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罗恕人(罗恕人 论文)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4 18:40 来源:淘名人 阅读:

赵锡光的人物生平

赵锡光的祖父赵之定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前往北山河湾(今隆阳区瓦窑镇横山村)依亲开荒,后定居中和横山村。其父赵端祥和三叔赵慈祥务农,二叔赵和祥赶马。横山处于水冷草枯的高寒山区,粮食作物仅有包谷、苦荞、洋芋,且产量极低,即便是丰收年景,村民也只不过免于挨饿而已,荒年则只能靠山毛野菜充饥,足见其生存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

赵锡光父辈的弟兄三人勤劳朴实,为人忠厚,勉强可以维持生计。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家教的严格,使赵锡光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和作风,同时也炼就了一种山里人所特有的矜持而执着的纯朴的秉性。一天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长大的赵锡光也萌发了对现实的不满,要求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思想日趋强烈。

1916年(民国五年),他由河湾私塾考入了云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读书,与陆人耀、李尚品等同学,初步开始了解和探索观察外面的世界。在整个中国都破败不堪、局势十分动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有识之士蓄势革新图变的时代,赵锡光由于受个人家庭和社会所迫,决定了他一旦步入这股潮流就将只能势不可挡的勇往直前。

他接触到新文化知识以后,学习极为勤奋。特别是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更是大开了眼界,立志要做一个实现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的爱国军人。 1919年,赵锡光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当小学教师的工作机会,在其二叔赵和祥的资助下,得到亲属驻粤滇军混成旅旅长包国材的引荐,直奔广东韶关入李根源主持的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也有直奔云南昆明陆军讲武堂的说法)。后转入昆明陆军讲武堂,1921年毕业,被李根源介绍至驻桂赣军第二旅,任实习排长、排长等职。后经1926年北伐及多年的战争,百战不殆,才从枪林弹雨中滚打出来,得到逐级晋升。虽然自己经过血战的功劳换来了晋升,但比起其他的同行来说自己的仕途只不过是在磕磕碰碰中不得不升而已。

现实社会与他理想中要建立的社会格格不入,现实社会人心叵测险恶,表里不一。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军中奉行唯黄埔系为嫡系的用人为亲制度,对异己实行软硬兼施排挤打压的卑鄙手段特别不满。同时对国民党官员贪赃枉法,不管老百姓死活,一心只为升官发财的丑恶暴行深感失望。特别是经过长达8年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他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高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险恶狠毒,进而认清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丑恶嘴脸,这也为他在日后的解放战争中坚持弃暗投明的和平起义埋下了伏笔。 1938年赵锡光任国民党36军第五师副师长驻扎重庆时,奉部署武汉保卫战总指挥何应钦之命重组国民党167师。作为36军的先头部队参加武汉保卫战,赵率部抵汉口向前敌总指挥何应钦和副总指挥万耀煌报到,何当即给赵继承167师番号并重组该师的任务,赵不知其故,颇为诧异,何解释说:“167师的番号本来早已明令撤销,因其师长谢文英作战不力,失守马当要塞,已被军法处决。现在由你来组建,希望你把它搞好。”并给赵锡光的部队换发了新的武器装备,赵报国心切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后因抗战形势所需,何应钦把新组建的167师暂划归胡宗南指挥,因赵不是胡的亲信而胡当场不要,后经何详细解释胡才勉强接受。

不久胡宗南的14兵团战败转移,为保存自己,胡假借日军之手消灭异己赵锡光,命令赵部必须坚持在鹦鹉关死守掩护24小时才能撤退,赵出于民族大义,在坚守了24小时后又坚持与日军激战了一昼夜才开始撤退追赶胡宗南的大部队。待两天追赶到胡宗南的大部队后,胡万分惊异,大惑不解,本以为赵部早已被日军消灭,原来还在胡转移的第二天即上报新编167师已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胡宗南在出于情面而又对赵锡光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赵部到潼关整训和提拔赵为36军军长一职,在整训的同时兼负陕东河防任务,使日军不敢从河南潼关侵入大西北。 赵锡光出身贫寒,所以深知群众和基层官兵的艰苦,他不管驻军到哪里都教育官兵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和经常下连队调查了解基层官兵的困难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基层官兵同甘共苦的工作生活,所以他所到之处,都深得当地群众和基层官兵的爱戴。

