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能补拙的名人事例 关于勤能补拙的名人事例介绍
1、世人皆晓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所有人公认的一个小笨蛋,笨到同学们见到他就议论纷纷,笨到老师也觉得他无可救药了。可是呢,爱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奋”!在手工课上,别的小朋友都交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却交了一个工艺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话他。老师也讽刺他:“我看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东西了!”可是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小凳子,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也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这是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奋,他的收获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新的看法;长大了以后,爱因斯坦更加勤奋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及许多数都数不清的奖项。瞧,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勤能补拙的例子吗?
2、贝多芬不也是如此,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耳朵竟然聋了,可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的精力!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他就是这么的勤奋,这么的坚持不懈,所以,他成功了——他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的音乐家!这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勤奋!
3、我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其实他说的一点不假。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不肯收留他。然而,天资欠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灰心、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
勤能补拙的名人故事曾国藩
曾国藩小时候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聪明过人,他的天资其实并不高,反应也很迟钝,甚至可以说是个并不聪明的“笨孩子”。但他却非常勤奋,读书很刻苦很用功。
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国藩还不满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6岁的时候,曾国藩进入家塾读书,起初拜陈雁门为启蒙老师,以《千字文》为课本。后来,他又跟着父亲竹亭先生学八股文,读《四书》,诵《五经》。
竹亭先生对曾国藩期望很高,一直把他带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从早到晚,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从头再讲,不厌其烦,颇有耐心。
那时候,一般书香人家和耕读人家的孩子取名,都是有名、有字、有别号的,像曾国藩,乳名叫宽一,最初的学名叫“子城”,字“伯涵”。“城”与“成”同音,“子城”也就是望子成龙的意思。后来,曾国藩考中进士之后,觉得“曾子城”这个名字太俗气,这才改名叫曾国藩,号“涤生”。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了好多遍,可还是没能背下来。这时,天已经很黑了,家里的人全都进入了梦乡,只有曾国藩的房间里还亮着灯。四周一片寂静,坐在灯下的曾国藩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这篇文章,朗朗的读书声在静夜里传出老远。
就在这时,有个小偷悄悄地潜入了曾家的院子。小偷见房间里亮着灯,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就没敢轻举妄动,而是悄悄地躲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之后,再潜入屋里。没想到,这个小偷等了半天,眼看着夜越来越深了,可那读书人却毫无睡意,一直坐在灯下翻来覆去地读着同一篇文章。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夜越来越深了。躲在屋檐下的小偷又冷又饿,两条长时间蜷缩着的腿也渐渐麻木了,可还是不见那个读书人去睡觉。小偷恨得牙根痒痒的,可毕竟做贼心虚,没敢轻举妄动。
又等了好大一会儿,屋里的读书人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同一篇文章,丝毫没有去睡觉的意思。小偷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突然从墙根底下一窜而出,推开房门进入室内,指着正在读书的曾国藩,生气地说:“你真是一个又笨又蠢的家伙!一篇文章背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还没有背会,我的耳朵都被你磨出茧子了!你听着,看我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盗贼给你背一遍吧!”说完,小偷当着曾国藩的面,将那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气得一跺脚,转身扬长而去。
曾国藩被这件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偷背完文章出门走了,他这才反应过来,禁不住哂然一笑,心想:这篇文章我读了那么多遍都还不会背,而他只听了几遍就背得这么熟练,真是厉害啊!看来我还是用功不够,还需要继续苦读!于是,他又坐在灯下继续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篇文章,直到背熟练之后,这才上床睡觉去了。
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
勤能补拙的事例
; 有关勤能补拙的事例(精选13篇)
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勤能补拙的事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1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他父亲官至兵部尚书,但是,王守仁似乎一点儿也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聪明。
他5岁还不能说话,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哑巴,有的人还以为他根本就是一个白痴。但是他父亲不这样看,他觉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处寻访名医,只要听说哪里有名医,他就派人去请。到王守仁6岁的时候终于把病医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后,智力却显得一般。因为小时候不会说话,也没有读过书,因此,比起别的小孩子,他显得更笨拙一些。有人风言风语:"他这么迟才开始学说话,当然笨啦!也别指望他以后会有大出息。"
小守仁本来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现在又听到别人这样嘲笑自己,心理更加难受。他跑到父亲怀里哭诉:"父亲,别人都说我笨,我真的很笨吗?"
父亲听了他的话说:"孩子,你不笨。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会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别人的嘲笑,你自己发愤努力,争口气让那些人瞧瞧,好吗?"
有人父亲的鼓励,王守仁又有了信心。他始终记得父亲曾经给他讲过的"笨鸟先飞"的故事,并时时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平时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两遍、三遍,甚十遍。他抓紧时间,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白天他认真听先生的课,放学后,趁着还没有吃饭或者吃饭后的时间,他一个人跑进父亲的书房,认真读书,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饭、睡觉。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父亲见守仁如此争气,心里很是高兴。他也耐心给小守仁辅导功课,有时还请一些大学者给他辅导。家里来了客人,谈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也让王守仁站在一边,向别人学习。母亲见了也非常欣慰,更加细心地照顾他。她不仅给他收拾出一间书房,还不许别人去打扰他读书。
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支持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守仁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先生的提问,他也回答得很有主见,最后竟成了先生的得意弟子。
就这样,王守仁凭借笨鸟先飞、刻苦勤奋的精神,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2
龚智超8岁那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迷上了小小的羽毛球。但她少年丧父,家境不好,承受了一般同龄人少有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她个子矮、力量小、身体单薄,先天条件不足。
但她深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训练馆里,她每天穿着装有6公斤沙的特制训练服练步法、打球、跳绳、跑步。不管走到哪里,她都随身带着一个铅球,以增加握拍的力量。她天天想着要比别人多练,希望教练多指点,希望多和强对手训练。
就是这"三多",使她终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队里领导和教练对她亲如家人的关怀和激励是她至今奋斗不止的动力。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3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
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
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4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所有人公认的一个小笨蛋,笨到同学们见到他就议论纷纷,笨到老师也觉得他无可救药了。可是,爱因斯坦却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奋!
