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杨蓁(杨蓁蓁这个名字好吗)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2 07:56 来源:淘名人 阅读:

《我的专属锦衣卫(重生)》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链接:

提取码:ss1c  

小说名称:我的专属锦衣卫(重生)

作者:翦花菱

类型:言情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367961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前一世,她直至死前一刻才邂逅了他。他送了她最后一程,自己也濒临绝境。这一世,她幸而与他重逢于灾祸来临之前。杨蓁:他是前世埋我的人,我必携他一起,逆天转命!  

护国战争中,云南军队讨伐袁世凯是谁领导的?

蔡锷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16年)----- 1916年1月16日,蔡锷提前向四川泸州进发。出发之际,他发表《告滇中父老书》,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济之以忠贞,以求勿负我父老之厚望”,并率全体官兵宣誓,誓词为:“谁捍牧圉?日维行者。与子同仇,不渝不舍。严尔纪律,服我方略。伐罪吊民,义闻赫濯。汝惟用命,其功懋懋。违亦当罚,钦哉违谖。” 1月21日,护国军进驻叙州城。17日,护国军左翼刘云峰两支队已进抵驻川北军川南镇守使伍祥祯旅高的新场附近。17日晨,首战告捷,逼敌退守燕子坡。 18日晨,刘部向横江挺进,当时11时占领横江。19日,刘部乘胜向安边前进。守敌高踞峰巅,以机枪、大炮严密封锁江面。刘云峰自率主力从上游罗东地方渡江,直插安边后方。下午 23时半,刘督队蜂拥登山,直扑守敌之背,击毙敌军营长戴鸿智一员,杀伤敌兵、缴获军械无数,次日晨攻占通往叙州的要津。安边伍祥祯弃叙州城而走。汉军统领张占鸿败归叙城,见伍祥祯已去,也率残兵一走了之。 21日夜10时,刘云峰率部进取叙州,取得护国战争第一个重大胜利。22日,四川将军陈宦急忙悬赏50万元,命冯玉祥率两个营泸州出发攻叙东,败将伍祥祯率残部回攻叙北,朱登五统汉军攻叙西,由泸州派两营绕攻叙南,企图夺回叙州。26日,刘云峰命邓泰中支队开赴叙北宗场迎击伍旅,27日战于斗牛岩,30日再战于宗场,将敌全数击溃,杨蓁支队开赴叙东,31日与冯旅相遇,大战三昼夜,击杀、溺毙捕获敌军无数,冯玉祥率残部遁去。南路敌军见北、东两路连遭惨败,不战而退。

滇系军阀的滇军的历史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决定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宣布云南独立。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的情况下,从北校场发起攻城。蔡锷等部从东南进攻,经过一夜战斗,于次日晨完全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云南都督府,蔡锷任都督。

云南是武昌起义之后最早举行起义宣布“独立”的省份之一。起义的胜利声援了武昌,推动了贵州、四川及一些省的独立。云南人民“重九”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云南各族人民的斗争,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而且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到来。 在袁准备称帝期间,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梁启超的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起义。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因此,护国运动又称“云南起义”。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滇军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护国运动为全国首义,拥护共和,名撼天下。

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即偕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1]。但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在宪法研究会的鼓噪下,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1]。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李根源等联合西南军阀,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云南宣布独立次日,12月26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总司令官蔡锷,参谋总长罗佩金、参谋处长殷承瓛 、秘书处长李曰垓、副官处长何鹏翔、军需处长陈之阶,刘云峰、赵又新、顾品珍各为第一、二、三梯团团长,邓泰中、杨蓁、董鸿勋、何海清、禄国藩、朱德各为一、二、三、四、五、六支队长。

1916年初,蔡锷率第一军经贵州毕节入川,取纳溪、泸州。

1月5日,袁世凯令曹锟、张敬尧征滇军,入川进攻护国军,以张敬尧为统领。护国军入川顺利,接连攻占燕子坡、横江、安边。

2月2日,川军刘存厚师在纳溪倒戈反袁,刘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迎蔡锷军入纳溪。

