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故事 > 正文

王越池(王越池脱口秀)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4-01 15:30 来源:淘名人 阅读:

鉴湖的基本概况

鉴湖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南,经纬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国长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鉴湖淹废后的残留部分。俗称长湖、大湖、庆湖,雅名镜湖、贺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总面积曾达200多平方千米。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时,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今湖塘、容山湖、屃石湖、白塔洋均为其遗迹。湖长约15千米,面积3平方千米。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湖滨有马臻墓、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湖东岸有马臻之墓,他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却得罪了豪绅,被诬告致死,后来会稽百姓设法把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永久祭扫。墓在鉴湖东跨湖桥下,后依鉴湖,前临旷野,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济王墓”(

“利济王”为北宋仁宗所赐)四个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墓时所立。墓东侧有马大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为晚清建筑。

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中期以后,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北宋末围湖最盛时终于为成田。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潴水,鉴湖已经名存实亡。今零星散布的芝塘湖、百家湖、鉴湖、百塔湖、洋牌湖等都是古鉴湖的残迹。

鉴湖水质极佳 ,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鉴湖所在的绍兴,距杭州东南60㎡处,其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称“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逃,曾在此暂住,取“绍祚中兴”之义,改越州为绍兴,而得名至今。

越南李家王朝的创始者是唐太宗的后人吗?

  越南李朝的开国君主李太祖,本名李公蕴,有人认为他是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之后裔。先祖为中国福建移民的李公蕴是古法村人氏。

 李公蕴在位时年号为顺天,庙号太祖,谥号神武皇帝,葬于寿陵,共有六子和十三女。他早年受业于高僧万行法师,在黎庄宗时任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公元1010年,李公蕴乘前黎朝嗣主年幼之机,篡夺皇位,改元顺天,建立李朝。

 李公蕴当政以后,首先把国都从位于宁平山岳地带狭小的华闾,迁到位于富饶的红河三角洲地区的要冲大罗城,改称升龙(即今河内),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以佛教为国教,对越南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改古法州为天德府、华闾城为长安府。于天德府修建八所寺庙,并立碑记功。在龙城营造宫殿,在城外修建四大寺。

  李公蕴夺位后遣员外郎梁任文、黎再严到宋朝,请求册封。宋朝真宗皇帝只对其作了口头上的谴责曰:“黎桓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甚可恶也。”而后自我安慰道:“然以其蛮俗不足责。”随后还是对李公蕴进行册封,授权静海军留后李公蕴特进、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使和交趾郡王等称谓,赏赐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兼御使大夫、上柱国,又特别赐他为推诚顺化功臣,仍赐袭衣、金银带、器币等物。

李氏政权得到了宋朝的承认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就是一旦有人继承王位,就要接受宋朝的册封,必须得到宋朝的承认。

  公元1014年,在芳林州(治今越南永富省越池)打败大理军队后的李公蕴向北及西北扩张,最终占领今永富省、河宣省及北太省等地僚人区,并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甲峒首领甲承贵,封他为谅州知州,大有尽取宋邕、钦二州之势。

古代的皇帝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如我们走进时光隧道,穿越时间与他们面对面,听他们怎么说:

刘太公看到老婆和神龙交媾,生下了汉高祖刘邦;武则天诞生时,两只凤凰绕着屋子盘旋;最奇葩的是汉武帝刘彻,他老爸汉景帝梦到红毛猪飞起来了,老妈梦见了这只猪钻进她的肚子,没想汉武大帝竟然是只二师兄下凡!

“天命”是后人强加的

在古代,百姓无力与统治者抗争,就迷信人的命运都是天上注定的,能当皇帝一定是老天之子。当一个人成为皇帝后,民间就会找出这个人当皇帝的前兆,其实很多前兆是一场“车祸”。比如东晋末年有个孩子出生时母亲难产死了,孩子长大后篡权当了皇帝,结果民间便流传这个孩子母亲是天上的神仙,在生完“天子”后便上天归仙位了。因为是神仙所后,这孩子天生注定是乱世枭雄,必然称帝。这个孩子就是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