在手工课上,别的小朋友都交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却交了一个工艺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话他。老师也讽刺他:“我看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东西了!”可是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小凳子,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也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这是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奋,他的收获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新的看法。长大以后,爱因斯坦更加勤奋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及许多数都数不清的奖项。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5
贝多芬也是如此,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耳朵竟然聋了,可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的努力! 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他就是这么勤奋,这么坚持不懈,所以,他成功了,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的音乐家,这成功的奥秘是什么?都是因为勤奋!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6
我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其实他说的一点不假。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不肯收留他。然而,天资欠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灰心、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含情脉脉。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7
有一次参加工作进修研讨会,讲师在会中说了一个小故事,个人觉得颇令人深思。
这位讲师说他有两位大学同学,其中一位文采洋溢,办事能力好得不得了,总括一句,就是青年才俊型的优秀人才。
“可是他经常自怨、自艾,老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讲师接着说:“这位同学在经历过好几种工作之后,仍然没有遇到伯乐之赏识,而且也无法自己闯出一片天,因此郁郁寡欢的提前办理退休。”
另外一位同学资质平庸,可是为人比较忠厚,做起事情来也踏实许多,更不会因为好高鹜远而经常发牢骚,虽然在同一个工作岗位服务好几年,却也乐在其中而愉快极了。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究还是得到领导的赏识,更因为发现其独特优点与长处,乃藉由其长才而委以重任。
讲师很感慨的说:那位聪明能干的同学,好比是一颗闪闪发亮的石头,可是却没有遇到知音人加以琢磨,因此一旦未获重视,乃自暴自弃沉入水中,人们很快的就把他忘得一干二净。
反观另外一位平凡而守本分的同学,虽然其能力不及那位宛如宝石般的同事,可是却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就好像一块不甚起眼的木材一般,虽然没有亮丽与耀眼的外表,假使将木材丢入水中,也许一时之间沉了下去,但是终究会再浮上来。
然而以木头和石头来作比喻,到底人们应该扮演意气风发可是未经琢磨的宝石呢?还是一块平实而平凡的木头?想必是一个很有意义而值得思索的课题。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8
一个老人以低价买下一块长满野草无人问津的荒地,每天早上六点开始工作,除草、松土、下种、浇水、施肥、捕虫。每天忙到太阳下山才收工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老人辛苦工作半年后,这片荒地长满了鲜艳夺目的花树。
这片艳丽花园吸引了无数人,大家赞不绝口。一个人忍不住说:“老伯,你的花园真美,我非常羡幕,上帝真的很照顾你啊!”
老人笑着说:“先生,也许上帝真的很照顾我,但你是否知道这位老人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努力工作直到傍晚才收工吗?”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9
不要把自己当做鼠,否则肯定被猫吃。
瑞典一富豪生下一个女儿,不久孩子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乘船旅行。船长太太讲船上有一只天堂鸟,女孩被这只鸟迷住了,极想亲自看看。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求船上服务生带她去看天堂鸟。服务生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
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10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背了很多遍,还没有背下来。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贼很聪明,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他只能成为贼,而曾成为一代名人。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11
唐朝时期,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而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
白居易上任后为了处理繁重的郡务,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东都时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饮酒与音乐,但是在苏州刺史任上这一切的消遣都让位于正事了。
因为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白居易在苏州任上一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以民为本,政省刑宽,使得苏州人民获得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实惠,深受州民的爱戴。
所以当他两袖清风地经水路离开苏州时,勤劳纯朴的苏州人民夹岸相送。呈现出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的依依难舍的盛大感人场面。
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小朋友,这个勤能补拙成语告诉我们,勤奋的人即使不是天才,也照样可以获得成功。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12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 然而软水却穿透了硬石,坚持不懈而已。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解释说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这次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勤能补拙的事例 篇13
父亲给儿子两只杯子,里面装满泥土。要他把杯子放在窗台上,每天浇水。两周后,其中一只杯子的泥土里冒出了两片细细的嫩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同时给两只杯子浇水,同时付出了辛劳,为什么一只杯子里长出新叶,而另一只杯子里却没有呢?”
孩子确实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奥妙。父亲接着说:“那是因为一只杯子里埋入了一粒种子,另一只则没有。这粒种子代表着生命的理想、信念和目标。那个没有种子的杯子意味着生命没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如果生命没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就是付出再多的辛劳和汗水,也不会有收获。”
第二天,父亲又给孩子两只杯子,里面也装满了泥土。这次,要他只给其中一只杯子里浇水。两周后,浇水的杯子里冒出了新叶,另一只没有浇水的杯子里却什么也没有。父亲又说:“这两只杯子里,各埋入了一粒种子,为什么浇水的冒出了新叶,而没有浇水的没有呢? 因为生命仅有理想、信念和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为它付出。没有辛勤汗水的浇灌,再好的种子,再好的理想、信念和目标,也只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永远成不了现实。”
关于勤能补拙的名人故事(爱因斯坦!贝多芬!梅兰芳!不要)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