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黄观简介 黄观书法写得如何
黄观简介
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故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简介。
图为黄观铜像
黄观,字澜伯,生于朱元璋时期,死于建文帝被夺权朱棣当皇帝的那一天,去世时年仅39岁。他们黄家在秋浦当地属于望族之一,祖墓至今保存完好。他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六首状元,从秀才到状元都考第一名。
他从小学习勤奋且从不在学问上面麻痹大意。1396年升为朝中二品大官,同时颇受建文帝器重,有重要国事都让他参与。燕王自认为自己比建文帝有能力,根本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满朝百官也就黄观敢直言燕王的不是,燕王因此怀恨在心。黄观对待燕王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燕王称帝后黄家九族皆被斩。
黄观死于建文四年,当时黄观正在长江上办理公务,他得知朱棣谋反的消息,便召集了一批人马准备救援建文帝。当他听到建文帝去世的噩耗时,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命不久矣。他更知道自己的妻子志气高尚,一定会随他赴江的。他死前附言之后便投江而亡,他的妻子在家里听到他的消息后也跳江而死。现在的观祠还留有他妻子投江前吐在石头上的一口血的血石,这证明了他妻子的志节和对丈夫的忠贞。
黄观在万历年间才被 *** ,补谥“文贞”,至今都能在他家乡看到黄公祠,还有后人为他建的状元坊。
黄观书法
见字如见人,黄观书法犹如他本人一样浑厚有力,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脚印。那么黄观书法到底怎样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书法。
黄观书法作品
黄观书法留传下来的很少,这与他与朱棣做对有关。朱棣夺得皇位以后,就把黄观以反贼定罪,他一家九族均遭遇灭顶之灾。
黄观书法潇洒飘逸、浑然天成,这与他忠君之义和稳重的性格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字不大,从他的书法可以看出他做事小心谨慎,这点倒与他谨慎为官相符。但是从他率性的气场来看的话,书法的潇洒飘逸与他有意会的联系。据说朱棣看到他的侄子皇帝一直不下跪,满朝文武只有他敢站出来直言朱棣的逆君之举。此飘逸非彼飘逸也,此谨小慎微非彼谨小慎微也。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的清楚。
再看他的书法,飘逸的同时不乏端正。我喜欢把一个人的字与这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黄观的字体出奇地端正,这跟他的为人一样,听闻他的事迹以后,让人有肃然起敬之感。有人说他可以观察时局,不要与朱棣做对就不会这个下场。但是他不这么做的话就不是黄观了,更加不会是六首状元了。
再把黄观书法与现代有名的书法家相比,其书法笔峰和造诣丝毫不逊色这些书法家。但愿他仅存的几副书法作品能长存世间,让后人都有机会欣赏到这位古今少有的才子的书法。
六首状元
六首状元是指当朝举行的六次选拔人才的考试都得第一,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六首状元。
六首状元黄观是一个耿直衷心的人,他也因此性格而死,但他虽死无憾,他的一世清明没有毁,反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负盛名。
他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家里做借贷事业而改姓许,后来考上状元当了大官后奏请皇上才改回原姓。他们黄家在池州秋浦算是望族,这点可以从他们家的祖墓历经几百年都保存完好上看出。
他从小聪明好学,难得的是对于学问从不含糊,有疑问的地方一定会想清楚、问清楚。他做学问注重时论,不写浮夸的文章。这个求学特征注定了他必将是状元之才。不仅使他从秀才到状元的六次考试中夺魁,更让他得到朱元璋的欣赏。当朱元璋在殿试的时候提问,他针对当前实事对答如流,所提观点即便是现今也有借鉴的意义。他提出:边塞、边疆等重要地方应该有士兵驻守,士兵驻守的同时可以耕作。如果有人骚扰边塞的话,既可以防守也可以攻击敌人。这样可以保中国安定没有隐患,自给自足也可以让边境没有后顾之忧。
后人称赞他:连续三次考试得第一还有可能,但是连续六次考试得第一,找遍整个天下都是找不到这种奇才的。确实如此,中华五千年历史,他怕是唯一一个六次考试都得第一的人。不读死书,读书就要学以致用,还要效仿古之圣贤。黄观做到这样一点,他靠读书,年仅三十多岁就高居二品大官;他学习古之圣贤不畏强权,成为后人的楷模。他的才学和忠义之举将会被后人永远记住。
黄观坟冢
