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査海生(査海生读zha还是cha)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4 01:44 来源:淘名人 阅读:

海子: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短短8个字描绘了一幅温暖美好的画面。 这8个字似有魔力,每个读完这句诗的读者都会露出暖暖的微笑,憧憬着阳光、沙滩、花朵和春日暖阳。 诗句如此美好,能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一定拥有一颗极柔软浪漫心。

诗人海子确实温柔浪漫至极,但是这样温柔美好的一个人却选择用卧轨的残忍方式结束自己的鲜活生命。 并且一反常态地在临终前留下了相互矛盾的遗言和遗书 。

海子的诗句中有山、有河、有陌生人、 有他看到的万事万物 。他记录着他看到的一切,也用自己柔软的心脏真诚祝福着他看到的所有。

1、 天才少年

海子,原名査海生。查姓较为少见,中国人所熟知的仅有两个人。除却海子,另一个就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创作者: 查良镛,笔名金庸。

1964年的3月24日海子出生了, 他的家乡位于安徽省查湾村 。海子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村人,他家世代靠种地为生,虽然生活难免清贫但也安详有趣。海子的父亲是一名裁缝,手艺很好,十里八村的村民都知道他 ,每天走街串巷帮人补衣服,做活计,以此赚钱补贴家用 。

查父虽然手极灵巧,但是一辈子大字不识几个,只能勉强写下自己的名字:查正全三个字。查母出身富裕人家,名字极富诗意叫做:操采菊, 也正是海子的母亲发现了海子对于文字非同寻常的喜欢,并在有限条件下帮助海子读书认字。

查父和母亲结婚后就住在查家的老房子里。老房子虽然时间长了,但是景致很好,房前边有池塘,池塘边种满了果树,海子就出生在这里。

査海生出生时不像旁的孩子黑黢黢的, 他的一张圆脸生的白皙漂亮 。童年时期,査海生经常和弟弟在池塘边钓鱼,爬树摘果子。家里农忙时也会帮忙干活儿,拔草,浇地,挖菜什么都干。

后来海子慢慢长大了,开始和别的孩子与众不同起来。 年仅4岁的査海生就能参加"主席语录背诵比赛",并且当场背出50多篇。 小小的査海生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査海生从小就记忆力极好,几乎过目不忘,也擅长讲故事,他能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 历史 ,讲得妙趣横生令人拍手称赞。

查父意识到儿子天资难得坚决不能被浪费,于是托人帮5岁的査海生提前上小学。上小学之后的査海生由于成绩好,又跳了一级, 所以他上初中时只有10岁 。5年后, 15岁的査海生又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的好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2、美好的大学时光

初入北大上学的査海生是校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此时的他白皙脸颊被长发和络腮胡盖住,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为人腼腆害羞。由于他年纪小所以系里的同学都知道他,也都很喜欢和这位小同学交往, 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就是揉揉査海生的大头。

当年正是革宿弊,纠错误的时候。各种新形势的文化开始出现,査海生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接触文学,爱上了北岛等人的诗。

大学4年,査海生除了按时上下课,其余的时间他都贡献给了书籍。他读书范围广,不拘种类,只要他喜欢, 文学、绘画、艺术、古典、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他都看过。 也就是这一年,査海生开始创作诗歌,短诗、长诗、史诗都有涉猎。

4年之后査海生从北大毕业了,他带着两份最好的礼物走出校园。 一份是结识好友骆一禾和刘军(笔名:西川),三人后来被称为"北大三剑客", 另一份是自费印制了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

3、血红色的抒情诗歌

走出象牙塔,査海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编辑。做了1年就转到哲学教研室教美学。参加的工作的査海生坚持创作, 并且在1984年底遇见了自己的初恋女友:波婉 。

陷入爱河的海子灵感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恋爱几个月后,査海生开始用笔名海子发表自己的成名作,诗歌《亚洲铜》。 之后二人携手走过了很多地方,共同欣赏了很多景色。遗憾的是这段用情至深的爱恋遭到了女方父母的坚决反对。女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眼中的海子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只会写诗,没有前途。