2月5日,滇、川护国军会攻泸州,2月7日,张敬尧率征滇军杀至,护国军退回纳溪,北洋军穷追不已,护国军攻泸之役变为纳溪保卫战,在北起长江,南抵永宁,纵横百里的广阔战场上展开顽强抵抗,战况异常激烈。

2月28日,护国军总反攻,朱德率部直扑陶家瓦房吴佩孚司令部,打得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手足无措。但由于护国军兵少弹乏,未能逆转危局,3月7日,被迫退往永宁大州驿。

3月17日,护国军再次总反攻,得熊克武、但懋辛等四川义军配合,进攻势如破竹,不数日,克纳溪、江安,围张敬尧于泸州城内。5月22日,四川将军陈宦宣布独立。同日,蔡锷去电促张敬尧倒戈反袁,不久,亲赴泸州劝说张敬尧。张敬尧将北洋军所余军械、子弹、马匹、粮秣等悉送蔡军,离部离川。

6月13日,护国军进驻泸州。 1916年1月,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第二军总司令官为李烈钧,参谋总长为何国钧,张开儒、方声涛分任第一、二梯团团长。第二军的战略目标是东出桂、粤,转道入赣。唐继尧将准备开往湘西的第三军一部也调往桂粤方向,以增加第二军的兵力,保证攻粤计划的完成。袁世凯令广东陆军第一师师长、龙济光之兄龙觐光为云南查办使,率粤军抵南宁,准备由百色、西林进攻云南。于是,双方军队在滇桂边境的富州、广南一带展开激虞。

2月底3月初,双方互为攻守,呈僵持状态。

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宣布独立,使护国军士气大振。

3月16日,方声涛部举行反攻,收复龙潭。这时,另一支护国军从贵州兴义进入广西西隆,进而抄袭龙军黄恩锡部的后路,迫使黄恩锡率部逃遁。坐镇百色的龙觐光被马济、陆裕光等率领的桂军包围,缴械投降,接受改编。龙军右翼军司令李文富见状,也率部投降。此后,护国第二军进入广东活动,成为护法军政府的重要支柱。滇桂边之战粉碎了袁世凯迂回袭滇的计划,保障了护国军大后方的安全。

护国战争爆发之后,贵州、广西、浙江等省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撤消帝制,但仍想当大总统,结果又遭到各方反对。广东、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又相继宣布独立。西南护国各省,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织护国军务院,推举唐继尧为军务院抚军长,蔡锷、罗佩金等滇系将领也出任抚军。但由于唐继尧坐镇昆明,军务院实际为桂系岑春煊、陆荣廷等把持。

6月6日,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不久,南北议和,护国军务院也于7月14日宣告撤消。 滇军凭借护国战争,将势力扩展到了四川。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结束后,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也正式形成。

护国战争结束后,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希望在西南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梁启超极力与北京政府段祺瑞接洽,为他的学生蔡锷在四川谋取职位。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蔡锷就任川督不久,病势即日渐恶化,请北京政府准假养病。

8月7日,北京政府批准蔡锷暂离职休养。

8月9日,蔡锷离开成都,到泸州等地休息治病。但是,蔡锷的病日趋严重,不得不于8月底离川东渡日本治疗。蔡锷离川前,保举入川滇军总参谋长罗佩金暂署四川督军,入川黔军总司令戴戡为四川省长兼军务会办。蔡锷到日本后,仍医治无效,于11月8日在日本逝世,享年仅三十四岁。

蔡锷病逝后,罗佩金出任四川督军。由于罗佩金早已倾向唐继尧,因此唐继尧得以遥控入川的滇军。

当时,入川滇、黔军占据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庆等重要城镇。罗佩金完全抛开蔡锷的“重建四川”的计划,秉承唐继尧的旨意,尽力搜刮四川的财富,掠夺盐税,强令四川人民负担入川滇、黔军的军饷,由此,与四川军民矛盾日深。罗佩金又奉行“强滇弱川”政策,扩充入川滇军,压制川军。1916年冬,罗佩金召开编遣会议,裁减川军,激起川军五师长联名通电控诉。

