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在山区支教10年,为什么拒绝当《感动中国》候选人?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有的人一生在追求名利,有的人一生面朝土地背朝天,有的人放弃自己的梦想只为了追逐别人,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不仅仅是家庭的影响,还有个人内心的那一份执着,每个人的追求毕竟都不一样。
今天我们所来了解的这个人他是一位德国人——卢安克,他在我们中国的偏远山区支教十年,在偏远山区支教这份工作,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毕竟相对于偏远落后的山村,五彩斑斓的城市明显更有吸引力。而且实际上,卢安克之前在德国发展的也特别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来山村支教呢?又是为什么支教十年呢?
坎坷的经历
卢安克是德国人,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他在帆船的做过学徒,当过教练,当过兵,参加了帆船设计比赛,他特别的富有创造力,之后还到了德国的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习,和教授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还要从1990年卢克安来中国旅行开始说起。
1990年,卢克安来到中国旅行,人生地不熟,于是和中国的学生一起游历,这次的经历就已经被卢克安深深的记在了脑海里,之后他一直找机会来到中国,终于在1997年的时候又一次来到了中国广西,中国广西的农村在当时非常的落后,卢克安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知识会改变一切,于是在当地开办了青年学习班,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之后又在广西南宁的一所残疾学校里教书,最后因为就业证的问题进了警察局,而且那个时候,我国对待外国人也不是很友好,经常看到外国人就觉得是间谍,越落后的地区这种观念反而越强。
十年陪伴
卢安克回国后并不甘心,两年后又回到了南宁,在一所小学里教英语,但是当时的孩子们学习英语比较吃力,考试的时候年级成绩垫底,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没有办法只能辞职。之后卢克安开始做青年志愿者,来往于广西的许多小村庄里,当地的孩子们十分感谢卢克安,感谢他免费教他们普通话,直到后来,卢克安来到了板烈村,并且在这里待了十年。
板烈村位置太过于偏僻,这里的人们经常打架,孩子之间打架,大人醉酒后打架,教育的设施不全面,孩子们对所谓的学习漠不关心,可是卢克安来到这里后,所有的事情都在默默的发生变化,卢克安每天静静的陪伴着孩子们,陪他们唠家常,陪他们吃饭做饭,将自己的生活和他们完全融入一体,他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变化,他在孩子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位老师,还是朋友,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们上课不再打打闹闹,而是认真听讲,并且卢克安发现孩子们打架的原因,只是喜欢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卢克安的到来永远是板烈村孩子们心中的一道白月光。
感动中国,中国感动
人们知道了卢克安的努力后,投票想让他来树立正面形象做宣传,卢克安知道后立刻拒绝了,他来到这里只是想尽自己的能力改变孩子们,并不是为了得到些什么。在2006年的时候,《感动中国》节目组找到了他,想让他来做嘉宾,他听到之后连忙拒绝:“我不是想感动中国,是中国在感动我。”。
他说他在农村,从事乡村教育事业,一开始抱有强烈的期望,可是后来他发现这件事情只靠他一个人是很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将目标缩小,来到了板烈村,决定改变板烈村的孩子们。
不过之后卢克安生病了,无奈回到了德国,那些他曾经教过的孩子们,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没有去上大学,各自走向了自己的人生。虽然说最后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却影响到了很多人。
结语
卢克安在中国支教这几年,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留守儿童的现状,更多的人来这里支教,为中国的支教开启了新的一段旅程。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逐渐前进,很多人为了挣到更多的钱,有了孩子之后便将孩子留在了农村,自己外出打工,可以说到现在还有好多的留守儿童在家里等待着父母的归来,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是不容人们忽视的,也值得大家更多的关注。
卢克安把什么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
卢克安把孩子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
卢安克说过,他的生命与孩子们相连,走了生命就没了。
正是依着他对乡村教育的忧心与那份爱,他才会有那份抱负与冲动才会心甘情愿的付出。
内心的满足与安宁是一个人生存的向往,每个人的安宁都有自己的抱负牵动。
也许单靠我们某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去改变身边的人,改变那些孩子们的想法。
或许他最终也只能改变那个村庄,但是正如他说的那句话: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那么家人就是他的后代;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
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卢安克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已。 他给孩子带去的是一种生活理念,是打破传统的希望。
没有徒劳,我被感动了,我被这种感动驱使,去做一些爱的事情。足够了!
不能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方式来做事我说你一定对我好
人与人的思想是千差万别的,你告诉别人你想要的结果,但那却不是他想要的结果,那为什么还非得要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做呢?
很多东西和我们表面看到的,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不要被外界干扰,不要带着预想和反感去看问题,这样看到的问题都是片面的。要深入、客观的看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看清问题,认清真理。很多时候,我都是偏见的在看问题,是偏激的小愤青。不要直接快速下结论,很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是与不是、黑与白,这其中还有很多看不到、摸不清的东西。网络上的新闻往往都是片面的,真假、全面需要我自己把控,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是哭得鼻涕满面的就一定是好人,也不是杀了人的就一定是坏人。不带主观情绪,认清问题的本质。
看完柴静的《看见》,有很多问题她在思考,也引发我思考。很多时候即使很多人也这样,也只能用“我”而不是“我们”,因为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代表不了别人,即使他确实也是这样想,也还是不可以。这些问题似乎超乎了我的年龄、阅历,但触动的思绪还是很多。就如卢克安所说:“自然流露,没有目的,自然发展而来。”看完书,自然的感觉,自然飘浮于脑中的思绪,就是收获,不用刻意追求。
卢克安说:“我们的教育是说教,而不是行为教学,没有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感受可能孩子们暂时理解不了,但是会留在他的记忆里,伴随着他成长,慢慢消化。”研究生老师怪大学老师没教好,大学老师埋怨中学老师,中学老师认为是小学基础没打好。永远都是推卸责任,所有培养的人都不敢主动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就推托,这是教育制度的失败。但是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放弃,不能任其再这样发展。要努力去改变,只有这样一代代去努力,去争取,才会有希望。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别人,乞求改变别人。这是不健康的想法,你为什么非得改变别人呢?你觉得好的生活就一定是她想要的吗?为对方好,不是一味的替对方安排你认为对的,而是去启发他,让他自己去思考,思考的结果才能帮他找到他想要的。我在反思,我就这样犯了严重的错误,我自己不想去做,认为一定好的事情,就让我女朋友去做,但是她真的想吗?真的适合吗?公务员我是觉得待遇好、稳定,适合女孩子,所以就觉得一定适合她,或者适合我们的未来。未来是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只是我觉得,来强求她做呢?这是不对的,我可以向她建议,但思考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做不做,必须由她做主,她说了才算。而我必须无条件支持,这才是我应该负起的责任。
国家制度、拆迁赔偿、教育腐败、环境问题、同性恋问题以及小孩子心理问题等等,这些我都无从谈起。但这些都是我们社会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对明天充满希望,相信我们的祖国。他再不好,我们也必须爱他,并努力去改变他,让他变得美好。
最后借用柴静的话来结束:“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宪法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相信明天更好。”
不管能不能做到,我都将努力寻找自己擅长并喜欢的、努力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帮助我的祖国,并为之奋斗终生。你愿意与我同行吗?
周一、周三品生活或谈环保;
周二、周四聊数码;周五玩摄影;
周六、周日看心情。
未来漫漫长路,让我们先出发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