没有父母祝福的爱情很难走得长远,1986年的秋天,二人分手。在这段关系里海子爱得热烈而认真,所以分手时痛得撕心裂肺, 分手后的这一年海子尝试过自杀,所幸没有成功。 这段恋情之后,海子还有几段感情,或长或短,最后都是以分手收场。

在海子的诗在被大众接受之前,他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因为一些四川诗人觉得他的诗太水,而北京圈子里的诗人并不接纳他。 还好海子此时有朋友骆一禾在身边陪伴宽慰,骆一禾时常在海子郁闷时拿起海子的诗读,边读边夸奖。

海子说他的诗句都经过血液的浸泡 ,所以他的抒情诗句都呈现血红色。血红色的诗句蕴含着生命的希望,携带着海子独特的温柔,体现了生活中纯粹的美好。海子的诗句入口如茶,初尝淡雅清新,细品之下愈觉香醇。

亦或是像夜空中的烟花,初次品读就像烟花升空前的星星点点之光,读懂后就好似升空炸开的花火,将诗句中的世间美好一瞬之中塞进你的心里,顿时整个胸腔都开满了生命之花。

1989年3月26日,海子25岁生日刚刚过去两天, 他于这天清晨躺在了河北山海关铁轨上 ,呼啸而来的火车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1、 前后矛盾的遗言和遗书

海子死后共留下5封遗书,这5封遗书中, 有两封是3月24日写成的,剩余三封写于3月25日。其中一封内容如下:

海子提及两个人的名字: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常远和身份不明的孙舸 。海子形容两个人为"道教巫徒",并且提到了"心眼通"、"天耳通"、"幻听"等词语,还提醒父母和弟弟如果找这两人报仇要先学好"气功"。并且在5封遗书中,海子都提到了自己在未来可能出现精神分裂或者自杀。

但是海子遗言所表达的意思却与之前的5封遗书完全相反。 海子的遗言只有一句: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2、 众说纷纭的自杀原因

至于遗书和遗言我们究竟该相信哪一个已无从得知,海子究竟是为了什么自杀现已不可考证。但是坊间关于海子自杀原因的猜测一直没有停过。

有人说,海子经常出现幻听和幻觉,是精神出了问题 。也有人说海子是练"气功"练得着了魔。更多人则相信海子是为情自杀,因为海子在卧轨前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但是对方已经结婚,据说见面时反应冷淡。

海子的离开令世人震惊,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于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海子卧轨前两天,正是他的生日。他生日那天的清晨,一心爱着儿子的査海生母亲像往常一般,为远在他乡的儿子做着家乡的红米饭。只是望着炊烟升起的查妈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孩子会在两天后永远的离开自己。

希望离开人世的海子可以在天堂过上他诗句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生活。 海浪翻滚,诗人海子坐在海滩上,于春日暖阳中在腥咸的海风里辨别出细微的花朵芬芳,没有烦恼和忧愁,没有耳边心里的嘈杂,只是一个简单温柔的年轻男子。

査海生的人物简介

査海生(1964-1989),笔名海子,1964年3月25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即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我们从海子的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所有这些已容不下更多的思想和真理。然而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

诗人海子生活在童话的国度,天堂的意象扎根于海子的心灵。但是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构筑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在诗人诗歌当中,处处充满了诸如死亡、黑色、黑夜、悲伤、银红的落日、无限漫长的黄昏等意象。也正是在这些紫色的字眼当中我们发现了海子诗中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他从不甘于寂寞,在他压抑的心灵中奔腾着运行不息的地火,热情着读者的心灵,激动着所有的第一人称。

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觉热腾腾地生命的气息,人的存在 。

海子:短暂又灿烂的人生,天才诗人用生命诠释信仰,他经历了什么?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这是海子的遗书,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带着四本书和遗书卧轨自杀了。

海子原名査海生,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贫寒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没上过学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学了很长的时间。

