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董玉飞(董玉飞作品)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4 23:32 来源:淘名人 阅读:

求带有引标题的新闻一则 RT,如果有副标题则更好

震后5月难以承受之重

□如果董玉飞“再坚强一点”,他将享受到北川震后的首个双休日

□但如果双休日能解决问题,或许这个汉子也不会结束自己生命

□震后5个月发生了什么,是怎么样的压力竟比8级地震更夺命

【导语】

三尺红布钉在门楣上方,随风无声飘动.据称为了辟邪.

四川安县老县城安昌镇,安州大道中段,一栋装修粗陋的二层民房.二楼有套两室一厅,曾是北川县农办的办公、住宿两用房,后来成为宿舍.这是一个缩影,绝大多数北川干部在类似条件下生活、工作,艰苦、压力大,且要承担与家人分居之苦.

10月3日下午,北川农办、救灾办主任董玉飞在此,用一根细棉绳结束自己40岁的生命.现场留有遗书,较为核心的一句话是“工作、生活压力实在太大”.

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同时,这起四川灾后首例政府官员轻生案现诸媒体.

10月11-12日,北川干部迎来震后首个双休日.

当我们迎着阳光,带着周末遗留的一点点慵懒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时,不禁感慨,在遥远的北川,董玉飞终于还是等不到这个双休日.然而双休日能否承受地震灾区干部的心理之重?我们追寻一个灾区干部自杀的前后细节,试图追问,是什么样的压力比8级地震更甚,以至于能击倒一个英雄干部,而怎么样才能解除像堰塞湖般高悬的心理阴影……

2008年10月13日 《南方日报》深度版

为什么搜寻东航事故地的救援人员需要安排心理疏导?

因为首次见到尸体或惨烈的事故现场,人的精神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从善后角度来说,现场参与救援的人员大多需长期的心理疏导。见证也是一种伤害,这里的心理创伤,是指目睹、听闻、或者亲历危害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不寻常事件之后,所产生的心理伤害,因已经历而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就容易出现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这样的症状被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一个人在遭受强烈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3个月到半年是高发期)。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有了解过的朋友,可能知道消防救援服务人员配有专业的心理疏导,因为我的一位朋友在消防服役已经6年,他因为参与过一次重大事故的救援,至今一闭眼脑海中依然会清晰浮现一些救援现场尸体的样貌,也会不自觉回忆起现场的血腥味、尸臭味、尸体焚烧的气味这些。长久暴露于无情的死亡环境中,或者短时间内暴露在一个极端刺激的死亡环境中,人会很容易患上创伤性应激障碍,事后,随时随地会有闯入性的回忆,生活里的任何线索,都可能触及极端痛苦可怕的情景回放,精神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创伤性体验反复在头脑中闪现,仿佛又完全身临当时发生的情境,频频出现痛苦的梦境。

整个人麻木迟钝,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没有反应、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

过度警觉、失眠,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弥散性焦虑和抑郁情绪,可有自杀观念。

心理研究者,对各大灾难的见证和关注者与心理困扰的联系做过分析。发现看到的灾难消息越多,越容易出现心理困扰。

比如汶川地震后,参与救灾的当地干部,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农办主任董玉飞都是走不出精神的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或许也是后续救援的部门都会考虑到安排心理疏导的原因。

这次的东航MU5735空难搜救在遥远的广西藤县。搜救工作很艰难,现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入,没有通电,还遭遇大雨天气,路很泥泞,主要现场很惨烈,撞击部分有有个水坑,水不深,周边黑色的泥土周边遇难者家属进来祭拜,白花,祭品,哭声响彻山谷,撕心裂肺,每个哭声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悲剧。还有很多救援人员参与了挖掘,会见到很多受害人员的遗体碎片,这样悲伤又惨烈的事故现场,为救援人员安排心理疏导是一只专业搜救团队必不可少的。

董玉飞之死的完整解答

董玉飞之死的隐喻

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值此光景,不由人叹一声“时光何其荏苒”,虽然我们的胸口仍在隐隐作痛,不知不觉“5·12”汶川地震发生距今已有近半年之久。托体同山阿,多难寄兴邦,挥泪揖别举国同悲的国殇,或许是到了我们重新振作精神,去面对未来的时刻。

