅读:

民国时期出国很容易吗

比较容易。

第一次为民国初年。民国建立之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仍沿清季之制,全国设23省,省下实行省、府(州)、县(州、厅)三级管理体制。1913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废除旧有地方制度,改设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

全国共分22个省。各省之外。另设5个特别行政区,除在京城设京兆特别行政区外,以山西省长城以北原来归化等12直隶厅旧地,以及内蒙古河套内外的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诸』生旗牧地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

以直隶的原承德、朝阳二府和赤峰直隶州旧地,以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牧地设热河特别行政区;以川边、滇边毗邻西藏等处划为川边特别行政区;以直隶口北道的独石、张北、多伦诸地和绥远的丰镇、兴和、凉城、陶林4县,以及内蒙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八旗牧地设察哈尔特别行政区。

另有外蒙古、西藏两个地方及宁夏、青海两个地区,共32个一级行政区划。省和特别行政区下设道,道下设县。对蒙古和西藏地方基本沿用清代旧制。蒙古地区漠南采用盟、旗制,漠北采用部(盟)、旗制,西藏采用宗、豁制。

想问几件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问题?

1.出生寒门很难有机会出国留学,至少温饱以上才有机会,至于一些公费出国的名额,也是被别人早早的瓜分了。但是因为日本生活费便宜,大概只需要日本的一半,坐船就可以到达。2.去的大学五花八门,因为大部分都是去混个头衔,镀金。好一点的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能学到点东西,也给中国培养了一些人才。比较好的就是早稻田,明治。一般2-3年。3.这个要分。公费出国的一般回来都会根据你的专业/关系来决定职位,大概和现在的科长水平差不多。(主要还是靠关系,中国历来是人情社会)自费的也要分。一般来说留学欧美的都是学了东西的,回来可能更多的是搞科研,去高校。去日本的混子比较多,很多当时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就一起干革命了。自己谋求职位看水平了。可以参考一本书,中国留学史

祝你好运望采纳,如有疑惑欢迎追问。

民国期间,学生留洋要花费多少?

随着社会开放和对教育重视,近年来国人赴海外留学规模快速扩大。然留学费用支出庞大,就是对城市较富裕家庭来说,也不是个轻松负担。于是就想回首看看,早年国人留学海外时费用是个什么状况?这倒是一个紧贴人们实际生活而蛮有意思的话题。

早先国人去国外学习是极个别的。咱中国的文化科技曾傲视群雄,从来都是他人来访学习。像唐三藏那样西出“取经”(且是公费官派)就绝对稀有的。只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抵御列强遭受了一系列失败后,爱国志士为寻强国之策才纷纷走出国门求学。当年留学方向和方式,与今天倒是差不多:留学欧美和日本等国;公派、自费及勤工俭学不等。

那时的留学可没啥“经济担保”麻烦,“签证”也没难度(当时中国人去日本甚至不需签证!)。只要有准备就可出发。“准备”则水平高低不等,有人是勤工俭学,没几个钱也上路,准备的就是“一颗红心”;也有像钱钟书小说《围城》里方鸿渐,筹钱“二万元的款子,折合外汇一千三百镑”,这已是充分的物质准备了。

只是方鸿渐在海外“四年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因其“兴趣广泛,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时只有剩四百英镑,回国时便花四十美元,搞个“克莱登大学”博士假文凭。这听起来笑话,但生活中不乏实例,如知名学者陈寅恪,就是当年在欧美20多所大学里听过课,却没获一张文凭。但他回国后,就被当年赫赫大名的清华招其当导师,没像方先生那样倒霉落魄。

方鸿渐当年花“二万”留洋不是个小数。上世纪30年代的一元银洋买力约是今天人民币八十元左右。这里的两万大洋可当今天的一百六十万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说上述数字取小说中来,真实性遭受嫌疑。下面不妨查相关史料来看。据权威《剑桥中国史》称:“庚子赔款使得中国政府一蹶不振的过高赔款”,“从如何角度看,这个数目都可以被视为帝国主义掠夺顶峰的可耻标志”。

