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资讯 > 正文

宋哲宗(宋哲宗死亡真相)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2 01:12 来源:淘名人 阅读:

历史人物故事:宋哲宗

宋哲宗简介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年仅24岁,葬永泰陵。

宋哲宗历史故事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赵煦,汉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丰五年(1082)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1093),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原因。

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王赵佣为皇储,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神宗表示同意。宋哲宗坐像高太后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时,他年龄最大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才10岁,而两个同母弟弟却年富力强,雍王赵颢36岁,曹王赵頵30岁,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做皇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邢恕以赏花为名将二人邀请到自己府中,对他们说神宗的病情已无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大惊,明确表示,这是邢恕想陷害他们全家,急忙与高公纪一起离开邢府。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胆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王珪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寝。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叫人秘密赶制了一件10岁孩童穿的黄袍,以备不时之需。

这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总算平静下来。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0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义来变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时,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哲宗成为一个恪守0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0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哲宗,但却使得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妃也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元丰八年十一月,-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妃淌着眼泪谢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哲宗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岁时便能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神宗的喜爱。元丰七年三月,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时年9岁的赵佣随同。赵佣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得到父亲的夸赞。哲宗即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复给哲宗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哲宗先是沉默不语,待蔡确絮絮叨叨讲完,忽然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一愣:“当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辞极锋锐,蔡确无言以对,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无非是一个摆设而已。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0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也许在最初,哲宗对父亲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时期被冷落和忽视的经历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便极力推崇神宗。可见,在哲宗的政治抱负中,有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剧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发清晰。

政治漩涡中的新旧党

哲宗朝,无论是元祐时期,还是哲宗亲政后,最活跃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们。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成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  在高太后垂帘的8年中,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任意加以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车盖亭诗案。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神宗变法时,王安石见蔡确颇有些才能,便推荐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确长于见风使舵和阴谋诡计,当他见到神宗有疏远王安石之意时,竟不顾知遇之恩,-参劾王安石。蔡确为了谋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狱。他自知制诰升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狱夺别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确却自以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时,蔡确与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颢和曹王頵不成,反过来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哲宗之意,自谓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帘后,新党势力被排挤,蔡确也被贬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在安州游车盖亭时,蔡确写下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诗被与蔡确有过节的吴处厚所得。吴处厚曾在蔡确手下为官,希望他推荐自己,但被蔡确拒绝了,由此怨恨不已。终于,吴处厚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将蔡确的诗上呈朝廷,说其中“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而旧党梁焘、朱光庭和刘安世等人立即加以发挥,肆意攻击,并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抗议。哲宗亲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贬至岭南,印证了范纯仁当日的忧虑。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旧党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0”。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当他们复出时,他们与亲政的哲宗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熙宁初,章惇得王安石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高太后和司马光废除新法,章惇与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激烈,甚至还与司马光在高太后帘前争论,言辞极为尖锐。高太后大怒,刘挚、朱光庭和王岩叟等人趁机上奏指责章惇,章惇被贬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刘挚和王岩叟等人对新党的攻击,变本加厉地对他们进行报复。绍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将旧党的主要人物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等人贬到岭南。章惇还利用哲宗不满当年刘安世和范祖禹谏宫中寻找乳母一事,将两人也贬到岭南。绍圣四年,章惇等人频频上奏,哲宗又开始对元祐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已故的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均被追贬和削夺恩封,哲宗甚至还要掘两人坟墓,由于大臣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谏才作罢,但两人后代都被牵连遭贬。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贬出朝廷,后来几乎都相继到了岭南。

章惇对旧党还采取了一个极严厉的措施,即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丰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击新党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类,再给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动一直到哲宗去世时仍在进行。此外,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而刘安世贬逐时,有人说刘安世曾算过命,说他命极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说:“刘某命好,让他去昭州试试。”竟将人的生死视为儿戏,不幸为苏轼所言中。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与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哲宗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绍圣初,逢郊祀大礼,朝廷要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请示哲宗,可否赦免贬谪的旧党-,哲宗回答得极为干脆,说决不可以。绍圣四年(1097),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哲宗却说:“刘挚等安可徙!”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允许。而对于王岩叟,哲宗指责他当初贬蔡确时,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用心极险恶,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这些言行相当于宣判了旧党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皇后孟氏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祐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祐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宋哲宗赵煦:他用他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铸就了北宋最后的辉煌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时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赵顼因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身体状况急转而下。他一生都在励精图治,渴望强国富兵,一心想要吞并西夏。只可惜二征西夏却尽皆惨败。而如今,自己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