但就在同一天,另一则也与震灾相关见于《华西都市报》的报道,却足以使得我们再次潸然落泪。据悉,日前一些帖子在网络逐渐流传开来,大家都在传播、讲述一个难过、痛心的事实: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10月3日已在暂住地自杀身亡,他是北川灾后首例轻生的政府官员。

“作为一个大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救援者,老董走得让人很痛心”,北川县委如是评价董玉飞之死,这一点,无疑也是毫无意外地令我们备感痛心的原因所在。我们的确很难去接受这样一个莫大的悲剧事实:一个大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救援者,最终却又自选成为了殉葬者,当昔日不屈地抗拒着的死亡成为了其解脱方式,这其中究竟又隐含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沉重与悲哀呢?

据报道,关于董玉飞之死,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说他因为痛失爱子和众多亲人难以自拔悲伤过度自杀。这话我信,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若非亲身经历,丧子丧亲之痛究竟痛若何般,我们是无法理解的。二是说他工作压力太大、实在是想好好休息,据称这是董玉飞遗书里的内容。这话我也信,假如不是亲眼目睹灾区惨状何极,不是亲身挑着灾难的担子,其工作压力究竟有多大,以至于想凭借自杀而“好好休息”,这或许是作为关注者却至多只算是“局外人”的我们更无从体会的。

当然,斯人已去了,再一本正经去追问、揣测董玉飞之死的具体原因何在,这肯定是不妥的,也无异于在其之前就避开媒体视线的亲人伤口上“撒盐”。事实上,不管是死于丧亲,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这一亲情不能承受之重,抑或是死于“工作压力太大”的使命不能承受之重,透过这两个具体原因的个体因素,我们不难看到的是:董玉飞之死所告诉全社会公众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生命于“生存还是毁灭”之间的终极抉择,就普遍意义而言,它更是诉说了一个关乎地震灾区人们生存实况的悲剧性隐喻:亲人不在,何以慰藉?家园不在,又何以重建?

笔者犹记上个月看到的两则消息。一则是9月18日《南方周末》披露:“至今四川灾区的88名残疾孤儿无人问津,其中60多名残疾孤儿的原定收养者甚至临时取消了收养意愿”。另一则是23日四川副省长黄小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灾后重建需要1.6亿元的重建资本,但目前各级财政、对口援建、社会捐赠和一些特殊的支持,加起来能够提供的重建资本大约占所需的不及百分之二十五”。在这里,我们似乎更能“理解”董玉飞为何选择了死亡,也才能“理解”他同事的那番看似突兀言语——“董玉飞同志的自杀是偶然的,但我们不能漠视这种偶然。因为,这既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对活者的不敬重”,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笔者看到,在报道的结尾,记者只写了一句话,意味深长:“但愿董玉飞的悲剧,是灾区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此言不谬,若能如此,我想,灾区溘然而去的千万个逝者当瞑目于九泉之下,茕茕孑立的悲痛生者亦可康乐于有情之此岸,董玉飞用其生命写就的隐喻,算是得其所值了。

求电影《迷雾》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史蒂芬.金写的片子,导演是因导过《肖申克的救赎》、《绿色奇迹》而声名大噪的导演达拉邦特。因为看到是达拉邦特导的,所以下来后看了一下。看完后却无法形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

影片的开头展现了温馨和谐的一幕:男主角戴维一家,因为他们以为的一场“地震”开着玩笑,电断了、树倒了、房子被砸了,但是他们依旧幸福,因为他们一家人依旧在一起。David带着儿子和曾经有过摩擦的邻居(车已被树砸坏了)到社区的食品超市里去采购食物!在超市排除等待交款的时候,警鸣声中浑身是血的丹冲了进来,告诉大家雾里有东西,杀死了另外一个人约翰.李。影片由此开始进入了对各类人性的展示。影片营造了一个绝望的环境:到处是雾,看不清周围,没电,困在超市,数量居多体型巨大的昆虫,只有一层即将破碎的玻璃隔开了可怕的雾!