黄观担任侍郎时间不长,但黄观坟冢是他德行和才华的重要遗证。黄观坟冢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坟冢。
图为黄观纪念碑照
黄观坟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才子悲凉的下场,更看到了皇朝更替的残酷。可能这是黄观自己的选择,他可能知道自己有这种下场。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现代人无法超越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才造就了他的悲惨命运。
黄观坟冢是凄凉的,从他的妻子寄石还魂就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听到他的噩耗,以为夫君已经死了,伤心过度吐了一口血在石头上,她的血便深深地烙在石头上。在阴雨天,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士像。一天,一个姓翁的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石头在托梦给他,说自己是黄观的妻子。后来经和尚解梦,把这块血红的石头放到观祠以后,奇怪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
黄观跳江的时候是无限悲哀的,他知道自己妻子会尾随而来,更知道自己族人的下场。他的一声长叹悲鸣道尽了大势已去,也告诉自己大限已到。
通过黄观坟冢,我们看到了古时就算是文人,只要是沾上权力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坐落在翠屏山的坟冢只是座衣冠冢,他的尸身已随江而去,被埋在江边。他是喊冤而去的,明万历年间才沉冤得雪,并在他的故居建黄公祠,在县城建状元坊来纪念这位绝无仅有的状元郎。
黄观墓
我们总会听到忠义两难的肺腑之言,而黄观用他的死来证明忠义可以两全,黄观墓历经500多年,至今仍旧屹立着以供后人瞻仰。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墓。
黄观墓目前是一个开放的免费的参观旅游胜地,墓址位于今安徽池州市。墓是人死后通往阴间的通道,总会有阴森恐怖感,但是当我们站立在黄观墓前时却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该墓的主人是黄观的缘故,如果真有阴间,他应当是通往天堂的。
该墓有很多的故事,虽是一代臣子,最后的下场却是跳江而死,当他死去的时候,他的妻儿也紧随其后,一家人永远在一起。池州市为纪念他,把原本只剩下“观之墓”三个字的墓重新修漆。
此墓是座衣冠冢,由于是投江自尽,找不到尸首,但为了纪念他,也为了让他落叶归根,在他被 *** 的时候就用衣冠冢在他家乡安葬他。看到他的墓,我们不禁感叹政权的无情。如果朱允文不被他皇叔夺权的话,黄观就不会有此下场。也有人说他是站错立场的缘故,但是他没有错,谁能料到朱允文失利呢?谁叫皇权太诱人了呢?
黄观不仅有志节,她的妻子也同他一样有志节。听闻夫君已死,他的妻子毫不犹豫地跳江而死。相传他的妻子跳江时吐了一口血在石头上,在阴雨天看这块小石头可以看到大士像。后来一个和尚发现这个怪异的现象,便把这块石头搬到观祠,这块石头至今保存完好无损。黄观墓让我们铭记古代有志节的人高尚情操,更让我们不忘历史。
为何在盐城市区有明代状元黄观的墓?
黄观墓地处江苏盐城市区八营路路东,成为正在修建的串场河水岸景观带重要的人文景点。作为安徽人,明代状元黄观的墓为何在盐城市区?这个独特的人文现象,要从一桩 历史 事实说起。
史料记载,黄观(1359~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贵池人。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者(另一人为商辂), 中国 历史 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另一人为清朝钱棨)。
黄观自幼勤学,从秀才到状元,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夺得第一,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此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靖难之役后,黄观及其妻女投江殉难,朱棣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 在万历年间才得以平反,补谥文贞。
值得一提的是,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话题回到黄观和盐城的关系上来。
学者于海根先生题为《挖掘黄观 历史 文化,展示串场河景观魅力》一文说:“(黄观赴难之后,其)幼子得黄观之弟黄觏掩护,潜入盐城海边藏匿,更名改姓,繁衍生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又说,“黄观直系后人在盐城大地繁衍生息,如今已达5万之众”。