海子小时候性格开朗身体也很健康,但是父母发现他对文字很感兴趣。在三岁时就已经会写“安徽文学”四个难度不小的字了。之后更是展示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

10岁时海子就已经进入中学,15岁,査海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村里人都称他为神童。

“神童”也并不是完全凭借天赋,也需要刻苦努力。

夏天的蚊虫非常多,海子为了防止蚊虫直接把腿浸在水中,冬天贫苦的家庭没有暖气,海子冻得跳脚,只能活动自己让身体暖和一点。

1979年,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北京正在为诗歌而疯狂,热爱文学的海子也想要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点文字。

北京大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志同道合的好友,海子像是海绵一样吸收着之前不了解的知识。

然后海子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开始写诗。

海子在同学的帮助下编印了自己第一本诗集,也认识了骆一禾和西川这样的挚友。

1984年,海子被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授美学,之后再一次诗歌讲座中,海子遇到了他这短暂一生中对他影响的最大的人,他的初恋波婉。

波婉十分崇拜海子,这段热烈的感情在当时也给海子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海子写给波婉的情书疯狂起来甚至可以到2万字。

1985年,海子的成名作《亚洲铜》发表了,这一年他和波婉一起去北戴河游玩,感情越发的好。

海子和波婉如胶似漆,但是当时的海子除了自己的文字一无所有,甚至有些贫困潦倒,波婉的父母不放心将自己宠爱的女儿交给这么邋遢、贫困、不修边幅的诗人。

由于父母的反对,海子和波婉这对有情人被迫分手,这是压垮海子的稻草之一。

海子的第二个女友是昌平文化馆的职员诗芬,她与海子相识已久,还鼓励过海子积极参加比赛,那场比赛海子拿到了一等奖。

诗芬是一个向往家庭生活的人再加上年龄也不小了,诗芬想要结婚。

或许是初恋太过美好深刻海子一直不能忘记初恋,海子每次过年都会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抱头痛哭,海子并不想成婚,想法的冲突让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海子和诗芬也以分手告终。

也许文学创作者骨子里都有一分疯狂的因子,在一天下午海子和已经成家的女同事在军都山上发生了“疯狂关系”。

和女同事藕断丝连时海子还和同学安妮有过暧昧关系,但是很快“夭折”。

1988年海子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海子的诗这时已经是: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1989年3月6日,海子卧轨自杀,自杀的地点选在了曾经和波婉一起游玩的地方。这时他仅仅25岁。

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人心都是浮躁的,敏感而又浪漫的海子从小村庄出来奔向大城市的怀抱,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离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希望海子来生可以活得像他诗里那样。

海子怎么死的。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海子卧轨自杀,身边有最后一封遗书,他否认了前5封“遗书”,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在后来不断衍生的神话里,海子肠胃里仅有的几瓣橘子成为太阳的象征。神话里说,橘子在他手上,不偏不倚被火车斩为两半,就像海子的身体一样。

学校接到警方的电话时,已是26日深夜,电报迅速发到安徽:“海子病重,父母双方速来。”海子的父亲查正全说,这叫“骗”。在山海关,他们见到的是冰冻过,整理过遗容的儿子。有张追悼会的照片,海子躺在花簇中,穿一身藏蓝色中山装,脸被抹得灰白,头发往后背,神色有一点窘迫。他以一种全中国的殡仪馆都极为擅长的弱化个性的方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查正全和曹采菊穿着土布棉袄,为防昏倒,被众人架在一旁。

他们在北京只呆了4天,走时带着海子斑驳的小皮箱、亮黄色的绒毛小狗、蓝格子床单、行军水壶、绿色挎包……还有2000多册藏书。辗转几次搬家,它们都没有被丢掉。最后一次,海子大弟弟查曙明的儿子、二弟弟查训成的媳妇和三弟弟查舜君,花了两个月为这些书编写序号,再由在文化馆工作的堂姐输入电脑,就像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四家人里有文化的,都出了力。它们整整齐齐,脊背上粘着小标签,码进“历史的房间”。

