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淘名人 > 名人故事 > 正文

近代名人励志故事100字真实(近代名人励志故事100字真实感悟)

作者:淘名人 时间:2023-03-28 14:50 来源:淘名人 阅读: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每一个名人的背后都存在着许故事,就是这一个个故事激励着他们继续向前,不放弃的坚持着。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三则,欢迎阅读!

现代名人励志故事:于宇昂

“儿子性格特别活泼、阳光,自小就显现出文艺方面的超强禀赋。”于宇昂父亲于云霄说,儿子进入小学读书后,他在文艺方面的天赋就逐渐显现出来。“他不仅普通话特别标准,且胆子特别大,上台表演没丝毫怯场,乐于表现自己。”

有一次,单位会议间,搞了一次文艺活动,于云霄作为经理,要出一个节目,但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后来,才上小学的于宇昂帮父亲解了围——代替父亲的部门,上台朗诵诗歌,震住了台下100多名观众。

“他不仅吐字清晰,最让台下观众响起雷鸣鼓掌的是小孩声情并茂,如此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童声朗诵,他们是第一次见到,小宇昂自此成了老爸单位的小明星。”于云霄回忆起当年那一幕,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的笑容。

而在邻居和亲朋眼里,小宇昂从小就聪明、帅气,且人小鬼大,自己特别有主见、独立性强,他们都非常喜爱这个讨人喜爱的孩子。但在于云霄和妻子的眼里,儿子从小便心存志气,且志向远大。

于云霄发现,儿子的心智过早成熟。他认为,儿子是块顽石,小小年纪便能遇事沉着,能自己出主意,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经过一番打磨,将来一定可以做一番大的事业。

2006年,在天津读书的于宇昂回家休假,获知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选拔青春形象大使,就抓住这次难得机遇报名参与评选。

经多轮淘汰,他从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凭自己优秀的综合素质,过硬的表演能力和阳光灿烂的气质形象,一举获得亚军头衔,并成为浙江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弟弟于鹏程:哥哥对朋友像兄弟一样

最让他弟弟于鹏程敬佩的是,哥哥豪迈的性格和对朋友像兄弟一样的情谊,只要哪位朋友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力去帮助和关心。

2006年,于宇昂寒假读书时候,向母亲葛敏芳要2000元现金。

母亲问他要钱干嘛,于宇昂说,有位同学做了手术,且家境困顿,他想寄点钱给该同学渡过难关。

见儿子有这份爱心,葛敏芳也爽快地把钱给了儿子。

跟儿子交朋友,对儿子给予绝对信任,想方设法去帮儿子实现理想,是于云霄给予儿子成长最大的帮助。

于云霄说,儿子在上中学期间,也出现过短暂的“网游情结”,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于云霄心里非常着急,但做父亲的他没驳斥或打骂儿子,而是把他当朋友,跟他谈心,真实地了解儿子的心态,并及时予以疏导和谈心,帮儿子快速从网游中走了出来。

现代名人励志故事:郎咸平

一、爱生病的孩子

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中国台湾桃园县,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有算命先生对郎咸平的父亲国军空军少将说:这个孩子活不过12岁。不祥预言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头上──扁桃体发炎、一周三次的抗生素注射、吃各种药片……这是郎咸平回忆童年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

二、学校里的后进生

郎咸平小学5年级时,父亲拿了一份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给他做,满分100分的试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分。被列为后进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中学。初三分班的时候,郎咸平被分到“放牛班”。“放牛班”就是不升学班,专门给后进生开的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因为班里同学都没接受过太多的家庭教育,流氓和“太保”之类的同学也多。中学时代的郎咸平,在学校几乎是天天打架。

三、改变命运的那次作弊

郎咸平开始喜欢做学问也是从这个放牛班开始的。据他自己回忆说,“当时的理想就是准备出来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因为他妈妈学的是化工,所以在学校教化学。她在台湾是化学界的名师,所以忙着到各地补习班教书。一个星期最多教到76个小时的课,为了养家,非常辛苦。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坚强、慈爱。郎咸平的母亲也很爱孩子们。正是母亲的德行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时代的郎咸平,恍惚的少年,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他放弃了想做木工学徒的想法,用心做学问,选择了继续升学念高中。

中考前3个月,郎咸平感到了念书的压力,因为这时候念课本肯定来不及,就只好念“考前30分”,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临时抱佛脚”用的一种复习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前2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郎咸平考了500多名,到中考前1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居然考到了300多名。等他参加中考时,竟然意外地考上了学校里只有300人考上的高中,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考试,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学毕业后,郎咸平顺利考入了台中的东海大学读经济。

