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八卦 > 正文

文信侯(文信侯出走)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1 19:30 来源:淘名人 阅读: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翻译

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

文言文许翻译

1. “许”文言文翻译

许[xǔ]

①答应;允许。《出师表》:“由是感激,遂~先帝以驱驰。”

②赞同。《愚公移山》:“杂然相~。”

③期望。《书愤》:“塞长城空自~,镜中衰鬃已先斑。”

④处所。《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

⑤表示大约的数量。《核舟记》:“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⑥这样;这么。刘克庄《沁园春》:“天造梅花。有~孤高,有~芬芳。”

⑦表示感叹语气。韩愈《感春》:“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

2. 许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许 xǔ〈动〉(1)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2) 同本义 [allow;permit]许,听也.——《说文》.按,听从其言也.王子许.——《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纣平话》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书·金滕》杂然相许.——《列子·汤问》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不可不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3) 又如: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同意,承认);许肯(应允);许允(答应)(4) 同意,赞同 [agree;approve of]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5) 事先答应给予 [promise]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红楼梦》(6) 又如:许香愿(对神佛有所祈求时,提出事后给予的某种酬谢);许人(应允与人);许字(许配,许婚,许嫁.都指允婚)(7) 期望 [hope]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 陆游《书愤》(8) 又如:许身(立志,自我期许)(9) 相信 [believe]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许,信也.”(10) 给予;奉献 [give]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史记·剌客列传》(11) 又如:以身相许;以身许国(许国:为国效命)。

3. 许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许 xǔ

〈动〉

(1)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2) 同本义 [allow;permit]

许,听也.——《说文》.按,听从其言也.

王子许.——《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纣平话》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书·金滕》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

不可不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同意,承认);许肯(应允);许允(答应)

(4) 同意,赞同 [agree;approve of]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5) 事先答应给予 [promise]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红楼梦》

(6) 又如:许香愿(对神佛有所祈求时,提出事后给予的某种酬谢);许人(应允与人);许字(许配,许婚,许嫁.都指允婚)

(7) 期望 [hope]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 陆游《书愤》

(8) 又如:许身(立志,自我期许)

(9) 相信 [believe]

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许,信也.”

(10) 给予;奉献 [give]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史记·剌客列传》

(11) 又如:以身相许;以身许国(许国:为国效命)

4. 《甘罗》全文翻译

《甘罗列传》 《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列传》.【原文】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

道同河间人的文言文翻译

1. 出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八的“道同,河间人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

道同侍奉母亲因为孝敬而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

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而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才稍微过上安定的生活。

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操纵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贵物品,他们稍不如意,就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

道同用刑具铐住他们中领头的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示众),各个恶霸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与他)说这件事情。

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能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一天,亮祖打破了脚镣和手铐把那个领头的恶霸放走了,他还借口别的事情用板子打了道同。

一个姓罗的富民,送美女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作坏事。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

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还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不重礼节情况的奏章就先到了。

皇帝不知其中的缘由,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虽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情,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

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达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头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

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

道同严厉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2.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翻译】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3.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读音【péng jǐng zhí ,yíng zhōu hé jiān rén 】出自《新唐书》[原文]彭景直,瀛州河间人。

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 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杀。

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 曰显考庙,皆月祭。

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 乃止。

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 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

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 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

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近世始以朔、望诸节 祭陵寝,唯四时及腊,五享于庙。

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 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

园各有寝、便殿,故日祭诸寝,月祭诸便 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

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 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

【翻译】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

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个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了七庙、一坛、一墠。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

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

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

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

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

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

4.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淫丧失道德。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

“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5. 急求一段文言文翻译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孝敬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这样才稍微安定了.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左右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宝物品,他们稍不如意,总是用各种罪名诬陷人.道同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给他们加上脚镣和手铐,各个恶霸的家人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有一天,亮祖打破了那些恶霸的脚镣和手铐把他们放走了,他还借着别的事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把女儿嫁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做坏事.道同又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回去了.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无理的情况的奏章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原因,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很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这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道同严正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 "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6. 求明史列传第二十八的全文翻译,谢谢

道同,河间人。他的祖上是蒙古族。以孝敬母亲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为大常司赞礼郎,出任广东省番禹县知县。番禺向来是治安极差的地方。军队特横不讲理,几次鞭打羞辱县衙吏。前任县官简直无法忍受。道同执法严厉,不合理合法的,全都不准。老百姓因此得到暂时的安宁。

