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名人故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得到证明。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夹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陆德夫忙劝阻。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曾献诗给赵明诚的父亲,当权的赵丞相。赵丞相说她“炙手可热心可寒”,所以说李清照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花木兰”。这是她前半生的经历。
可是后来,金兵南侵,占据了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到处租房居住。不幸的是在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从此,李清照单独一人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天天都有感时伤乱、怀旧思乡的心情,这种心情在作品中也经常体现,如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来她在孤独寂寞中死去,死时手中握着一枝干枯的桂花,花枝上还有李清照的泪水。
求李清照生平的故事简介,不要超过100字。还有她的资料介绍,简介
李清照生平的故事简介: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明水镇。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卒于1155年。
李清照 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扩展资料:
李清照 写作风格:
李清照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
李清照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
其显著特点:
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通之典,为避生僻晦涩;
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
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
李清照对语言的煅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读音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李清照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谐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十四个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清照
李清照故事
李清照故事
在汴京的李清照,时常可以跟着母亲和弟弟一起游览汴京,看人世繁华,香车宝马。独处时,则潜心阅读作诗,偶尔抚琴作画,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一日,李清照将自己近日作品给父亲品读。父亲仔细读完后,对女儿敏捷的才思倍感欣慰,同时又有些隐约的担心,因为他自己也是文人,深知醉心于文字的人势必多情,多情总容易被无情伤。自古以来的历史上的一些才女,终究都没有什么幸福完满的人生。然而,眼前的女儿显然已经离不开诗词了,而且似乎还有些天赋。李格非在脑海里经过短暂的思忖后,想着凭自己的交际和地位,应该还是能护女儿一些周全的,不说别的,至少在为女儿择婿时,可以好好把把关。这样一来,幸福未必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望着亭亭玉立,如清水出芙蓉的女儿,李格非不再犹豫,不再纠结,心想说不定女儿能开辟历史先河呢,于是告诉她:“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接着,他还举出了一些晋朝文人的经典文章,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来教育李清照,写文作诗,不可矫揉造作,不可无病呻吟,一定要发自内心,用真情来写文,而且态度要真诚。写完后,还要仔细品读,看是否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十分温和,态度十分真诚,李清照听得也十分用心。父亲的这些话,对李清照今后的为人与作文,有着极大的影响。
父亲的引导,母亲的渲染,以及父亲好友的指点,再加上她自己的勤奋,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一直未曾间断,而且屡有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当时极为风靡,几乎达到了“文章落纸,广为流传”的地步。尤其是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落笔,就惊得满城风雨,落花翩飞。这首词,可谓雅俗共赏,风靡一时。人人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都很好奇如此清丽又有情趣的美诗,究竟是出自怎样的人儿之手。
那个年代的女子普遍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生活,能接受教育的女子几乎是凤毛麟角。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佳作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还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女子。
文坛唏嘘之余,李清照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这样一位奇女子,很快就成了众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太学府里自然也不例外,那些年纪正好,青春正妙的太学生也对这位才女仰慕不已,其中就包括一个叫赵明诚的学生,对这位有着奇才的女子颇为仰慕。当时,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也在太学府。想必,赵明诚当时或多或少都从他那打听了一些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并心生仰慕。就这样,李清照的才华,如夏日小荷,才初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立上头。
那年七月,京城大旱,大地一片枯槁,天地荒芜,人们饥渴难耐,怎么求老天下雨老天都不应。无奈之下,朝廷只得采取道士的提议,按古法求雨,令开封府火速执行。
那天,李格非带着李清照和弟弟李迒来到了举行求雨仪式的大佛寺,期待观摩一场盛大的求雨仪式。遗憾的是,求雨仪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神圣,也没有想像中那么热闹,李清照心里有些许失望。但她并没有表现出来,依然安静地跟在父亲和弟弟身后,一眼一眼地欣赏着映入眼帘的风景,内心毫无波澜。
不知何时,他们面前突然出现了几个太学生,个个风度翩翩,书生气浓,原来是父亲昔日在太学府的一些学生。他们非常有礼貌地向李格非鞠躬问好,李格非也颇有风度地回应着他们。简单地聊了一会儿,父亲便向学生介绍起了李清照和李迒,又对李清照姐弟一一介绍了这几位学生,其中包括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官居三品吏部侍郎赵挺之的第三子,看着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李清照对他也是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气质不凡,让她不禁偷偷多看了几眼。
这一次的相见,让李清照原本平静的心湖霎时间如一阵温柔的春风拂过,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怎么都抚弄不平。对她倾心已久的赵明诚,心里当然也掀起了万千波澜。
在那个封建时代,李清照虽不似寻常女子那般循规蹈矩,但也不敢过于逾越规矩。所以,即便心中再思念,再想见,她也终究不敢太过肆意,只得悄悄地,将自己的心事流淌在笔下的诗词里。
时光仍旧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流淌着,日子依旧一天一天地平静地过着,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方十七的李清照,有着姣好的容颜,卓绝的才华,慕名上门求亲的人,快要踏破了她的家门,但她对他们没有丝毫心动的感觉。
李格非隐约觉察到了女儿的心事,但是并不多问,只是默默地关心着女儿,悄悄地呵护着女儿。他一心只希望女儿能够一辈子过得舒心,过得幸福。所以,无论前来求亲的人身份多么显赫,地位多么崇高,只要李清照没有同意的意思,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绝。
在他心里,女儿的幸福远比那些名利重要得多。所以,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懂她又爱她的父亲,让她不至于走进那荒唐的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漩涡里。
在父亲的保护下,李清照少了许多烦忧。仍可每日流连在诗词歌赋里,只是,此刻的她,心似一叶孤舟,载着许多的思念,缓缓地在时光的小河中徜徉着……
另一头,赵明诚的心中的那颗相思豆,也在疯狂地生长着…
李清照的小故事
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故事: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关于李清照的小故事
1、十六岁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十六岁那年,她的两阙新词轰动整个京师,其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更是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
2、再婚
女子再婚在宋代本属寻常,在明清则为重大道德污点,李清照几乎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证,这为“李清照未再婚说”提供了心理需求。
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品秩甚低,或有家暴和骗取李清照收藏之事,致婚姻破裂。按宋代法律,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告发张汝舟收受贿赂,使其获罪,则婚姻自动失效。
扩展资料: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清照的才女之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才女李清照:轰动京师的文艺女青年晚年闪婚闪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