1917年3月,罗佩金又以武力解散川军第四师,川军将领深感祸将及己,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乘机联络川军各部共谋驱罗。 1917年4月18日,刘存厚率部围攻驻成都皇城之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滇军用煤油喷射四周民房,声言“亮城”,防止川军凭借民房伏击。刘存厚亦以大炮、地雷进击,很多炮弹落在民房区。双方巷战达七昼夜,死伤惨重。由于滇军增援部队赵又新部在资阳、内江地区遭到川军第二师的阻击,罗佩金孤立无援,被迫交出督印,于4月24日率部从成都退往简阳、自贡等地。在战争期间,北京政府电令免罗佩金四川督军职,调为将军府超武将军;免刘存厚川军第二师师长职,调为将军府崇武将军,两人停止战争,进京供职。同时任命刘云峰为川军第二师师长,戴戡暂代四川督军。刘罗之战是西南军阀史上的第一次军阀混战。是役,成都民房被毁三千余间,民众死伤八千余人,财产损失无数。

刘罗之战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川军刘存厚与黔军戴戡的刘戴之战,结果黔军又被赶出成都遭歼灭,戴戡身亡。滇黔联军在与川军作战中连连失利,退入川南,四川脱离了滇系军阀的控制,使唐继尧十分恼怒和失望。 1917年7月,针对张勋复辟,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南下广州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唐继尧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利用护法,把滇系势力重新深入四川,于是通电响应护法。但是,唐继尧并非站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之下,而是另树一帜,宣布“靖国”,把滇黔所部八军编成靖国军,号称“滇黔靖国联军”,唐继尧自任总司令,以杨蓁为总参谋长,以顾品珍、赵又新、瘐恩旸 、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张熙、叶荃分任八个军总司令,加上黔军王文华第一师,共七十多营约四万人。

11月14日,唐继尧以川军刘存厚阻碍滇军为名,率滇黔联军誓师出发,发动了四川靖国战争。

1920年12月,先回滇的叶荃计划袭取昆明。不料唐继尧已得知叶荃部下告密,调集重兵迎击,叶军连遭败绩,几乎全军覆没。后叶军退往玉溪方向,而唐军尾随追击。顾品珍乘唐军兵力分散,远离省城之机,于1921年2月初突然进军昆明。唐继尧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于2月7日旧历除夕仓皇逃至蒙自,企图收集部队反攻。

2月8日,顾品珍率部进入昆明。顾品珍一面派民意代表“劝”唐继尧出国游历,一面派兵进逼。唐继尧不得已委任李友勋为第二卫戍区司令,龙云为近卫团长,同驻蒙自地区,作为日后东山再起的力量,然后率少量亲信护卫乘滇越铁路火车向南出走,流落香港。顾品珍即以滇军总司令名义总揽军民政务。倒唐之战的结果,使顾品珍取代了唐继尧在云南的统治地位。

顾品珍执掌云南军政大权后,起用了一些滇军旧将。如罗佩金,在1917年刘罗之战失败后回滇闲居,顾品珍委任他为迤南巡阅使。但是,顾品珍也与某些将领不和,如叶荃(云南云州人),后来出走广州,在孙中山大本营中,任参军长。又如杨蓁(云南昆明人),原任第三卫戍司令,也与顾意见不合,被逐入粤。对唐继尧旧部亲信,顾品珍更是处处防范并加以打击。

唐继尧到达香港后,积极筹划,准备返回云南夺权,返滇之战随即打响。

1921年秋,唐继尧亲信李友勋、龙云等部借响应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名义,进兵广西,攻下柳州。这时,唐继尧即令所有在两广的滇军,迅速脱离北伐大本营,开往柳州,与李友勋、龙云部汇合。

1922年2月,唐继尧将集中在柳州的四千余人编为第一、二、三、四军。李友勋任第一军军长、龙云任第一军的前敌司令,率部返滇攻打顾品珍部。在回滇途中,李友勋被广西自治军击毙,龙云即代理第一军军长,继续向顾品珍部进攻。顾品珍率部在滇东抵抗。3月,顾品珍战死于路南天生关鹅毛寨,余部溃散。第八旅旅长范石生、第一梯团长杨希闵部到广东投孙中山。罗佩金则逃亡迤西,5月3日,被土匪普小洪捕杀于苴却。