纵观整个影片,你会觉得谁都没有错:主角没有错,一开始走进雾里的母亲没有错,一直在宣传旧犹太《旧约》观点的神婆也没有错。这个小世界里有什么人?无神论者、信仰者、盲目跟从者、人性崇拜者、弱者、冒险者、激进者。超市是一个小社会,,任何一种人你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缩影。本片里有一句话“当灾难来临时,就没有了规矩”(大概是这个意思,记不清了)。在人类社会中,什么最可怕?没有了规矩。为什么会没有规矩?因为人类面临更大的威胁,所以他们是脆弱的,他们面临双重打击。 整个影片很真实,你会觉得里面的内讧是会在真实世界发生的,正因为它的真实,让你替主角后悔,让你体会到一种不能穿越时空重来一次的的痛楚和无奈,所以它是成功的!从一开始单纯的恐怖,到绝望,再到那种心灵的扭曲式的震撼,它是成功的!它让你感觉到了本片的“个性”,让你思考人性,它是成功的!

把人物放在一个逃不出去的困境中,让压力像蒸汽锅一样愈来愈令人喘不过气,然后逼出人性的本来面目。“在《迷雾》这部电影中,恐怖怪物杀人只是表面而已,就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样。真正精彩的部份,是人们困在密闭空间、面临危险时会有什么反应,所有社交礼仪全部崩毁,人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可怕的反而不是怪物,而是人。”达拉邦特声称,这才是最吸引他想要把小说拍成电影的原因,他想表现出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如何互相帮助、或是彼此毁灭。

水平有限,但愿不会影响大家看片子了。总的来说片子不错,但是我没有勇气看第二遍,因为无法承受那种无助和快要窒息的感觉.那种把人性赤裸裸的剖开放在面前的直接!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喜欢这类片子的人不防看看,拍的还不错!

[文静书评]触痛灵魂的天堂——读冯翔《风居住的天堂》

感谢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发表:

[读后有感]

陕西某电视台李台长:情感真挚,文字穿透时间和世界的空间交融,实现心灵的震撼和沟通,用笔表述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眷恋。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不失是一篇真情上乘之作。

四川盐亭诗人七风:天堂有诗,在云里/人间有情在我们心中/为逝者而歌。

[文静书评]触痛灵魂的天堂——读冯翔《风居住的天堂》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我知道冯翔的文字是从他的深心里倾吐出来的,是他的生活与创作道路上的脚印。真诚、真实、真切构成冯翔《风居住的天堂》的内涵所在,这样的书,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触痛灵魂的《风居住的天堂》全书结构布局一共分为《望乡台》《木叶鱼》《云流为谁停》和《蓝鹰草》四个系列。借助文中每一篇的题记与发表时间有助读者能较快地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并以此作为我们有效读书的向导。

        民间谚语说得好:“井掏三遍吃好水”,读书也一样,书读三遍知其“味”。我从头到尾读了很多遍,冯翔用他最宝贵且年轻的生命浇灌出来的作品,难免激起我们对人生的些许感喟。无论是诗歌、散文、纪实,还是小说,作者在文字、意境、心灵三个方面紧紧相扣,相互催生依存,写出了他对生命流逝的百感交集,更写出了他对生命沧桑的凝重感。《风居住的天堂》这不仅仅属于冯翔的故事,从现实的角度,平凡而确切的生存比一切都有意义,最简单地通向生命本身。

        作者在书中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很有称道的地方,平实而亲切,描述事件使用的是与读者心理相同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距离。对灾难的恐惧其实仍深深地掩埋在每一个亲历者的内心深处,在余震不断恶劣可怕的环境里,作者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同寻常的耐力来忍受折磨的同时,以心灵来书写这些难能可贵的真实记录,使那段苦难且深重的记忆片断像串珠一样被由点带线地回忆起来,想来总让我难以自持,难以抑制心中的万千感慨。命运亏待了他,可是他始终热爱生活,并且用他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始终如一地坦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努力寻找真切的内心世界。这是用一种怎么样超乎寻常的意志力量在坚守啊!