赵匡胤当皇帝后,民间开始流传他一出生肤色就不一般,呈现出黄灿灿的金色,而且持续了三天。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实赵匡胤出生时得了新生儿黄疸,本来是一种多见的新生儿生理现象,严重时会危及新生儿生命,却被说成天子征兆。

为了巩固地位必须相信

自古以来帝王为了巩固其地位,传扬君权神授,就是自己不相信,也必须让百姓相信,能当帝王是上天的意志,平民就是平民的命,用不着惦记皇帝的位置。但是给文化程度较低的老百姓讲大道理非常苍白,但接受教育越少的人,越迷信上天。于是帝王们就要找出一些异于他人的奇异的现象或特征来证明自己“天子”身份。比如草根皇帝朱元璋,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如果老百姓天天念叨他的旧事,揭他的老底,皇帝当的也就没有威望了。自己有没有当帝王的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百姓相信他就是“天子命”,于是就有了“朱元璋出生时满屋红光从窗户纸中发射到院子里,邻居以为朱家着大火”的异象。

还有刘备,本来是个卖草鞋的,大家都怀疑他的皇家血统,为了证明自己不同于凡人,于是在民间大肆宣扬他的长相——两耳垂肩膀,双手过膝。这真的是帝王相吗,仔细想一下,感觉和猪、猴子窜种了。他标榜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为何不宣扬这些,因为人家帝王血统纯正,底气足,不需要整这些幺蛾子。

因此天子命就是拿出来骗人的,骗来骗去,皇帝自己也就陶醉其中,相信自己真的是天子命了。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光明左使丶,专注于 历史 领域的兴趣创作。

古代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是深信不疑的,从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名词和称呼就能看出来,皇帝即天子,皇帝自称为朕,这是独一无二的名号,除了皇帝,别人是不能用的。

古代,皇帝宣导的是“君权神授”,皇帝是受命于天,皇权是神授的,神圣不可侵犯,这自然是将自己的身份进行神话,这样就能用神的力量让百姓深信不疑,不敢窥探神器、越池造次,藏有不臣之心。这是古代帝王维护王权最好的办法,对群臣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并不是他愿意来掌管天下,而是上天选中了他赋予了这种权利,所以是名正言顺。

有一些开国皇帝本是布衣出身,由于前朝腐败残暴而奋起抗争,但是毕竟是布衣出身,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所以他们也很巧妙的借用了神权的作用。

因为刚刚拜读了《吕后传》,就拿汉高祖刘邦举个例子,刘邦斩蛇起义,说一个老太太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蛇,被赤帝子杀了,这个谣言在人群中传开了,大家更加信服刘邦,。

还有就是 吕后 “观云寻夫”,吕雉心疼自己丈夫,去芒砀山找刘邦,在茫茫大山中每次都能轻松找到,吕雉说因为在一朵云气下面总能轻松找到刘邦,跟随刘邦的人都说刘邦有帝王之气,更加忠心的追随了。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越是出身卑贱、名不正言不顺的人越喜欢在夺权继位的时候借助神权力量,向世人宣布这是上天的暗示,汉高祖刘邦之前的 陈胜吴广起义,半夜里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武则天时候的洛河献碑,以及最近我观看的《走向共和》里面,袁世凯躺在那里休息,一个丫鬟端着茶进来吓的把被子掉地上了,袁世凯问她怎么了,丫鬟说看到一条神龙趴在袁世凯的身上。

以上的这些事情都是开国皇帝或者谋权篡位者惯用的把戏,通过王权神授,将自己的身份抬高,逐渐的合法化

古代的皇帝除了借助王权神授之外,其实他们还是非常的信服的,在执掌天下的时候,如果遇到天灾异象,他们自己包括大臣们都会反思是不是最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从而招惹了上天的愤怒,那些奇怪的景象都是上天的启示, 在皇帝政绩很好,天下黎民百姓生活美满的时候,皇帝往往会去泰山封禅,从而告知上天百姓生活美满,一切太平。

古代人们普遍观察事物的能力有限,解释复杂难知的事物靠的是迷信,祭祀,宗教,神,鬼等手段谜域人们的认知。

而迷信,祭祀,宗教,都把上天崇奉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老天爷为大,皇帝又把自已吹棒成老天爷的儿子,“天子”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授命于天,这样顺理成章的不同于普通人,这是对皇帝统制老百性合理合法的解释。