1922年3月,唐继尧返回昆明,重新控制云南军政大权。唐继尧将所部滇军扩编为“建国军”,自任川、滇、黔、鄂、豫、陕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

四镇守使乱云南

滇军从广西退回云南后,云南各界反唐继尧的呼声日高。当时,全国革命的激流汹涌澎湃,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战争,横扫两湖和浙赣,北洋军阀的统治已近末日。云南人民对唐继尧穷兵黩武,勾结北洋军阀的行为十分愤恨。此外,自第一次滇桂战争后,唐继尧乘机撤销各军番号,加强亲信近卫部队,宠信亲族,排斥异己,也引起了不省滇军将领强烈的不满。

1927年2月6日,蒙自镇守使胡若愚、昆明镇守使龙云、昭通镇守使张汝骥、大理镇守使李选廷共同发动了云南二·六政变(也称云南四镇守使倒唐事件)。2月6日,四镇守使发出联名通电,要求唐继尧驱逐肖小唐继虞、陈维庚、李伯勋、白之瀚、李秉扬、李子由等。同时,胡若愚、张汝骥两军即向昆明进发。唐继尧在各军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同意了这些要求,令唐继虞等人出走,同意改组省政府。

云南二·六四镇守使倒唐事件,名曰“兵谏”,实质政变,唐继尧成了有名无实的“总裁”,他对云南十四年之久的统治亦宣告结束。四镇守使尤其是胡若愚、龙云,都是唐继尧一手提拔的部将,这次倒戈相向,令他气愤交加。两月后,即5月23日,唐继尧病死,享年不过四十四岁。唐继尧死后,旧滇系军阀亦告结束。

二·六政变之后,蒋介石委任龙云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胡若愚为第三十九军军长,张汝骥为独立第八师师长。云南的实际大权操纵在胡若愚、龙云之手。张汝骥倒向胡若愚一边;而李选廷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只求自保,不敢参与相争。唐继尧死后,胡若愚、龙云、张汝骥各怀野心,为争夺云南的统治权,矛盾日益尖锐,不久即发生了六·一四政变,龙云被囚禁。

1927年6月14日夜,胡若愚联合张汝骥,突然派兵袭击龙云在昆明翠湖东路的住宅及第三十八军军部。一颗小型炮弹在龙云住宅的花园爆炸,击毁了门窗。龙云的一只眼睛被玻璃片砸伤,顿时鲜血淋漓,束手就擒,因为害怕他的武功高强,龙云被胡若愚并在铁笼子里。龙云的眼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来成为终生残疾。这就云南六·一四政变。

在六·一四政变生时,龙云部主要将卢汉、朱旭、高荫槐、周文人等趁混乱之机逃到滇西,邀请滇军元老胡瑛代理第三十领先军军长,指挥部队反击昆明,在祥云、禄丰等地展开激战,击溃胡若愚军,乘胜进逼昆明。7月24日,胡若愚被迫挟持龙云撤离,并将省主席的印信交给周钟岳,请周转告第三十八军切勿追击,他将保证龙云的人身安全。

7月25日,胡瑛率第三十八军进入昆明,胡若愚退至昆明东郊大板桥时,恐怕第三十八军追击,于是便向龙云表示和解,双方达成了“板桥协议”,商定龙云回昆明主持省政,胡若愚、张汝骥即行北伐,由龙云在后方补充饷械。

8月13日,龙云回到昆明,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兼代云南省政府主席,重新改造云南省政府。

龙云重新掌权后,并不遵守“板桥协议”,命卢汉、朱旭等部将胡若愚、张汝骥部包围于曲靖,准备加以消灭。但此时,逃亡大理的唐继虞趁昆明城防空虚,发兵进逼昆明,昆明危在旦夕。龙云一面指挥部队固守,一面派代表向胡、张疏通,表示不再为难,维护“板桥协议”。说成后,即将朱旭部调回昆明,将唐继虞部击退。

胡若愚、张汝骥被解围后,也不执行“板桥协议”,却与贵州周西成相勾结,联合黔军向昆明反击。龙云任命胡瑛为第三十八军前敌总指挥,双方在曲靖、宣威一带反复混战,龙云部将周西成之黔军击退,进而将胡、张部赶至川、滇、黔边境。

1928年1月,龙云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并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从而在云南的地位逐渐巩固。龙云最后消灭了对手,统一了云南,确立了他在云南的统治地位,当上了“云南王”,云南从此也进入新滇系军阀的统治时期。

历史上有几个姓顾的名人?