“江苏黄氏宗亲网”署名“厚群”的《盐城八营黄氏辛卯寻根记》一文中是这么说的:“观高祖胞弟觏公携‘大张’(黄观的儿子)逃匿海疆之后,第八营黄姓由此得以生根发芽。甚幸的是,觏公铸了‘忠臣子弟,避难海疆。忠臣为谁?名观姓黄。’16个字于铜锁之中,使得第八营黄姓一脉有根所植。”这篇文字还详细记录了盐城第八营黄姓族人六下安徽池州寻根的经历。
网易博客“沧海一粟的日志”《黄氏宗谱惊现池州》一文对黄观后人繁衍的叙述更为清晰:“……开锁之际,‘靖难’期间被诛九族的忠良也早已昭雪……家人呈报官府……黄姓恢复,家人心头的阴影一扫而光……”“海疆多涝……到范公堤以西择地定居生活……至第七代孙黄国梁成家时,黄氏一家正式定居于盐城南郊、串场河西的第八营……”
六百多年过去了,以盐城“第八营”为核心居住地的黄观后人繁衍不息,并呈无限生机。
原来,此墓是生活在盐城的黄观后人立碑纪念的衣冠冢。黄观墓的保护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盐城地域文明。
古代首位六省状元 却因得罪朱棣投江自尽
黄观是明初洪武年间人士,他被称为一代考神。因为黄观是古代首位“六省状元”,也就是说从县试到殿试他均为第一名。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发问殿试,黄观道出了“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的主张,深的朱元璋任何,从而获得状元身份。不过朱棣篡位以后,他曾当面顶撞朱棣,导致朱棣不满黄观。而黄观的下场是投江自尽,名字也从登科录上去除,直到万历年间才换以清白。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底层群众想要当官,凭借考试成绩即可,血缘、门第在选官中之作用降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也扩大了王朝统治之基础。科举,看的是考试成绩,凭借成绩挤进官僚队伍,自然也就会出现一批我们所谓的“考神”,他们在考试中无往不胜,有些则是逢考便拿第一名,堪称是“考神”中的“考神”。
据记载,科举盛行1300年间,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他们算是考神。其中,满足乡试、会试、殿试三大关均拿第一名,即是“三元及第”的共16人,他们绝对是考神中的“考神”。但是,若是能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六大关中均拿第一名且从未中断,连续拿第一的就一人(清钱棨有中断,不算),即是本文要讲的主角,“考神”中的顶尖人物黄观。可惜,黄观后来得罪明成祖朱棣,被株连九族,功名被从榜上删除,万历年间才得以复名。
黄观(1364年—1402年),安徽池州(贵池市)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连续不中断的“六首状元”,接连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等六次大考中拿下第一名,可谓是“逢考必过”,“逢考第一”,堪称是“考神”中的顶级“考试”,
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可知,此人能力不一般,考试能力更是高手中之高手。当然,黄观理政能力也不差,殿试时,朱元璋考一题时务策,询问如何加强边疆防卫为题。黄观如是回答:“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即是搞“兵农合一”,大力推行已经出现效果的“卫所制度”,从而抵御蒙古入侵,维护边境安全。
此次殿试,朱元璋相当满意,于是取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职位很不一般,虽然级别不高,也就是六品左右,可常年陪伴太子左右,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是能熬上十来年,很容易进入内阁(朱元璋时代还没有,可已出现雏形),成为帝国核心统治成员。果然,建文帝继位后,黄观升任侍中(三品),参与国家机密决策,挤进了权力核心。不过,黄观在此期间得罪了燕王朱棣,即是后来的明成祖,这为其悲剧之人生埋下了隐患。建文帝刚即位时,燕王朱棣来南京觐见,可态度十分傲慢。对此,黄观怒斥燕王朱棣,说他没君臣之礼,也有不臣之心,史载:“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朱棣因而怀恨在心。
如果说此次怒斥朱棣埋下了受株连九族之祸,那后来参与写作《讨燕贼檄》则最终酿成了悲剧。建文帝在削藩问题上操之过急,不分轻重,结果燕王朱棣被迫绝地反击,率800兵马在北平起兵“奉天靖难”,扬言要“清君侧”。此时,黄观便草拟檄文,痛斥燕王朱棣实乃乱臣贼子,人人得儿诛之,还命其悔过自新,前来南京谢罪,言辞十分犀利。史载:“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藩,敕身谢罪,辞极诋斥”。对此,朱棣相当恼火,于是将黄观列入文职奸臣之列,排在第六位,是他日登基后首先要杀掉之人。可以说,只要朱棣靖难成功,黄观基本难逃一死,因为朱棣从来就不是一位大发慈悲之人,这从他处理蒙古、安南问题上可以看得出来。