其实,皇帝本人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己也是普通人,只是胆子贼大了,比普通人更有种罢了,只怕别人夺走了自己的皇位,真龙天子不过是愚弄百姓的手段,不了那让想当皇帝的人,就喊出了皇帝轮流坐,下轮到我家的口号。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等无一不取决于一种神秘的、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也就是命运。但这种观念多是在遇到自己无能为力之事时,发出的感慨或者给自己找的安慰理由。

自古就有“君权神授”一说,统治者都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 我认为,这都是在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宣传或者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有意迎合天命一说,古代皇帝在做自己皇帝之前是不相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 。

首先我们用项羽和刘邦为例做以说明。当年秦始皇巡游天下时,项羽(项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给将他列在本纪中,视作帝王)和刘邦都看到了豪华威严的仪仗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那时候,项羽和刘邦都是吃瓜群众,不可能相信自己受命于天,他们有后来的成就,都是现实逼迫的结果,并不是相信自己有做皇帝的天命。

项羽兵败垓下时,发出是天亡我也的感慨,他怎么能相信受命于天做皇帝呢。不要说刘邦自己不相信,就是他爹刘太公也不相信刘邦受命于天。刘太公曾批评刘邦无赖,不如他二哥会置办家业。

接下来再用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朱全忠)来举例说明。他在参加王仙芝和黄巢的农民起义时,被称作贼寇,后来归顺了唐军,又开始镇压起义军。在这样来回折腾的过程中,他不可能相信自己会受命于天将来能做皇帝。 即便在他做了皇帝之后,朱温举行家宴,他大哥朱全昱轻蔑的对他说:“朱三。你本来是砀山一个农民,随从黄巢做贼,唐天子将你提拔为节度使,这已经是富贵到极限了,你为何要灭人家三百年的社稷,自己做皇帝呢?”同样,不但朱温自己不相信,就是自己亲哥哥也不相信

其实,汉初时齐国的谋士蒯通早就将天命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蒯通因为曾怂恿韩信造反,后来被刘邦捉住准备烹掉,他对刘邦说:“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才疾足者先得焉。 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蒯通讲的很清楚,秦国的天下丢了,天下人都在追逐,最后被能力高强的人先得到。 这一句话就拆穿了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神话 。之后的皇帝们怎能没有蒯通的见识,他们心中都明镜似的,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样得来的,怎么会相信是天命。

所以,我认为古代皇帝是不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安排的的。特别是那些开国皇帝,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天命,才有勇气去逐鹿中原,倘若他们相信天命,就不会有逆天行事去改朝换代了

皇帝自己相不相信为真命天子不要紧,关键是要让黎民百姓相信他是天命所归的天子就行了 ,为了制造真龙天子的假像,皇帝们会加强舆论控制,大肆宣传“君权神授”,让人们相信皇帝管理他们是上天的安排,并故意制造一些皇帝的异象,添加一些神秘气氛,糊弄百姓。

比如秦始皇出生时,无数流星坠落,天上有好几个太阳,汉高祖刘邦也是神秘无比,据传他的母亲梦见一条白蛇缠绕在身上,不久就有感身孕,生下刘邦,而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也是周边百姓看见火光冲天,这些天生异象让人们觉得这些皇帝实乃上天安排。

其实这些异象说在今天看来都是无稽之谈,但是在古代,皇帝们要想省心省力的驾驭百姓,这些带有神秘气氛的异象说就很重要了 ,因为在古代 科技 比较落后,很多天降异象的迷信说法无法得到科学解释,因此把这些异象说成是上天的安排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也容易接受。

总之,古代的皇帝们都热衷于把自己描述成天之骄子,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实际上是他们统治民众的一种手段罢了。

古代皇帝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吗?