当他发现去砍伐建石合子城木材的战士由于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山上太滑经常被摔伤,就立即派人组织打铁钉,分发给每个上山的战士一人一副,让他们绑在鞋底上,从此上山伐木战士摔伤的事就很少发生。他去南山伐木工地检查工作,发现山里野猪多,就指示各连队抽两名枪法好的战士上山打野猪,以解决战士的食油食肉难题。当发现战士住的木板房漏雨时,就抽调人上山割草进行修补。当发现伐木军工用的锯子五花八门时,就问:“你们说哪种锯子好使?”战士们说:“鱼肚锯”,并列举了鱼肚锯的许多优点,赵就采纳了战士们的意见,派人买来了许多鱼肚锯,从而大大提高了伐木效率。

赵锡光一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和睦交往,因而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好感。在1947年5月的一天,张治中将军视察和田返回喀什专员公署入住时,被上千名反对国民党的请愿群众所包围,张治中与请愿的群众一直精疲力竭的僵持到半夜,在万般无奈之下,赵锡光闻讯赶来,绕到后院,进到张治中住处前去解危,群众看到赵来解围,由于大家对他有好感,所以不与他为难而给于放行。于是,张才在赵的护卫下,到了疏勒军部。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赵锡光不仅远在千里之外辗转作战,还念念不忘随时牵挂着贫困的家乡。他深知家乡的贫困落后,群众愚昧无知,他痛下决心于1938年(民国27年)自己出资在横山创办了光华小学(由于赵锡光的字为重华而得名)。由于国民党实行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强行抓壮丁入伍的兵役制,横山光华小学的建成,地方乡镇保甲慑于赵锡光的威名就不敢前来抓壮丁入伍,为逃避兵役,致使保山远近一带的学生纷纷投奔到横山光华小学来就读,本来规模就不是太大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而当时处于瓦窑文化教育中心且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上河湾小学的生源却大减,造成了学校的教育费用都难以为继,为此,上河湾小学的校长曾多次状告横山光华小学抢他们生源到保山县政府校董会。

保山县政府为了维护当时的兵役制度和暂时稳定上河湾小学的教学秩序,在多方与赵锡光取得联系,并征得赵锡光“横山光华小学不搞特殊,校内严禁抓丁,但周末的星期九学生回家和星期天学生回校途中抓丁学校应无权过问”的承诺后,横山光华小学的学生充军入伍的秩序才有所恢复。当他在信中得知他的叔父家在冬天还缺衣少穿时,就自己出钱购买了一些被服派飞机送到云南保山横山村家乡村寨空投接济。赵锡光贫寒的出身和在困境中的成长,也练就了他正直纯朴要求上进的坚毅本性,这种本性也注定了他要站到人民的一边来。 从1947至1949年,赵锡光始终坚持新疆的和平解放,先是支持张治中提出在新疆实行和平、安定、进步、建设的方针;接着是以部队守土有责,保民有责,不能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为由,拒绝代总统李宗仁东调部队参加内战的命令;后是密切与张治中、陶峙岳将军配合,在焉耆与陶峙岳将军秘密会晤,达成等共军进入新疆,待秩序稳定后即交出兵权解甲归田的秘密协定,进而与新疆国民党军事实力派人物国民党整编78师师长叶成、整编骑兵一师师长马呈祥、驻新疆军统特务负责人罗恕人针锋相对,坚决主张起义。

赵部所属的兵力分别驻南疆的吐鲁番(1、2、3旅)、焉耆(1、2、8旅)、阿克苏(65旅)、莎车(骑兵4旅)、喀什(骑兵9旅)等军事重镇,把驻防玛纳斯以东到奇台、哈密一带的马呈祥和叶成的部队困在了北有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南有赵锡光,西有伊宁、塔城、阿泰勒三区民族军(革命派)的包围之中。