他沉重地叹了口气,决定立储。赵顼一共有子十四,前五子皆早夭,目前最年长的儿子,就是六子赵佣。赵顼准备立赵佣为皇储。但朝中很快便出现了阻力。

赵佣此时年仅九岁,如若赵佣即位,必然是主少国疑。不要忘了北宋是怎么来的,当年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乳臭未干的儿子柴宗训镇不住场面,赵匡胤同志来了个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地便篡夺了后周江山。成年人在位,更能让人安心。

此外,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和 宋太宗赵光义 两兄弟 先有 金匮 之盟 , 后 有 烛影斧声 。 尽管 两件事 都 存疑 , 但 从此 兄终弟及 在 宋朝 便 成了一个 弟弟 继承 哥哥 帝位 强有力 的 理由 。大臣蔡确和邢恕以 兄终弟及、 主少国 疑 为由 , 想要策立神宗年富力强的兄弟雍王赵颢、曹王赵頵为帝,他们曾想通过皇太后 高氏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高公绘等予以拒绝。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没办法,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

大臣改变主意了, 赵颢、赵頵却 动心了。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皇太后 高氏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皇太后 高氏 , 意识到了 赵颢 赵頵想趁 神宗 病亡 图谋不轨 ,为 保 赵佣 能 顺利即位 , 果断下令 禁止二王随意出入寝殿, 并 命人 秘密 赶制 十岁 孩童 穿的 黄袍 ,并于 三月一日 ,立 赵佣 为 皇太子 ,改名 赵煦 。

四月一日,赵顼驾崩,赵煦即位为帝,是为宋哲宗。尊其奶奶高氏为太皇太后,由于其年仅十岁,遂由高氏垂帘听政,把持国家大权。

这个高氏出身可不一般,她原名高滔滔。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宋神宗赵顼的生母。 祖父是宋初名将高继勋,母亲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姨母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妥妥 的 名门之后 。

赵煦虽然年幼,但同他父亲一样,也有一颗强国之心。心里是认可新法的,但他奶奶 高氏却正好和他相反,反对变法。半年之内,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相继被废。支持 变法 的 大臣 ,诸如蔡确、章惇,通通 被 贬 。反对 变法 的 司马光 、吕 公 著 等 ,都 无一不 得到了 重用 。史称 元佑更化 。客观上来讲, 元祐更化谈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经济政策上旧党也毫无积极的建树,每日 只知 打压 新党 ,元祐更加 只能算是 一 场情绪化的清算运动。称 高太后 为 女 中 尧舜 ,我 个人 觉得 不恰当 。

不仅如此,对外方面,得势的司马光同志的操作也让人捉急。五路伐夏失败后,西夏十分的嚣张,时不时就袭扰宋境。司马光二话不说,把直接五路伐夏时宋军攻占的西夏土地通通还给了西夏,觉得这样西夏就不会再犯边了,西夏一看,这北宋这么怂,不弄他我弄谁啊?于是从此侵略更加频繁,司马光前脚信心满满,后脚就被狠狠的打脸了。不仅没有真的换来和平,反而白送了一堆土地。

赵煦对高氏和司马光的做法极不赞同,但没办法,目前自己只是个傀儡皇帝,参与不了朝廷大事。

光是朝政大事不合自己心意也就算了,更要命的是,群臣无一例外不把赵煦放在眼里,上朝的时候,群臣都面向高氏,而把背部和屁股对着赵煦。赵煦差点吐血,虽然我没权,但我大小也是个皇帝啊!你们这也太没礼貌了吧!最起码作个样子出来也行啊!这是完全把我当成空气了啊!