据郎咸平自己回忆,他能走上钻研学问的道路,和大学时的一段境遇有关。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严。该门课总共8个学分,要念两个学期.而且一学期得考4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分,第二次月考时就想走捷径,考试的时候作弊,抄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得了零分。“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决定好好地念。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结果一个月下来,忽然发现,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忽然发现微积分竟然也有很多乐趣,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很有成就感。”

第三次和第四次两次月考考下来,平均分竟达99分。郎咸平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笨,这是他这平生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熟能生巧,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难,郎咸平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也考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

再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谢当年他抓作弊的老师,因为那一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四、出国留学考托福和gre

研究所的第二年的时候,在《工商时报》做记者的同学把郎咸平介绍到了报社当金融记者。在台湾,记者这个职业是不被年轻人当做终身的职业,通常做个两三年就会转业。做了两年记者之后他开始考虑跳槽转业,但是职场似乎总跟他作对,忙乎一阵过后,他始终未能谋得满意的职位。无奈之下,郎咸平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但是他也没时间念托福和gre,考试的时候,托福考了550分,gre考了1640分,这样的分数是很差的。他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作了回应,而且没有奖学金。年轻的郎咸平当时陷入了茫然,难道自己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学生?因为这所学校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后来他倒了美国才知道,沃顿商学院在美国是大名鼎鼎的。

五、攻读博士学位

郎咸平在沃顿申请了商业经济系。在东海和台大念书时,他总觉得自己的水平不错,但进入真正的学术殿堂后,郎咸平才发现课程太难,根本听不懂。特别是跟经济系博士生一起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考试出来的成绩都是c。后来因为平时上课表现还不错,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助教才帮了个大忙,把c改了个b-,这才得以继续留下来。

那次考试之后,不服输的劲头鼓励他发奋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核,此时的郎咸平才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起初,因为没有胆量做公司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在他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个小圈圈。

郎咸平总共才花了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这在沃顿创校100余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了。

六、回国发展

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然而,异国平静的学术生涯,在郎咸平看来又有一丝沉闷。在谈到那段日子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都快40岁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成就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对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看到播出中国,心里面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所以一有机会的话就会想到回国。”

1994年,郎咸平抵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此,郎咸平由一名亚洲与中国经济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局与众投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演绎了一场“孤胆学者舌战世界十大投行”的壮举,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01年底,郎咸平进入内地证券市场。他提出:“应当审慎地提出一个‘新监管’思维,考虑如何在大陆法系架构下,尽快融入‘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这两项保护小股东的规则。

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体间掀起一场“郎旋风”。褒之曰: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侠义胸襟。贬之曰:不谙中国国情的“民企杀手”,只为出风头的'狂人。

郎咸平说:“我情愿往国内走,我不愿往美国走,因为在这边你会受到重视,你的意见受到重视,你能够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虽然我只做了个开头,提出了一些观念,但是还是很重要。”

2004年,郎咸平48岁,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商学院合聘教授。

郎咸平读书故事感悟:

成名后的郎咸平多次谈到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精英,从小就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一些人、一些事以后,才会有所改变,普通人是这样,名人也是如此。

现代名人励志故事:富比尔盖茨

“泼”醒儿子

一贯低调的老盖茨从不夸耀自己在儿子成功道路上扮演的角色。 他在2005年一次慈善组织领导人会议演说中说:“作为一个父亲,我从未想过那个在我住所里长大、吃我的食物、用我的名字、还爱顶嘴的小子有一天会成为我的老板。但这确实发生了。”实际上,改变盖茨这个“问题少年”人生轨迹的人正是老盖茨。

老盖茨和妻子玛丽育有3个孩子:大女儿克丽丝蒂、儿子盖茨和小女儿莉比。盖茨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读《世界大百科全书》。为鼓励他阅读,老盖茨夫妇在这方面毫不吝啬,只要是他想看的书,一律买下。

到11岁时,盖茨开始向父母抛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为难他们。在老盖茨看来,“这挺有意思,相当不错”,却给母亲玛丽带来困扰。另外,步入青春期的盖茨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对保持房间整洁、准时吃饭、别咬铅笔头等要求产生抵触情绪,母子之间时常发生争执。

“他那时很招人烦,”妹妹莉比回忆说。老盖茨在采访中也承认,11岁后的盖茨成了让家长头疼的孩子。

母子矛盾在盖茨12岁的一天达到高潮。盖茨在餐桌上对着母亲粗鲁地大喊大叫,言辞充满讥讽和孩子气的自以为是。一向冷静的矛盾调停者老盖茨终于怒了,端起一杯凉水,泼到儿子脸上。喊叫停止了。回过神来的盖茨突然对父亲说:“谢谢淋浴。”