海子的生平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中文名: 查海生

别名: 海子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安徽省怀宁县

出生日期: 1964年3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9年3月26日

职业: 诗人,教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法律系

代表作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四姐妹》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海子——《日记》鉴赏

1988年7月25日,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时,写下这首《日记》。全诗采用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

“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和自由的信念更强烈了。

“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

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姐姐”倾诉交流之后,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戈壁也变得美丽了,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查湾人。1979年,15岁的海子携带着一个村里木匠制作的旧木箱进入北大法律系。这一年,电视台开始出现商业广告,皮尔卡丹带着一打法国美女在北京举行了时装表演。海子在中国结束政治磨难的年代里,从边远农村进入了当时思想最活跃的地域。

海子在大学的4年里,中国正处于巨变之中。“全国喇叭到处播都放那首歌:‘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女声颤巍巍的,比‘文革’腔调温柔多了,脑门子青春痘还是七十年代的,忽然就新一代了。”(陈丹青语)

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

在学校分给他的、常年焚烧着印度香的小屋里,矮身量、红脸膛、头发凌乱的海子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但海子生活在飞翔之中。”诗人欧阳江河说。

西川描述中的海子北京的最后居所洁净如坟墓。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刷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

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放满了书的大书架。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房间里没有电器。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把收入的大部分寄给父母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供三个弟弟上学。他不谙世事却知道昌平最便宜的誊印店是哪一家。

1980年代中后期,以北岛、舒婷为标志的朦胧诗时代已经过去,诗歌界,包括北岛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回答》这类诗,“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北岛语)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一种歌唱的、张扬自我理想、弥散浪漫理想摈弃世俗生活的抒情诗开始兴起。海子是此类诗歌的佼佼者。

1980年代正从一个荒凉的漫漫长夜中醒来,是一个富有诗的冲动和精神诉求的时代,是一个在“文革”的废墟上重新为生存寻找根基的时代。海子的诗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仍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是一个以梦为马的年代。”欧阳江河说,“现在回想起来恍若隔世。”

欧阳江河是在198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认识海子的。那时流行“以诗会友”,而贫穷的海子会带着自己的诗稿漫游全国。欧阳江河忘记了海子那天晚上穿什么衣服,他喝得醉醺醺的,带着一些愤懑,朗诵了自己的长诗《土地》。

海子甚至会拿自己的诗到圈子以外的人群中去讨酒。诗人王家新回忆,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的回答生硬却甚至也带有诗意,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海子死后,欧阳江河接到了西川发自北京的电报,那天下午他正和肖开愚在一家茶馆聊天,“我们都有一种末日感”。

从海子卧轨自杀开始,骆一禾病故、戈麦焚诗自沉、顾城杀妻自缢,人们说,海子启动了一个诗人死亡的多米诺骨牌。

诗人王家新的话代表了那个时代诗人们的“末日感”:1980年代(的诗),到海子为止了。

这种情绪一直纠缠着欧阳江河,直到1992年。一天晚上,欧阳江河到一个小酒馆,要了一桌子菜,对面的座位空着。“但我感到海子来了,他和我干杯。酒喝完后,我写了一首《晚餐》,说每一个死者,都会和我们告别两次。”

而第二次告别,欧阳江河的理解是对于以往那种“青春美少年式的写作”,而进入一种减速的、抑制的、巴洛克式的中年写作。

“而这样一种转变,海子是注定无法完成的。他永远是那种天才的、洋溢着少年精神式的写作。”欧阳江河说。

从1982年到1989年,海子创作了200万字的作品。海子死后三年,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的经济改革推向深入。在此前后,诗和思想退出流行,大多数人轻快地拥抱一个新的时代,将1980年代的彷徨和沉重卸在身后。

海子在1980年代的最后一年自杀的。“他可能有预感,看到了一个消费时代的到来。”欧阳江河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散文化的、自我嘲讽的、反讽的、身体语言的写作。

而代价是,海子式的写作,以及海子式的时代梦想,必须结束。

参考资料:中国网-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标签: 査海生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