赵煦的生母是朱氏,出身贫寒,仅是赵顼的嫔妃,赵煦即位后,本以为她能母凭子贵,结果却依旧只被封为了皇太妃。也遭到了高氏的怠慢和轻视,毫无地位可言。

到了赵煦十七岁时,按照规矩高氏应该撤帘还政,但高氏仍旧死死地攥住权力不放,大臣依旧"以臀面君",所有国家大事都通通报与高氏,无视赵煦。

以上种种,上到政事,下到私生活。高氏的做法都让赵煦十分不满。这一位心高气傲的少年天子,内心的怒火已在熊熊燃烧,即便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奶奶,可他仍旧恨透了这个死守旧法、迂腐的老女人,更恨她和大臣们对自己的轻视、对自己母亲的冷漠。赵煦像当代大多数青少年一样,俨然已有了极强的逆反心理。

终于,元祐八年,公元1095年,高氏崩。赵煦终于得以亲政。这一位被压抑许久的少年天子,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大展拳脚,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此刻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他当即改年号为绍圣,用强硬的手段,大力打击保守派、元祐时期的大臣,追贬司马光,甚至直接骂高氏"老奸擅国"。想要追废她的太后称号,幸亏群臣劝谏,他才没有真的下手。

时 方 推 明 绍 述 , 尽 黜 元祐 群臣 , 希 皆 密 豫 其议。 自 司马光 、吕 公 著 、 大 防 、 刘 挚 、 苏 轼 、 辙 等 数 十人之 制 , 皆 希 为 之 , 词 极 其丑 诋 ,至 以 " 老 奸 擅 国 " 之 语 阴 斥 宣 仁 。

同时也将被贬的章惇等变法派召回朝廷,加以重用。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并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国势有所起色,境内大安。

新党们得了势,当即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疯狂地打压旧党,这也使得宋朝党争依旧严重。

对外方面,赵煦也有十分出色的成就。

自从五路伐夏失败后,西夏一如既往地嚣张跋扈,时时犯边。赵煦任用新党大臣为将,抵御西夏。新党对西夏采取强硬政策, 在沿边诸路构筑了一道长达千余里的防御工事,并 修筑了 著名 的 平夏城 。平夏平夏 ,从 这个 名字 就 可以 看出来 ,赵煦 誓要 荡平西夏 的 雄心 。

西夏梁太后见状,决定来个先发制人。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梁太后亲率大军东征,对外号称数十万。宋朝环庆路军区 主帅章楶丝毫 不怕 ,派人 在 环州 进城 百里的 水源 下毒 ,兵分两路 ,一路 派人 正面 救援 环州 ,另一路 则 绕到了 洪德城 ,埋伏在 西夏军 回国的 必经之路 上 。西夏 主力 攻 洪德城 不下 ,遂 撤军回国 ,结果 在 洪德城 遭到了 宋军的 伏击 ,大败 。宋军 斩首 西夏军 千余人 ,此外 西夏军 被 毒死 、走投无路 坠崖而死 的 也 不计其数 ,宋军 缴获马六百余匹、驼九百余匹。这 就是 著名 的 洪德城之战 。

绍圣三年, 公元1096年。宋朝鄜延路经略使吕 惠 卿在短短 五十天内 十四次 出兵 西夏 ,没日没夜 地骚扰 西夏 。吕 惠 卿 的 意思 很明显 , 以前 你们 西夏 天天 骚扰 我们 , 现在 我们 也 来个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西夏 这边 实在 忍不下去了 ,集结 五十万大军 , 意图 攻陷 宋朝 鄜 延 路 军 区 。 但 在 吕 惠卿的防守下 , 西夏 就是 破不了 鄜 延 路 总部 延安府 。 恼羞成怒的 西夏 转攻 金明寨 , 破城 ,杀 三千多 宋军 。 不过 西夏 兴师动众 派了 五十万人 , 结果 最后 只杀了 几千宋军 , 这战绩 实在 说不出口 。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梁太后再次上阵,号称率百万大军,包围平夏城。不过这梁太后也太能吹了,西夏就那一点地盘,你能一次出百万大军?谁信你啊!实际上应该仅有三四十万余。

不过,三四十万也已经够多了,但西夏军的战斗力是真的堪忧,这么多的兵力围攻一个小小的平夏城,打了十三天就是打不下来,可怜的梁太后,又白折腾了一场,每次都是兴高采烈地来,灰头土脸地撤。结果在西夏军撤退过程中,还遭了宋军的伏击,军士死伤惨重。与此同时,其余地方宋军也杀入夏境,蚕食了大量的西夏领土。宋军大胜。