由于建文帝用兵不当,屡屡临阵换帅,最终被朱棣逆袭成功。1402年,朱棣采纳“黑衣宰相”姚广孝之建议,不争夺一城一池,而是长途奔袭南京,玩次“斩首行动”。本来,南京城坚固无比,与朱棣齐名的大将徐辉祖(徐达长子,也是朱棣的大舅子)正在率兵前来勤王。按理说,朱棣是拿不下南京,可偏偏草包李景隆(朱棣表侄)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建文帝被迫逃难。此时,黄观正在长江中游募兵,准备带“勤王之师”回京。可是,建文帝已经不知所踪,黄观认为皇帝也许已经死了,而朱棣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他在安庆投江自尽。史载:“乃朝服南向拜,毕,即自沉于水”,也算是节烈之人。
黄观虽然死了,可朱棣怒气未消,于是下令“诛九族”,亲朋好友都受到牵连,被发配边疆者数百人,充军为奴者百余人。黄观妻子翁氏及其子女,全部被朱棣充作军奴,给驯象之人做妾,以示羞辱。不过,黄观家人很节烈,翁氏及其子女不堪如此屈辱,也纷纷投江自尽。史载:“初,观妻投水时,呕血石上,成小影,阴雨则见,相传为大士像。僧舁至庵中”此外,朱棣下令剥夺黄观功名,将其从状元榜上除名。1596年,万历皇帝将其恢复名誉,谥号文贞。
纵观黄观之一生,他六次考试均拿第一名,史上唯一一位“六首状元”,是当之无愧的“考神”。可惜,黄观得罪明成祖朱棣,结果被迫投江而亡,且还被株连九族,实乃悲剧也。
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斩?
所谓“六首状元”指的是连中六元,即:乡试、会试、县考、府老、院孝和殿试皆为第一。古代的读书人能连中三元已经是要被称为文曲星下凡了,像这样连中六元的,查遍上下五千年,就两人:一个是明朝的黄观,另一个是清朝的钱棨。由于连中六元的人少之又少,后人就常说:“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间无。”
(黄观剧照)可惜,明朝这个连中六元的黄观,最后却被划掉状元之名,并被全家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黄观生于明朝初年,自幼好读书,做学问非常严谨,对时政常有独特的见解。黄观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殿试考策论的时候,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无扰”。朱元璋很认可他的治国安邦之策,于是把他钦点为状元。于是,历史“六首状元”第一人就此诞生。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黄观依然得到朱允炆重用,被提拔为右侍中,和方孝儒、黄子澄等人一起处理国家政事。由于朱允炆年轻,燕王朱棣仗着自己是皇叔,又有开国之功,所以在他面前颇为倨傲,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甚至朝见他时,都不行朝拜之礼。朝中众臣畏惧朱棣权势,无人敢指责他的不是。朱允炆亦柔弱,不敢治朱棣的无礼之罪。
(朱允炆剧照)眼看朱棣气焰日盛,黄观非常不满,于是当着满朝文武指责朱棣,说他不遵守礼节,上朝不朝拜皇帝。不仅如此,还在朱允炆面前多次请求将朱棣扣押,以免尾大不掉。朱允炆仁善,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听黄观的建议。但黄观劝谏朱允炆的话,却很快就传到了朱棣的耳中。新仇旧恨,让朱棣总想将他除之而后快。因藩王权势越来越大,在黄观等人的劝谏下,朱允炆狠下心来削藩。结果,早有预谋的朱棣,借此机会发动了靖难之役。他打着讨伐黄子澄、齐泰的名号,率军攻打都城,并公布了一份文臣贼子的名单,黄观的名字赫然其中。黄观是个文人,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他亦写了一篇极漂亮的讨檄诏令,不仅在文中详细罗列了朱棣的种种罪行,还要求他交出兵权并负荆请罪。朱棣根本不理睬这份诏书,反而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无人能挡,很快就攻到了南京城下。
(朱棣剧照)黄观眼见明军不敌,也顾不得自己的文官身份,请命四处招募兵士,准备投入更多兵力,与朱棣决一死战。可惜文臣根本不懂得征兵那一套,所征兵力寥寥。就在黄观坐船返回南京时,听闻朱棣已逼迫朱允炆自焚而死并登上帝位。黄观听后如五雷轰顶,先是在船上大哭一场,随后又向南京方向拜了又拜,然后投江而死。本想好好折磨黄观的朱棣,听说黄观已跳江殉帝后,好生气恼,于是下令斩杀了黄观九族。但朱棣依然不解气。又拿来登科目录,把黄观的“六首状元”从目录中删除。直到万历二十四年,黄观才被平冤昭雪,补得谥号“文贞”。(参考史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