给予独立

盖茨一家对这次“泼水事件”记忆深刻,它不仅成为盖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愤青”一夜之间变得成熟,也改变了老盖茨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在孩子们眼中,以律师为业的老盖茨在家也保持严谨、冷静,不易亲近。“他回到家里,坐下休息,然后吃晚餐。从来没有发生过"给我一个拥抱"之类的场景,”克丽丝蒂回忆说,但盖茨顶撞母亲的行为让他严重“失控”。

这件事后,老盖茨夫妇带儿子接受心理咨询。盖茨告诉心理医生:“我想与父母争夺控制权。”医生于是建议老盖茨夫妇,他们的儿子最终会赢得这场争取独立的“战争”,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独立。

老盖茨夫妇最终接受医生的建议。考虑到私立学校能给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空间,他们替盖茨在一所私立中学报了名。正是在这所学校里,盖茨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重要“伙伴”—— 电脑。

从13岁起,盖茨享有绝大多数同龄人享受不到的自由。父母允许他晚上独自去华盛顿大学用电脑,在假期四处旅游、打工。他曾在华盛顿州首府奥林匹亚当州议会服务生,在首都华盛顿当过国会服务生。高中时,他还休学一段时间,跑到华盛顿州南部的一座发电厂做电脑程序设计员。

在这段“天马行空”的自由成长期,盖茨认识了后来与他一起创办微软的保罗·艾伦。两人第一次合作成果是一款统计道路车流量的计算机软件。

1975年,身为哈佛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盖茨决定退学,与艾伦共同创业。儿子的决定令老盖茨夫妇震惊不已。老盖茨夫妇最后还是勉强同意儿子的选择,支持他去新墨西哥州创业。

全力支持

创立微软后,盖茨决定将公司迁回西雅图,主要“吸引力”就是父母的全力支持。他自己也在离父母家不远的一所住宅里安顿下来。母亲玛丽为忙于事业的盖茨雇了一个保姆,负责为他打扫房间,保证他参加重要会议时能有件干净衬衣穿。老盖茨则给予儿子事业上的支持。他利用自己当律师建立的社会关系,向西雅图的商业人士大力“推销”微软;他所在的律师公司成为微软当时最大的客户。1980年,他施展自己的口才,说服儿子的大学同学史蒂夫·鲍尔默辍学加入微软。鲍尔默如今是微软首席执行官。

在微软公司准备上市前,盖茨担心上市会分散员工精力。老盖茨安抚儿子的紧张情绪,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最终,微软成功上市,盖茨一夜成为亿万富翁。

劝子“从善”

儿子一夜成名后,老盖茨夫妇又面临另一项挑战:劝说盖茨把钱用于慈善事业。盖茨当时只想专心发展微软的事业,不愿分散精力做慈善。为此,在老盖茨的办公室里,盖茨和母亲玛丽在“泼水事件”多年后再次发生争吵。

最终,玛丽成功说服儿子在微软内部为慈善机构“联合劝募会”募捐。之后,盖茨又跟随母亲加入“联合劝募会”董事会。随着盖茨的财富不断增加,西雅图地区慈善机构向他发出的求助申请越来越多。盖茨原本打算等自己60岁退休后再一心投身慈善事业,但1994年母亲患乳腺癌去世,加速了他投身慈善的步伐。

玛丽的葬礼结束后,已年过七旬的老盖茨向儿子提议创建一个正式的慈善机构,由他负责申请审查和拨款。一个星期后,盖茨拿出1亿美元作为起步资金,创建“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老盖茨是最初的管理者之一。在自家厨房餐桌上,老盖茨签出基金会第一张支票,向西雅图一个癌症治疗项目捐赠8万美元。

慈善基金会创立至今的十多年间,老盖茨每天出现在基金会办公室,精心打理儿子的慈善事业。去年6月,盖茨卸任微软执行董事长,连“人”带“钱”全部投入慈善事业,父子两人开始“并肩作战”。

中国现代名人励志故事简短

中国现代名人励志故事简短举例如下:

1、我国如今的航空航天事业正在以世界有目共睹的速度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到底是离不开先辈们的贡献,在航天和军事工业上,有一位科学家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钱学森。这位中国现代名人励志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钱学森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回国后,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2、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说到水稻想必很多人想到了袁隆平老爷爷。以前我国水稻产量不高,满足不了“吃”的需要,存在着很严重的“粮食危机”。而粮食产量低,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

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研发水稻的故事可以说是最为经典的现代名人故事之一。

故事的介绍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素材现代名人励志事例100字

本文整理了名人励志事例,来看看这些名人的光辉事迹吧。

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马云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闻一多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名人励志事例,感谢阅读。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100字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赵振铎相关文章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