顾 雍:(生卒年待考),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大臣。

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生卒年待考),字逋翁,苏州人,著名唐朝诗人。

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生卒年待考),昆山人(今江苏苏州昆山),著名元朝画家。

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官至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野王:(生卒年待考),字希冯,吴县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

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另著有《玉篇》三十卷。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生卒年待考),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东晋画家。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朝画家。

明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

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林先生。

明朝时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公元1637~1714年),号梁汾,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词人。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朝大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他研究历史地理学,源自庭训启蒙。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侧重实地考察,二是侧重文献钩稽。顾祖禹是从文献排比入手,辅以实地见闻而成书。《读史方舆纪要》自顺治十六年始撰,著者数十年如一日,为《读史方舆纪要》耗尽毕生心血,直到逝世前夕始告完成,实现了顾祖禹“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宗旨。《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前九卷总论历代州域形势。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疆域分合,建制沿革,厘然在目。中1十四卷依明朝政区划分,述南北直隶及十三司地理。各省卷首冠以总叙,综论其历史地位。然后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叙述各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于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攻取,尤为用力,载之最详。后七卷专言山川原委、天文分野。各卷所记,纲如经,目如传,先以正文为纲要,再详为细目以作注释,自书自注,其注文十数借于正文。全书眉目清晰,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的史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体裁上的创新,而且还在于作者把地理环境与历史事变相结合,使全书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读史方舆纪要》正是以其治史以经世的思想,使之掩历代同类著述而上,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辉煌总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著名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顾炎武早年曾参加抗清活动。后致力著述,探究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理、性、命”。在清初学术发展过程中,是一代风气的开启者,如果说黄宗羲的杰出之处,集中地表现为新思想的呐喊。

顾炎武的历史贡献,则主要在于务实学风的积极倡导。顾炎武的实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从抨击王阳明心学入手。顾氏把晚明心学的泛滥比之于魏晋玄学清谈,认为二者其“罪深于桀纣”,同样是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根源。既而又对理学家“性与天道”的论究提出否定式的异议。他说:“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把“性与天道”的论究直斥为禅学。

就方法论而言,宋明理学以讲求义理为特征,顾炎武的为学路数则反对载之空言而不能见诸行事的空虚之学,他重资料、重实证。资料的收集是作为著述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顾炎武对之极为重视。在他一生的著述活动中,“著书不如抄书”的祖训始终是他的座右铭。他早年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就是“有得即录”,抄撮而成。而晚年的《日知录》也是“采山之铜”而成。顾炎武为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他所谓的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的合而为一。以这一学风去讲求的实学,其落脚点就是要经世致用,也就是他所说的“救世”。

顾炎武一生拳拳于《日知录》的写作,只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研治古音学是因为它是“一道德而同俗者又不敢略”的大事;治经史之学则旨在“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涉足金石考古和舆地诗文等学,也都是为了对国家民族能有所作为。他的“明道救世”的实学思想为后世示范了一种严谨健实的新学风,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门径。而他重资料、重实证的治学风格,尔后遂演成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学的基本方法。

顾炎武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顾光旭:(公元1731~1797年),字华阳,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官甘肃省甘凉道。工书、善诗文。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正红:(生卒年待考),江苏滨海人。著名工运领袖。

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维钧:(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

历任欧美各国公使。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

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

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

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顾 鸿:(公元1915~今),安徽庐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师特务队队长。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民运股股长、五团特务大队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营长、营政治委员,第七师五十六团副团长,巢湖独立团团长,第五十七团团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七纵六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十一团政治委员,第四纵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遣纵队第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参加了著名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副师长、代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工程兵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顾品珍:(公元1883~1922年),字筱斋,昆明医家之子。云南昆明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21年,出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品珍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赴东京振武学校,入同盟会;复转至陆军士官学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李鸿祥、叶荃、黄毓成、张开儒等,俱同学焉。回滇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兼骑兵监督。