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番禺。经常以以他的官威富贵威胁道同,道同毫不畏惧。 当地的土豪数十人,经常在市场上干一些巧取豪夺的勾当,以低价强买珍贵的货物。稍不如意,就变着法地栽赃陷害。道同将他们当中的头头逮捕,押在街头戴枷示众。 这些土豪便争相贿赂朱亮祖,求他出面说句话。 朱亮祖摆下酒席请道同。劝道同释放戴枷示众的土豪。可是道同厉声道:“您也是朝廷大臣,怎么竟然受小人役使呢?”朱亮祖并不罢休,一天,他派人把枷毁了,将街头示众的土豪头子放了。随后又寻了个差错,抽了道同一顿鞭子。

有一位姓罗的富人,巴结朱亮祖,把女儿送给了他。这姑娘的兄弟有了靠山,便干了许多违法的事,如同土豪。道同又用前法惩治,朱亮祖又将人夺走。 道同实在忍无可忍,便将朱亮祖的这些事一条条地写下来,上奏朱元璋。朱亮祖恶人先告状,劾奏道同傲慢无礼。朱元璋先看到朱亮祖的奏折,便遣使去番禹杀道同。这时候道同的奏折也到了,朱元璋一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想,道同这么一个小官,敢谴责大臣,告他的状,这人是刚直不阿的可用之材。于是又遣使赦免道同。两位使者同一天到达番禹,赦免的使者刚到,道同也刚被砍掉脑袋。县里的老百姓悲恸哀悼。有人刻道同的牌位供在家里,占卜灵验,于是都传说道同是神。

当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很敬重道同。一次,道同对一医师处笞刑,还未打完而徐本急着要请这个医师,便派役卒通知道同释放该医师。道同正气凛然说:“徐公也要学永嘉侯吗?”直到将医师处罚完才释放。从此,道同的上司更加嫉恨他,道同也因此招祸。

7.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到:“走开!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于是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睢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该不如文信侯。”甘罗问:“阁下确认这一点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相好,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为大王计,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赵国一道攻打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秦国也打发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评析】

有志不在年高,中国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压抑是很严重的,比起宋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后期,战国时代对晚辈的相当尊重。年轻人有胆识、少有传统的束缚,只要领悟传统的智慧,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来。所以作为年轻人,一定要自信,不要被年长者们吓倒,而作为年长者,一定要积极扶持年轻人,重用年轻人。

甘罗悟透了人性的善恶和国家作为主体的利益所在,他用祸患来威胁张唐,终于使他就范。他也用对赵国国家安全将要构成的巨大灾难来震惧赵国,也使赵国屈服。对待人性,要么用肯定的、褒扬的、激励的方式以利益和荣誉使他就范,要么就要靠否定的、威胁的、惩罚的方式以恐惧和灾难使他就范,人性中如果积极成分多,他就容易接受激励的方式,如果人性中否定性的东西太多,那就只能“敬酒不吃吃罚酒”,采取威逼和震惧的方式了。国家间的交往也同此理

8. 明史 道同传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

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

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译文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孝敬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这样才稍微安定了。

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左右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宝物品,他们稍不如意,总是用各种罪名诬陷人。道同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给他们加上脚镣和手铐,各个恶霸的家人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有一天,亮祖打破了那些恶霸的脚镣和手铐把他们放走了,他还借着别的事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把女儿嫁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做坏事。道同又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回去了。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无理的情况的奏章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原因,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很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这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

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道同严正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荣耀 历史 ”用心为你解答。

古人用字极准,微言大义,因此“君”与“侯”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就是“侯”比“君”尊贵,两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既然这样那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商鞅变法如此大的功劳,被秦孝公封在商于之地,封号商君;而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虽然他们都有功劳,但是远不如商鞅吧,为什么地位要比商鞅高呢?

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 历史 事件了。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有五等, 公、侯、伯、子、男 ,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行的,而是按照国君的爵位来定的。

秦国、楚国、齐国、宋国、虢国,这五个诸侯国的地位孰高孰低?

按照我们的理解,秦国、楚国、齐国是第一等,宋国第二等,虢国不入流,但事实并非如此,宋国和虢国是第一等,齐国和秦国第二等,楚国第四等。

宋国和虢国国君是公爵 ,前者初代国君是商汤的后代,后者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叔叔,两者都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初代公爵国只有7个,后来不断增加。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爵,所以 齐国是侯爵国 。

楚国的地位最低,国君仅仅是子爵 ,在西周时期楚国都是被当作蛮夷,诸侯国到京畿祭祀的时候,楚国国君只能去烧火。

秦国出现的时间最晚,一开始只是周王室附庸,因为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提升为诸侯国,初代国君秦襄公是侯爵,因此 秦国是侯爵国 。

诸侯王有权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士大夫,但是爵位肯定不能超过自己,比如说 齐国国君自己是个侯爵,总不能封自己的臣子为公爵或者侯爵吧,只能是封比自己低的。