古代皇帝肯定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 ,就我们个人而言,我个人连自己为什么是平凡的人,为什么没有杨贵妃那样的花容月貌都相信这是天命,更何况是古代皇帝。

我们就不说开国皇帝了,那些直接生在帝王之家的,一出生就是太子,你难道说不是天命?英国的查尔斯王子是伊丽莎白二世的大儿子,一生下来就是第一皇位的继承人,威廉还有乔治都是一出生就决定了他们以后继承皇位的命运,这难道不是天命?!当然这种思想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但是,如果你认真追究起来,有时候会感觉冥冥中真的有个什么在主宰着我们的命运,当然不能说是神,也不能说是上天,应该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吧,也许在未来 科技 发达的某一天,在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揭示这种命运之后的力量,也许和人的磁场、或者能量有关吧,也未可知。

所以,在中国其实很早的皇帝就相信做天子是天命而为。夏商周时代的君主就一直认为自己的君主之位是由神赐予的,所以他们自称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派他们来当统治者的。

秦始皇的玉玺上就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字样,西汉的时候,政治家董仲舒就提出了“ 君权神授” 的观点,所以 古代的皇帝都毫无疑问地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

不但中国的皇帝这么认为,就是古埃及法老都称自己是天神的儿子,也是天命而为,你说还有谁不相信皇帝做天子是天命呢?

所以这个问题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相信天命也好,不相信天命也好,只要是拿这种理论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帝政权,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努力的话,那么这种理论也无伤大雅。

但是如果完全陷入这种天命的理论中不能自拔就不好了,仗着是天意,谁也不能撼动自己的皇位,残酷暴虐老百姓,想杀谁就杀谁,那么最后的结果一定会被 历史 的车轮所碾压。

当然 作为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来说,更不能相信命运之说,不管生在什么样的人家,哪怕是生在卑微之家,我们也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要充满向上的奋力,努力拼搏,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美好人生等着我们。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古代,一贯相信的是君权神授,就是皇帝是老天让做的,为此皇帝还专门设置了天坛,地坛。社稷坛等来敬天礼神。还有的皇帝利用上天的意志来达到自己做天子的目的,比如刘邦斩白蛇起义,说自己是赤帝之子,来掌控人间,不管自己信不信,能把人们笼络起来就可以,还有元末起义的挖出石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也是造成天意,吊民伐罪。所以古代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古代皇帝认为自己做天子是天命,无可厚非,更有甚者,一些人制造天命来完成自己的野心。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古代的皇帝为了当上皇帝,或者在当皇帝的途中,不惜一切代价愚弄与周围。故都愿意把自己比作龙,称为“真龙天子”,相信自己做天子石天命。有的皇帝最后连他自己都信了。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天子: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内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一般认为,将封建 社会 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因此,原则上说,许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资格,只要有德行。儒学把《尚书》作为自己容的经,也就对《尚书》的说法坚信不移。中国 历史 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数众多,儒经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根据。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想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九五之尊,为了这个位置杀戮不止,殊不知想当皇帝,首先要满足几个条件。古代为了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产生了一种“君权神授”的说法,也就是说,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所以皇帝都称自己为天子。那么天子肯定与普通人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才能证明自己皇权的正统性。所以各路诸侯在称帝之前第一件事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正统性,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编造一些神异的传说,而各种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天赋异禀,有圣人之貌

刘备的外貌史书上有记载,他身高七尺五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七三到七五左右,放在现如今虽然很普通,但在古代也算是高大威猛了。他最有名的特征是手长耳大,手臂垂下来可以超过膝盖,双眼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

北周文帝宇文泰,据记载出生时“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面有紫光”,人们望见皆“敬畏之”。

2. 突然开窍,有惊世之举

汉高祖刘邦,早年为沛县一无赖,放荡不羁。但史载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与神人相遇,待临产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不久,刘邦降生。

3. 生而传奇,有天地异象

秦始皇,攻灭六国结束战乱的秦始皇从出生时就和他人不一样。据说秦始皇就在娘胎里待了12个月,比普通人多了两个月。或许在这两个月里,秦始皇就已经在思虑一统天下的策略了。

后梁的太祖朱温,说自己出生时,屋子里忽然“有赤气上腾”,邻居们以为他们家着火了,纷纷前来救火。可是到了近前一看,房子安然无恙,进屋一问,说是刚刚产下一枚男婴。众人一时间大为惊异。而他其实就是一个乡间地痞而已。