清宣统三年辛亥重九,顾品珍左手负伤,犹积极指挥,义军之猛将也。乃任都督府辎重弹药部部长。复援入四川,任谢汝翼部第一梯团副梯团长。未几回滇,历任滇军第一师、第六师中将师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等职。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末,于五华山光复楼歃血复国,为三十九杰之一。次年元旦,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梯团长,率禄国藩之第五支队、朱德之第六支队入川,屡克。2月,与北洋军阀战于纳溪。2月20晚,顾品珍率部夜袭得手,敌死伤五百余。2月28日,蔡锷命两翼包抄,正面突破,遂逼退吴佩孚、张敬尧军。两军俱疲,各为退守。3月17日反攻,顾品珍为中路,主牵制;赵又新、刘存厚为两翼,主进攻,终破北洋军。

护国事讫,顾品珍驻节资中,以剿匪、安民、择吏、练兵、节用为己任,有扰民者必严惩之,常云:“我不忍刻民以厚兵,又怎能刻兵以厚己。”川人为之铸铜像。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唐继尧以顾品珍为靖国军参谋长兼第一军总司令,11月,顾品珍与黔军王文华部合攻重庆,克之。次年1月从靖国军取成都。遂为叙沪镇守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川滇战起,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战死。顾品珍本不喜滇军扰川,兼故交李根源陈请,遂率部反攻昆明,任滇军总司令。4月,更兼云南省长。唐继尧流亡广州。

顾品珍方主滇政,求教于故交丁石生,石生云:诸葛武侯治蜀,开诚布公为先,此乃政治原则。云南自护国讨袁以来,连年用兵,元气大伤,蓂赓因情势所迫,无计收缩军队。滇军既不能逐鹿中原,势必有阋墙之争,于是民不聊生,饿莩载道。今日若整顿内政,增益生产,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就是百世功业。若唐继尧仍欲回滇,亦不必与其相争,所谓争一日功不如争万世功,争一日名不如争万世名。开诚布公,休养生息,八字而已。顾品珍从之。故其主滇也,休兵息民,力除积弊,严惩贪贿,法不避亲。如其连襟陈继唐谋保山县长,行贿被拘。复清剿蒙自、开远、建水、通海土匪,严禁招抚匪徒、征募兵丁、封雇驮马,故一省之土匪深衔恨之。且以武备资金一百万元,移于扶持金融,救济民众。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秋,顾品珍凡四致电与孙孙中山,欲随从孙中山北伐。11月16日,让省长职于刘祖武,以专力疆场,躬亲前敌。孙孙中山亦三复电与顾品珍,赞其“体国公忠,洵属超越流辈,毋任欣佩。所委各司令皆一时干城之选,底定中原,胥于此举是赖。”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3月,唐继尧反攻昆明,土匪吴学显、普小洪部从之。顾品珍设重兵于滇东,而唐继尧援滇越铁路而上,遂为瓦解。3月25日,吴学显部黄诚伯包围顾品珍于陆良天生关鹅毛寨,乃举枪自尽,终年三十九岁。唐继尧闻之,念袍泽同学之义气,痛惜不已,乃予礼葬。

起初,顾品珍闻金汉鼎暗通唐继尧,故为羁縻,让云南总司令与之。部将杨蓁不服,顾品珍乃羁押之,杨蓁旧部遂反,顾品珍军遂分裂。又诱杀巨匪杨天福,致其旧部数千人啸聚滇西,匪党吴学显于滇南啸聚万人,匪患益炽。且杨天福、吴学显者,本巨匪也,唐继尧招抚至昆明,今顾品珍专为剿肃,乃倒戈而向。故唐继尧光复甚疾。顾品珍军残部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等推张开儒为主,称北伐滇军总司令,由贵州入广西,与李烈钧部会合。

次年4月9日,孙文颁《褒扬顾品珍令》,令曰:“前云南总司令顾品珍,忠诚纯笃,勇略冠时,治军有方,勋劳夙着。护国、护法无役不以,艰阻备尝,志气弥厉。本人大总统特任为云南总司令,绥辑军民,有功边徼。前年自请率师北伐,董率将士,为国驰驱,不幸中道殒于寇乱。着追赠陆军上将,照上将阵亡例给恤,由军政部查照定章办理,生平事迹并宣国史馆立传,以昭崇报,而示来兹。”