回到秦国,秦孝公只是个侯爵,他不可能封商鞅为侯爵,而“君”的地位仅仅比“侯爵”稍低,这已经是秦孝公能对商鞅做的最大封赏,足以体现商鞅的功劳。

随着周王室式微,诸侯国崛起,到了后期大家也都不理会周天子定下的规矩了,开始自己给自己提升爵位了,标志性事件是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 五国相王 ,即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的时候,三国国君只是侯爵,现在居然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国君均称王, 秦国于秦惠文王时期称王 (世系传承: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政都是王,自然可以封范雎、吕不韦等人为侯了,如果商鞅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代,以他的功劳封个公爵都有可能的吧。

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让许多人对剧中的“君”和“侯”有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何为“君”?什么是“侯”?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君”和“侯”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硬要找出个“区别”,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君”和“侯”的封号不同!“君”,说通俗点,就是“好听点”,有点“尊贵”感。说白了,“君”和“侯”,就是今天“司长”和“厅长”的区别,实质上是一个级别。同样为“君”为“侯”,但封地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权“侯”封地很大,如吕不韦这个文信侯、芈月的弟弟魏冉的穰侯。

封“君”封“侯”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之后。

君、侯爵位均为战国诸国之显爵。其实,“侯”与“君”在战国时是可以互相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封君包括“君”和“侯”。如:秦相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于是,“君侯”一词应运而生。但是,“君侯”合起来用在某人身上,那么此人绝对是“非显即贵”!

“君” ,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赐予功臣和贵族的封号。如:“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战国时,还有著名的商君(商鞅)、长安君(嬴成蟜,嬴政弟)、武安君(白起)、昌平君(熊启,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等。

“君”是有封地的!大名鼎鼎的商鞅,有功于秦,秦孝公时,赐予商於十五邑,封为“商君”。谁能说“君”,是没有封地的?

“侯” ,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封给权臣和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的爵位。如:“商人谋国”的吕不韦,帮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先后成为“嫡子”—“太子—“王”,被封为文信侯。嬴政的“假父”嫪毐因“伺候”太后赵氏“有功”,就被封为长信侯。“侯”放在战国,肯定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前面,我已说过,侯爵封君一般授予宗室贵族。 “苏秦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当时的苏秦一语就道破了封侯和封君的“奥秘”。总之,在战国时期,如果你身上没有王室血脉,或者没有巨功,想当个“君”和侯,“难于上青天”!当个“猴”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了解了“君”和“侯”,我们根本不要纠结战国时,“君”大还是“侯”大的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知道它们是一个封号爵位即可!

@吴建彬

君和侯都是爵位,但系统不一样。

侯是军功爵,靠打仗打出来的。

君是恩封,多是秦王的至亲,或无法用军功衡量的文官。

商鞅发明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通过军功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其顶点就是彻侯(也叫列侯)。

军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物资多少、攻破降服城池多少,秦国通过军功爵,打破了世卿垄断官员岗位,为秦国上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大了将士的斗争心,壮大了秦国的国力。

但,世卿并没有完全消失,世卿原本是以前的同姓宗室分出去的家族,或者是帮助秦君打天下的异姓功臣的后代,他们因为祖宗的荣耀,不分优劣,都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这就是所谓世卿,实行军功爵打破了他们的金饭碗,绝大多数人都得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换得一个前程。

但有一小部分人例外。

作为秦君,你可以优待儿子,能优待亲兄弟吗?能优待亲兄弟,能优待堂兄弟呢?同曾祖的族弟呢?同高祖的呢?

你肯定不能优待所有人,因为蛋糕有限,人有亲疏远近,好的待遇肯定从关系近的开始。

你可以让已经八辈子才打上关系的亲戚上战场,但如果是秦王的亲儿子,亲兄弟呢?我想他不一定舍得。

故而军功爵还是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于是就有了君这个爵位,这个爵位灵活度比较大,待遇可低可高,而且不要求有军功,只要秦王高兴,可以给任何人封君,当然了,为了不破坏军功爵的主流地位,封君还是尽量少比较好。

封君者,多半是秦王的至亲,如秦王稷时期的四贵三个封君,他们分别是舅舅穰侯魏冉、舅舅华阳君芈戎、弟弟高陵君公子悝、弟弟泾阳君公子芾。

还有一种,主要是文官谋士,因为出谋划策难以用军功去衡量,故而也用封君来代替封侯,比如武信君张仪,张仪用连横破合纵,其功劳难以用杀多少敌人去衡量,故而封君而不是封侯。

所以:

侯是爵位的顶点,待遇最高,由军功获得。

君待遇可低可高,由君王赐予。

侯更大更尊。

侯可降为君,君可升为侯。

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的因什么意思

"因"意思为:1、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 2、理由。 3、依,顺着,沿袭。

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这句话出自文学著作《战国策·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标签: 文信侯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