后唐的庄宗李存勖,在娘胎里呆了十三个月,比秦始皇还多呆了一个月。而且出生时,像霓虹一样的光芒照得满屋子通亮,“白气盈庭,井水暴溢。”他们家就跟下霜了一样,井里的水,也跟着凑热闹,毫无缘由的咕嘟咕嘟自己往外冒。

陈胜王:狐鸣鱼书《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以“狐鸣鱼书”指鼓动群众的计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如狐鸣鱼书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

说来也是奇怪,古往今来出生时的天地异象似乎都集中在了这个时期,这些窃取了最高权力和割据一方的军阀们,编造这些关于自己的神话,好让蒙昧的劳苦大众们,相信他们确实是上天的儿子,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的统治。

智者皇帝不会相信,愚者会相信

秦始皇统一天下,自封为皇帝,意思是功劳最大的最高统治者。秦朝以前的统治者都被称作王,秦朝以后得汉朝才有天子的称呼。

一、智者皇帝不会相信自己是天子,但需要让别人相信

天子一词起初是汉高祖刘邦为了政权的合法性而创造的,天子来朝,通常气喘吁吁,比较劳累,原因是天子需要上天去交流沟通,所以每每来朝之际需要从天上下来;朝堂大臣就会信以为真或者装作相信,但传到了民间就会成为事实。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开国期间的凶险他深有体会,他不会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真命天子,创立汉朝是刘邦一步步努力而来的,但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不得不编造一些故事,比如斩白蛇、出生时各种异像等,以此来证明做皇帝是上天的选择,并不是抢夺而来的。

二、愚者皇帝相信自己是天子

纵观中国的 历史 ,多数统治者是前朝的贵族,出身平民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刘邦曾经是亭长。

前朝的贵族如果相信天子是由上天选择就不会创立新朝,这就表明贵族是不相信天子的说辞的,但是末世的皇帝可能会相信。

后世皇帝一旦相信自己顺承天意,做了天子,其行为就可能肆无忌惮,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权力的争夺,不知其中的危险和不易,他们只是在继承。愚者皇帝自己相信是天子,但是贵族是清醒的,他们同样想统治天下,一旦肆无忌惮到了爆发点,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

因此,智者皇帝自己不相信,但是需要让别人相信;愚者皇帝自己相信,但别人不相信。

中信银行周六周日上班吗?

银行网点周末的营业时间以及支持办理的业务可能不一样,建议您周末到银行办理业务前,先联系银行客服确认。

证券的三方银证业务办理时间一般为交易日9:00-16:00,银证转账时间为交易日9:00-16:00,广发证券银证转账时间为交易日8:30:16:00。

绍兴的历史简介 。 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自然环境

: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公里,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最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大片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新石器时代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残丘高度一般亦不超过200米。中部,河流纵横,湖泊星散,农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乡泽国”之称。靠近古海溏北部狭长地带,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较少,水面狭窄,为向滨海滩涂过渡地带。历史上称山会平原,原为一片浅海沼泽,潮汐出没。全球性冰后期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处。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结束,海岸线轮廓已与近代相似。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而变成咸潮出没之沮洳沼泽,《管子·水地》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后,越族居民从会稽山内部北移,开始垦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中一些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从而形成中部冲积平原。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把都城从会稽山南部迁到沼泽平原,经过与近世围垦滩涂相似之围堤、筑塘、拒咸、蓄淡,造就会稽山北麓冲积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汉时代,北人南迁,湖沼地加快开发。至公元2世纪中叶,鉴湖建成,湖以下开辟良田9000顷。海塘建设和河湖网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阴与萧山50里界塘筑成;开元十年(72*****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会海塘。后经大历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东起上虞,西至山阴,全长百余里之防海塘,山会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网平原610个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桥、江、墅、葑、塘、渎、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计226个,占34%,展现水乡特定景观。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人工水系纵横交错,海拔5米左右。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91%,已围垦67.4平方公里,潮上带或潮间带尚待开发。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顶托,北岸不断被侵蚀,南岸逐渐淤涨。明永乐至万历(1403~1620)间,钱塘江主槽北移,山会两县海涂外涨,已有人自发垦殖,种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丰年间(1851~186*****度成为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面积超过4万亩。清末民初,滩涂曾向杭州湾伸展20多里,有磨盘丘、豆腐畈等垦区。此后,由于钱塘江南股槽游移,滩涂大片坍方,至建国前夕,丧失殆尽。1969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工围涂造地,至1991年,围涂10次,获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围涂获土地8.7平方公里,未计入内),才有滨海平原,并奠定境内自南而北山脉—平原—海岸梯阶式地貌。