谢宇俊撰《顾君筱斋墓志铭》云:“不招匪,不扰民,异口同声亿兆人;不爱钱、不惜死,岳少保言躬践履”,洵非谀词。昆明华山西路四十一号品珍故居,系百年祖遗,毗连民居,全无气象。长子顾鸿钧毕业于东陆大学,为省文史馆馆员。侄女顾映秋,即龙云夫人也。

顾祝同:(公元1893~1987年),字墨三,江苏涟水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顾心衡: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顾隆筠: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九军参谋长。

顾 铁: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一军一师一旅参谋主任。

顾焕陵: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通基处处长。

有哪些出自《诗经》且有寓意的名字?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彩,佳句妙语层出不穷。不仅如此,古往今来,许多名人的名字也是撷取了某些诗句而得的。   

最名副其实的当属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而这个“孔明”二字恰恰出自《小雅·信南山》中的“祀事孔明”。孔明,就是完备周详的意思。人如其名,诸葛亮虽然智慧过人,但一生谨慎小心,处事周到,“孔明”二字正是其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  

最全面概括的要属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字了。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大雅·文王》说道:“思黄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国维”即为“王国”之“国”与“维周”之“维”的重新组合,而“王国”之“王”,又恰与其姓同。《诗经》这几句诗,将王国维的姓、名全包寓其中了。   

最美丽迷人的要属一代才女林徽音的名字了。徽音,见《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即太姒 ,周文王之妻;徽音,即“美誉”的意思。   

最符合职业的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名字了。“琼瑶”这个笔名出自《卫风 · 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一琼瑶。”琼瑶,即美玉。《木瓜》是写男女互赠信物,双方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琼瑶取名于此,似乎一开始便定下了她创作言情小说的路向,甚有意味。在很多人眼里,琼瑶的名字就等同于言情小说。

有谁知道范石生的结局

结局:

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凶手分别叫杨维骞、杨维骧。当时法院验尸查证,范石生身上留有12处枪伤,但是凶手声称只开了三枪,且一位黄包车夫看见,当时三人是从不同方向,向范石生开枪的,最终判定两人分别九年,五年有期徒刑。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情况危急之中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

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弃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范石生案是一场政治谋杀案。

扩展资料:

朱德周恩来评价范石生:

“范石生是孙中山事业的忠实执行者,也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朱总还说,我这一辈子遇到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只有范石生这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范石生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将军"。周公说:范石生将军是国民党中爱人民、爱士兵,忠实执行孙中山政策最好的将军,他未清共、反共,未杀左翼青年;他曾冒巨大风险,救援三支工农起义军。

朱德还说:范石生讲义气,重友谊,决不是卖友求荣的人。如他要卖友求荣,取我之头交给蒋介石,岂不可得十万大洋赏金吗?他如执行蒋介石密令,包围歼灭我部,因轻重机枪众多,我部突围的活人也不会多。范石生如此拒不执行蒋介石密令,而且秘密通知我安全撤离。

不仅《送别辞》情深意厚,而且预见人民革命的道路虽十分曲折,最后一定胜利,充满了对人民革命胜利的希望。范石生给我们工农起义军充足的衣被弹药医药,大义凛然,慷慨备至。如此隆情高谊,在国民党将军中范石生是算第一。如此高尚品德,怎么会指使官兵打死自己的亲密朋友呢?

范石生不仅对我带领的部队如此宽厚,对井冈山下来被冲散了的起义军、对宜章、汝城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也未追剿,而是收容,补充弹药让其转移。这不是很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义军吗?而我们的左派动稚病者不以将军为友,反以他们的部队为敌,遭致"八月失败",这是战略性的错误。

方岳以后回云南,要对杨家、对人民多作解释,消除范、杨两家怨仇!朱总司令1949年嘱咐我晚年有暇时,要写本《范石生将军传》,以慰两死者之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石生

标签: 杨蓁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