当时赵锡光以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总司令兼整编42师师长的身份率部参加了和平起义,使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和平回到人民中来,当时新疆处于西有东突分裂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中有国民党叶、马、罗驻军,南疆有赵锡光控制的多种势力互相制约平衡的复杂状态之中,哪一方稍微出差错就会失去力量平衡,就会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危险。由于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赵锡光将军深明大义,在新疆的和平起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和平起义的胜利进行。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提起赵锡光将军几乎无人不晓,都知道他是一位英勇善战正直纯朴善良的标准中国将领。他深明大义,要求进步,不甘随俗浮沉,同流合污,为当时的新疆军政长官的张治中将军和陶峙岳将军所推重。据他的部下方鹏说,赵锡光一直以“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名言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时时用来告诫所属官兵。虽然他一生清廉,生活颇为拮据,但他还是严词拒绝了其下属军需处长吴柱臣要为他准备养老金的想法,并把吴的错误想法拿到总理纪念周会上加以公开批评,藉此教育官兵要维护和珍惜军人的荣誉和人格。

吴柱臣曾关心赵锡光说:“您廉洁如此,毫无积蓄,一旦退休,如何安度晚年?只要您同意,我们会为你捞上一二十万养老费的。不知您意下如何?”赵虽知吴对他的好意,但对他说:“这种打算对我是一种侮辱,当前官兵生活如此艰苦,你让我牟取私利,合适吗?请你以后不要再替我打算了!”。

赵锡光用人不分地域亲疏,只要得才兼备就会受到其提拔重用,反之,对那些不学无术,品行恶劣的人,即便亲如手足也决不用。他拒绝了不务正业的二弟赵锡介想升官发财的请求,让五弟赵锡裕下连队和普通士兵一样当兵,身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赵锡光居然没有一个利用裙带关系在其军中任职的。与当时蒋家天下各级军政要员中的那些数不清理不顺的错综复杂的用人关系和升官发财的为官之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疆和平起义胜利后,赵锡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石河子建城工程处处长的身份领导了石河子建城工程和全兵团的基建工作。他几乎半生从事戎马生涯,不懂基建,他就从北京买来很多建筑学方面的书籍废寝忘食地自学。在朔风凛冽、大雪铺地戈壁上指战员奋战在建设前沿,他常以“我们正从事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第一座军垦城新城就要在我们手中诞生,现在吃点苦怕什么”的话语鼓励官兵吃苦耐劳。

由于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一心扑在新城的建设事业上,为此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胃癌,他在病中曾对前去看望他的史骥诚恳地说:“我这个人大半辈子在国民党反动部队中厮混,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是有罪的。‘九·二五’(即1949年9月25日)起义,是在张文白(张治中)将军和陶(峙岳)司令员的引导下,才站在人民方面来。可惜只有5年多时间为人民工作,更谈不上改造思想,脱胎换骨,我就害了这个要命的病。我自己也知道日子不会长了。看来我只能做一个党领导下的军人,而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队员了”,说罢长叹不已,语不成声,双泪欲下。足见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及依恋,对未来理想的一种向往。

在病魔的摧残下,由于医治无效,英名显赫的将军于1955年很遗憾的逝世于家中,走完了他光辉短暂的人生之路。

红旗漫卷西风描述是哪个历史事件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如火的红旗,飘扬在高高的六盘山顶,烘托出红军将士的胜利喜悦。“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在毛泽东诗词中反复出现:“山下旌旗在望”;“红旗跃过汀江”;“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心画”;“风卷红旗过大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及其率领的工农红军扛着这面红旗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今天,这面红旗历经枪林弹雨,更加鲜艳地招展在六盘山顶,它预示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将翻开新的一页

红旗漫卷西风的意思

“红旗漫卷西风”一句,出自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

“漫”是“随意,不受拘束”的意思。如“漫游,漫谈”等。

在这里,“漫卷”表示在强劲的西风吹拂下,红旗剧烈地舞动、摇摆、翻卷,有“乱舞”之意。但用“乱舞”显然不如“漫卷”更能体现出词中应有的“乐观、豪迈”气魄。毛泽东赋词用字之讲究,可见一斑。

这实际上是一句倒装句。按散文语法格式,此句应为“西风漫卷红旗”。诗词为了平仄押韵的缘故,常常使用倒装句。

标签: 罗恕人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