于是在1908年,美国国会对中国“减免赔偿”,其“赔偿”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那一部分”,用以“在美国教育中国人的费用支出”,其总数是11961121.76美元。就此1909-29年间,共有1268人以此奖学金赴美留学。这里的11961121.76美元平均在1268人身上就是9433.06美元。(注意:这帐目计算已精确到小数后两位,应该是比较严肃的。)

现在问题是当年9433美元值多少?这里我们用今昔黄金与美元价格作参照。1909-29年间,每盎司黄金约20美元。今天(2015年)黄金对美元汇率是每盎司为1100美元上下。

这样,可有较充分根据说当年“庚款留美”每人开销约471.65盎司黄金,大约相当今天的518815美元。当然,这样的计算方法,肯定不科学,因为当年的社会积累的财富远没有今天这样富足。但从中可见,“庚款留美”在当时绝对是个教育“高消费”。比方鸿渐的自费留学欧洲贵得多。而“庚款”是美国人单方出价操作,“昂贵”在所难免。

图片说明:这是一张早年考取“庚款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旧照。

说“庚款留美”贵,不是主观臆断没有根据的。如以留德和留日作比较。1906年,蔡元培以进士之身为北京瀚林院“公派”去德留学(有点“访问学者”的意思)。中国驻德公使给其资费是每月42银元支付教育消费。后蔡元培自己赚稿费“半工半读”,则另有论。1919年梁启超在对柏林考察后对朋友称:“觉得学费之廉出人意料”“每个学生如有个30或40元,就尽可从容度日”,因而建议“动员国内大公司每年出资本五千或两万元,可派学生十或二十人····”

图片说明 这张照片是1912年时,蔡元培先生和家人在德国的合影。

而留日比留德还便宜些。如1902年,鲁迅先生作为官费生去日留学。其每月“官费”是36银元。据当年留日学生回忆是足以对付学费、租房等生活开销。这从一侧面反映了当年中日国民生产率水平差距不大。当年36元银元,也就国内大城市中等职员月薪。

由于留日费用低廉,中国留日学生较多。于是日本也像今天开“语言学校”一样,开出许多赚中国学生钱的学校。而当年国人不屑对学日本文化和语言,因文化是日本从中国学的;也没如今假“学”打苦工争辛苦钱那份势利。大家多学科技和军事。

于是日本就开出“振武”之类的预备学校,学军得先入此类学校,从中选优随日军训练,再选优进士官生学校,即正式军校学习。据说,蒋介石就是入个“振武”学堂,却后来能把持黄埔军校和中央陆军大学校长之职,实在让“唯学历”者很不服气。

总之,当年留学日本德国可谓是“经济型”选择,一个人四年的费用大约是七千元左右;旅欧的方鸿渐是“豪华版”(方先生回国乘坐海轮二等舱,同行的中国人大多是三等仓铺位也可见一斑),可抵“经济型”的三四个人的开支;而“庚款留美”则是美制作的“超豪华”教育消费。

本短文所说话题内容较多而太多复杂,受篇幅所限而不能尽言····

民国时人们可以去哪儿留学?

心理:美国芝加哥大学

化学:美国哥伦比亚化学系

法律:剑桥大学

民国时期 女孩子出国留学吗?

国民时期女孩子是可以出国留学的。但那个时期大部分能出国留学的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女,没钱的人家子女连上学都是梦想更不要说出国了。

晚清民国留学的经验对今天中国人出国留学有哪些经验

出国留学挺有难度,首先第一个费用问题,如今留学国外费用一年一般在10万-30万,不同国家及大学消费不同,第二个留学前需要考取相应的英语水平凭证如雅思、托福等等。

留学,旧称留洋,一般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从几个星期到几年)。这些人被称为“留学生”。在中国大陆,学生把前往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学习也称为留学,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另外,美国等国家组织的一类海外短期的交换学生计划,其英文名字“Study abroad”直译也为留学,请参见海外研修(中国大陆称为海外交流)。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