这下,不可一世的梁太后终于怂了。嚣张的西夏终于被打怕了。他们找到了大辽,让大辽帮忙调停,在辽朝调停下,赵煦同意了西夏的议和。西夏向宋朝称臣谢罪。

你们不是说我大宋军事弱吗?不是瞧不起我大宋吗?你西夏不是很嚣张吗?我赵煦就让你们知道,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赵煦一改仁宗神宗数朝被西夏压制的局面,洪德城之战、平夏城之战,数场战争皆大败西夏,将西夏打得找不着北。

这个在后世眼中软弱可欺的王朝,如今也表现出了其刚强的一面。

赵煦真真正正地帮 北宋扬眉吐气了一回!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除了胖揍西夏外,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至九月,赵煦又 派将军王愍、王赡、王厚等攻取邈川,占领青唐,降服唃厮啰政权主瞎征。

事实证明,赵煦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北宋的边防军在赵煦一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二是用人得当,赵煦所用之人,皆是能征善战的猛将。

但就在赵煦意气风发之时,他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赵煦开始病重,无法上朝。至于赵煦病重的原因,最可信的说法是1099年,赵煦之子赵茂和小女儿扬国公主的相继离世,给赵煦造成沉痛的打击,加之他自小身体就不好,这样一来,就病倒了。

此外,还有一些人说是赵煦纵欲过度、爱吃丹药,但都并非是正史记载,看着乐就行了。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2月23日,赵煦在福宁殿驾崩,年仅二十五岁。

元符 三年 春 正月 戊 寅,大赦天下 ,已 卯 ,皇帝 崩于 福宁殿 ,圣 寿 二十五 。

这无疑是天妒英才。这一位北宋少有的开拓之主,本能够有更大的成就,但却在二十五岁,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与世长辞了。也许只能说,这是天欲亡我大宋吧!

赵煦驾崩后,由其弟端王赵佶继承帝位,是为宋徽宗。

一代英主骤然崩逝,一个轻浮放浪、让人实在信不过的皇家子弟被推上了皇位。等待北宋的,将是一条什么路呢?答案是

不归路。

宋哲宗是一个好皇帝吗?为什么说宋哲宗短命最可惜?

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的儿子,登基的时候才十岁。不过他的身体从小就不好,甚至还会咳血。在位十五年后英年早逝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他的确是大宋难得的一个好皇帝,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宋哲宗的早逝非常可惜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在位期间,对内进行了改革,一举击败外敌。与那些一听外敌入侵就吓得逃跑的皇帝相比不知道强多少倍。

宋哲宗登基后年纪还小,所以大权掌握在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但她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当初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她就是总后台。那么她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用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

宋哲宗少年老成,他到了亲政的时候,可高氏不放权,更让赵煦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氏也过于严苛。等到高氏死后,宋哲宗亲政了,他开始大力打击保守派,同时启用改革派,继续神宗遗志推行新法。

新政开始实施后,各项新法先后恢复,并根据神宗时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进,相比宋神宗他更加理性和客观。

宋哲宗之所以改革,主要的目的除了国家的发展之外,更关键的是想要在军事上有所发展。在几年之后,国力有了提升,宋哲宗便对西夏下手了。

宋哲宗早期,保守派当家做主,他们摒弃了新党开边政策。为巩固边防,企图向西夏求和,可人家还不乐意。所以宋哲宗其实对于西夏的态度并不是那么软,相反还想用武力解决问题。

在这种思想下,大宋与西夏开始了一系列战事,还取得了胜利,将旧党割让过的土地都尽数收回了。

相比之下,宋哲宗的确比宋朝很多皇帝都要强一些,这个强并非完全指的是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宋哲宗对于外敌的强硬,这在宋朝也少有的。

两宋之所以总被人家认为羸弱,其实并非实力真的差很多,关键在于统治者根本就没有对抗下去的决心,这是非常危险的。

就像当初宋真宗那样,一听说外敌入侵了,吓得腿都软了,指望着这样的人统治一个国家,没有灭亡已经是万幸了。

可惜,就在大宋事业上刚有些起色,宋哲宗英年早逝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实在是有些可惜。否则历史或许将会走向另一个结局。

标签: 宋哲宗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