      《回望与铭记》一文作者回忆起 “从1993年读师范开始,我就开始了写日记的好习惯,从无间断,到2008年5月12日,已经写下了厚厚的十八本……十八本日记,成为我生命历程、心路历程最真实的记忆和记录。”由此看来,冯翔行文飘逸和营造意境的功力,淡淡几笔就勾勒得非常生动、意味深蕴,这一切缘于自身不断努力耕耘。我在想,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学习捷径,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与他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任何写感受、写亲情以及写人生的文字,倘能触及血肉和肌理,才有可能产生至深的震撼力,催生与读者之间真正的魂灵碰触的感怀。

        乡情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作者熟练地从形式、技法、惯用外境描写烘托内心活动,写景,看似是闲笔,刻画却到位,令人倍感亲切,显得流美,通俗而易懂。堪称铺叙之法的典范之作的《深秋故乡行之旅程》有几段充满乡村的温馨和趣味的描述,以环境烘托,氛围营造等手法表达出了冯翔对生命萌芽的故园青岗堡燕子垭有着更深一层的涵意,叶落归根,那是生命必然回归的地方。正是通过作者笔下的描述,我们都会打心底油然生起一种热爱家园热爱生命的热情。爱因斯坦说要善于“在阅读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入的东西”。从这里可以读到对作者一生影响深远的母亲那高大光辉形象,只读小学四年级因家贫而辍学的她“能熟练地读懂屏幕上的字幕,能够流利地写书信,还在我们村当了近三十年的妇女主任……母亲还是个乡村医生……”在哥哥的思忆里的《后记》还原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冯翔“妈妈有风湿病,弟弟心痛她,生活上替她想得非常周到,床铺上的棉絮铺得厚厚的,暖暖的,每天晚上弟弟还要为妈妈倒热水泡上药暖脚”。浸润其中,读出作者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的这一特点,体现在作品脉络上,读者不仅可以看见满溢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所思所感,还可以从中读到很多东西,读到关于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亲身经历。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试图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便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生离死别是人生痛苦事,同亲人在非正常情况下诀别更是撕心裂肺,人间惨剧,使人经久无法释怀。假如我们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也许我们就会明白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多么迫切地请求生存的权利,极致到位的心理描写符合回忆独白写法的真实性在《三个亲人的5.12》里描述得淋漓尽致:“许多次,我站在老街这片废墟上,感觉废墟之下,有无数无辜者的冤魂在呼喊,有无数只手,在拉扯着我的裤沿……不管我们有多善良,苦难还是会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间,唐突地造访渺小的我们”。这样读来,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渗透其间的苍茫感受,又始终贯穿和映衬着作者对苦难人生无法释怀的低沉情愫。

        毁掉了的东西,是再也找不回来的,凋落了的生命,也是再也找不回来,随着时间和人心的流逝,但那刻骨铭心的痛在人的心上划出一道伤痕,追忆故人董玉飞《死者长已已,生者长戚戚》作者这样写道“我写过这样一句话:大地震载不动北川苦难,堰塞湖渗不尽羌人血泪。”这样的好文字,却是在作者那样的情景下写出来,我的眼眶不禁润湿了起来,作者使真实复现出来,让读者深切地感到灾难其实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生命是短暂的,唯有死亡是永恒的。幸福是短暂的,唯有痛苦是长久的……再见亦是永恒……”《秋埋曲城》这句话现在读来让人格外深思……

      《风居住的天堂》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过去的印迹怎么鲜明地盖在作者的心上,生命虽短暂却有长痛不息的延绵,亲人虽离去却留下永恒的回忆。作者任自己的一点点锋芒被时间磨洗干净,闪出一股纯洁的心灵之光。

“在现代文明中随波逐流,我们不是因为无知才迷惘,而是因为知道得太多,反而失去了方向。”我们在阅读中和作者一起感悟人生……

                于羊城温泉之都流溪河畔笔

2010年5月20日去世的名人

年轻的北川干部魏宏,从医院4楼坠亡。这是继2008年农委主任董玉飞、2009年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之后,北川第三个自杀的年轻干部。

标签: 董玉飞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