矿产:

金属矿产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如平水园里岙、上杨滩磁铁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如漓渚磁铁矿。

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如夏履马家地磁铁矿。

【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

【铜矿】有8个,五种类型。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矿石含cu0.22~2.38%。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含cu0.35~4.74%。如平水西裘和六里岙铜矿。

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含cu0.3~0.59%。如兰亭皇游荡铜矿。

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如南池马园里铜矿。

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如夏履马家地铜矿。

【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

【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兰亭镇灰灶头多金属矿床属此。

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南池大焦岭矿床属此。

【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

平水江乡何山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含au7.24×10—6。

*****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

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大烟帽,南池马园里两处。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之中。

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含au0.04~18.3×10—6。型塘矿化点属此。

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

【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性—酸性侵入岩中,均属矿化点。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

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富盛镇庙前山矿点属此。

非金属矿

有萤石、磷矿、钾矿、高岭土、瓷石、叶蜡石、钾长石、云母、石墨等16种。

【萤石矿】有富盛镇龙潭岗和王化下祝两处,均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龙潭岗萤石呈桃红、紫和白色,少量灰—黑灰色及绿色;下祝萤石呈绿色、白色,少量紫色。伴有石英、粘土和方解石。储量3.9万吨。

【磷矿】位于谢家桥—奕村背斜东南翼,属沉积型,矿体似层状、透镜状。地表可见磷结核。

【钾矿】位于佳山—墨城背斜东北端,属沉积型,层状,矿石矿物以水云母、白云母为主。储量924万吨。

【高岭土】有兰亭镇皇游荡、上灰灶、谢家桥、花街4处,均为低温热液交代型。系石英斑岩岩脉或霏细斑岩岩脉风化而成,脉状,矿石矿物以高岭土为主,属酸性型粘土,灰白色粉土状、砂状结构。风化强烈者呈乳白色土状,粘结,可塑性及燃烧性能好。风化程度差者碾磨后用。

【瓷石矿】有富盛镇义峰山、方岙、鲶鱼山、花街4处,风化型,呈脉状或似层状。矿石矿物由粉土质、隐晶长英质或由碱性长石和石英组成。由霏细斑岩风化或蚀变而成。

【叶蜡石矿】在平江乡秦望山东坡,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透镜状块状构造,灰白色。

【钾长石矿】在兰亭镇松坑村,属花岗斑岩型,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云母矿】有富盛镇北山、两溪长岭、上蒋山皇3处。前两处为伟晶岩型,产于变质岩之伟晶岩脉中。后者为沉积变质型,夹于浅色片理化石英砂岩中,呈层状。储量141*****吨。

【石墨矿】在红山瓜林,属裂隙充填型矿床,多为细脉或团块状,破碎带中部亦有呈透镜状分布。石墨呈细鳞片状或隐晶质。脉石矿物有石英。

【石英矿】分脉石英和石英砾岩两类。储量200*****万吨。富盛镇方岙石英矿,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伴少量长石和粘土。鉴湖镇下濮山、福全镇两处沉积型石英矿为石英砾岩。岩性为灰黄色之含砾粗砂岩间夹白色泥质页岩,大量石英砂砾岩。矿体呈层状。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胶结物。

【白云岩矿】在兰亭镇谢坞,属沉积型,层状,以白云石为主,少量方解石。

【石灰岩矿】有兰亭镇谢坞、上灰灶、皇游荡、棠棣曹家4处,属沉积型。层状,灰—深灰色,性脆,坚硬,主要成份为方解石。

【黑曜斑岩矿】在稽江乡傅家岙,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层状产出。矿物成份以雏晶玻璃为主,大于95%,尚有微量磷灰石,珍珠构造。

珍珠岩矿】在稽江乡车头,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黑色珍珠岩,玻璃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斑晶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基质以隐晶—霏细状长英质为主。

【石料】节理不发育之角砾凝灰岩,为较好建筑材料,有开采场150余家。

【花岗石矿】有型塘九岭下、陶堰义峰山和大和山花岗石矿3处。花岗闪长岩、正长岩或辉石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产出。灰白、略带浅绿色、墨绿色或黑色,微粒到细柱粒或中细柱结构,块状构造。荒料率30~40%。

燃料矿产

【石煤】有漓渚、坡塘、坡塘岭下3处,沉积型,层状,延伸500~2000米,厚1~4米,高炭质硅质页岩。赋存荷塘组之中。发热量902~1700卡/克,储量473万吨。

【泥炭】有容山、孟家葑、陶堰、藕塘头、��湖5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型,层状、透镜状,可见1~2层。厚0.5~1米,亦有1.5~3米。棕红色,氧化后变黑色。以草木根为主。发热量1047~4128卡/克。储量114.2万吨。

【天然气】山(阴)会(稽)古海塘以南,现萧山市党山乡夹灶村,于1986年发现天然气资源。1987年起,居民利用探矿钻孔取气作炊,天然气压力3公斤/平方公分。该钻孔是浙江省石油勘探处、地质研究所为开发浅层天然气而设置之夹灶—马鞍(绍兴)试区之一,位于东经120°33′22〃,北纬30°9′17〃,离县境230米~370米,地质条件相同,故县域内可能有浅层生物成因之甲烷型天然气。

灾异

:

【洪涝】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雨量50~150毫米之洪涝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县性洪涝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梅雨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平均一年发生一次。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1967年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风速40米每秒。

【冰雹】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冰雹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宣统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原乡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水乡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清前史疏分县记载人口密度。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人口密度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十七年为608人。二十一年为640人。二十四年为568人。三十年为611人。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三十六年446人。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越国灭吴后迁都琅琊,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浙西、皖南一带。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安史之乱,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越王句践之时。南池、吴塘、苦竹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东汉在若耶溪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明代建芝塘湖,缓解夏履江、西小江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半山区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于越。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守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山阴海塘始载于《嘉泰会稽志》所记“界塘”,比李俊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现境内海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海塘结构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鱼鳞石塘、丁由石塘。民国期间出现浆砌块石斜坡塘。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抗御潮洪能力大增。今之一线海塘,浆砌块石护坡塘已达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防洪标准。

【闸堰】南宋鉴湖湮废,浦阳江又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安居乐业”。

钱塘江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建国后,相继建成马山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兴平原水利局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水闸等工程。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行政区划一览

**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绍兴市 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越城区 面积 338平方千米,人口 64万人。邮编312000。区人民政府驻塔山街道延安路。

诸暨市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邮编311800。市人民政府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上虞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邮编312300。市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嵊州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邮编312400。市人民政府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邮编312030。县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

新昌县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邮编312500。县人民政府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周树人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长

4:徐文长,即徐渭。

5:周恩来

6:西施

7:越王勾践

绍兴名胜古迹:

1、鲁迅故里

2、鉴湖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五泄风景区

除了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外,唐宋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词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1]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又官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遭到贬谪。穆宗登基,官职不断升迁。长怯邺年(八二二),和裴度一同拜相,不久出为同州刺史,最后任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稹诗作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元稹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鹿门处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苏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迁陈州项目城令。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汉族江右民系。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代表著作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而《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其是公元640年出生,逝世日期不祥。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岑参(cén shēn)(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去世之时56岁。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他作诗的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履险,甚至含着涩味,如:《游子吟》。孟郊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先(亦作阆先),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中国唐朝诗人。贾岛贫寒,曾经做过和尚,法号无本。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著名的典故“推敲”即出自此人,传说他在驴背上苦思“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反复斟酌用推还是用敲字,以至错入了韩愈的仪仗,他自己后来也说这两句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后来人们将斟酌炼字称作“推敲”。贾岛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1]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中国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标签: 王越池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