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仁爱的故事20字。
董奉治病。不取医赀。杏多谷少。群虎逐之。
【原文】
晋董奉居庐山。有道术。为人治病。不取钱。病重而愈者。令栽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时。作一仓。令买者随器之大小。易以谷。若置谷少。取杏多。群虎辄逐之。所得谷、以赈贫者。供行旅。岁消三千斛。谷尚有余。一日、受上帝命。授碧虚太乙真人。白日飞升。
董奉之得登真。惟治病以栽杏。得杏以易谷。得谷以赈贫而已。最奇者、置少取多。群虎且乱逐之。其奇而又奇者。奉登真后。妻女守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逐如故。后人即于其种杏处。建祠祀之焉。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董奉。住在庐山里。很有些道法手术。替人家医治疾病。不收金钱。病重医好了的。就叫他们种五株杏树。病轻医好了的。就叫他种一株杏树。这样的过了几年。就成了很大的杏林了。杏子成熟的时候。就造了一个米仓。叫来买杏子的人。依照了器具的大小。用谷来换了杏子去。若是有放得谷少。拿得杏子多的人。就有一班老虎来追逐他们。他所换来的谷。就拿去救济贫穷的人。和供给来往行路的人。每年用去了谷一千八百石。可是还有剩下谷来的。他的善行积得这样多。有一天、受了上帝的命令。封他做碧虚太乙真人。在白天里飞升到天上去。
孔子仁爱故事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
君子以剑自卫乎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
《君子以剑自卫乎》读后感:
我们看这一段师生对话,作为学生的子路对老师的那种真心拜服,当今实不多见了。
子路跟随老师一生,他去世比老师还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别人问他,老师是什么样子,他竟不知道从何讲起。因为老师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难一言几言说清楚。后来还是夫子告诉子路,有人再问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夫子被后世人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其实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十五志于学,勤学不倦,终其一生倡导「仁」道。夫子忘食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结果。「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孔夫子时时都在道中。教育学生抓住机会教育点,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夫子的智慧,也在与学生的讲论中日益深厚。
这个故事是子路刚进入孔门不久发生的。老师在子路刚刚求学之始就种下了「仁」的种子,可谓慎于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先要把自己的学说,传播给学生,使之遍布四方,承传不绝,而达到德行天下的效果。
在他不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故事的味道在哪里呢?我们现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种传媒(影视、网络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也是这样表演的。学习了传统文化我们才明白,要宣德化,柔远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于榜样。为师者的榜样,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颗心。因为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有多少老师、家长,甚至领导都是采取严厉的处罚,严格的管制,去对待学生、孩子、下属。甚至有的家庭,夫妇之间也用暴力。朋友之间因一点点的经济问题就上了法庭,当今社会还有杀父弑母这样的乱象。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昨天看了一则消息,因为几千元而兄弟相残,最后,哥哥被弟弟杀死了。八十几岁的老母,亲眼目睹这场惨剧,而这场惨剧的原因,是因为奉养自己的母亲,两个儿媳都不情愿。大儿子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他觉得是叔叔、婶子不对,不奉养奶奶却独占奶奶的钱,就请自己的同学去砸了叔叔的窗子。婶婶因此而不平,怂恿叔叔拿刀去了哥哥家,使得孙子受伤,他的同学挨了几刀,医药费就花了几万元,最后这个弟弟又杀死了哥哥,这就是以暴制暴的悲惨结局。
是非高下之风,来源于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爱、贪恋由心所生,敌对、怨恨也从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环境,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纵然不动真刀枪,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计,内心里是波涛翻滚,甚至是烽烟叠起,我们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能和睦得起来呢?我们内心是善念的时候,我们的面目表情,我们的言语都会有所显现;而当我们内心对立、不平,甚至恶念的时候,当然也会如实地反应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们体会到,为人老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施行仁道的重要。
我们又体会,怎么样让学生听老师的话?为什么孔老夫子三言两语,子路就那么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还说以后就老老实实跟着老师学呢?几千年前,圣贤人的心境,比较高,他们从善如流。而我们现代人,由于德行教育弱化,导致现在世风日下。所以为人师者更应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才有可能让学生尊敬、钦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还体会到,作为比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对夫子的钦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随夫子日久,仰之弥高的结果。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对学生的教诲,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通过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觉中提升,终于在后来成为一位贤人。
颜回评价夫子:「威而不猛」。我们就体会,「君子不重则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们一再说的「猛」,就是大家说的那个「暴」。当时夫子身高被众人称为「长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够单手拖起城门之匝。他的剑术之高超,也是子路这个以勇著称的人所远远不及的。腰配宝剑,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全然一副弃兵戈于不用的气概,他的这份柔心慈肠是从哪里来的?仁爱!孔夫子到各个国家,与国君谈经国之道,都是对他们善加相劝要以德治国,德行才是无往不胜的力量。
其实,如果夫子没有万德万能,夫子不以圣人之心、之行,又如何能够培育出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子贡、子路、子骞等诸多有德行的弟子?所以老师的境界在哪里,就会把学生的境界带到哪里。
当今,讲习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的老师,他上台一个微笑,台下的学员就会心一笑,继而掌声如潮。他靠的是什么呢?内心真诚的流露,才会有脸上灿烂的微笑。那是真正的大爱,至诚、慈悲,一颗念念利及他人的心。
曾有一个非常顽劣的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让他第二天到办公室。学生想破罐子破摔,心里满是抵触情绪,老师一见到学生,问了一句:你吃早饭了吗?学生便泪如雨下,心中的郁结化为乌有,和老师坦诚相见,慢慢改变以前的坏习气。
而一个监狱的警官,把服刑人员喊到面前,一声请坐,递上一杯水,服刑人员顿时泣不成声。这就是柔远人的作用,就是教化的力量。
教育主要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灵,去教化我们身边的人呢?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够传递给别人爱;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够感化别人。
所以我们想到教育,想以忠义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先给孩子种下仁爱的种子,先有孝心,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爱自己的父母,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然后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万事、万物。我们常常说,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经》里也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老夫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会把「仁」放在前面呢?仁爱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基础,而仁爱的基础,就在于孝道。我们的初发点要建立在对父母的仁爱上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我们建房子,地基都没有打好,建三层楼那是不可能的。树的根基不牢,台风一到就会连根拔掉。所以孔老夫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在家有孝道的人,而绝不是在外面对人好,回家脸色难看之人。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当今很多有识之士,都会想到社会、国家的道德之薄弱,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大家有没有回到古圣先贤那里,回到几千年前孔老夫子那里,去体会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才是让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真正得到和谐的方法。
如果通过夫子与子路师生简短的对话,我们真正能够体悟、受益,就不负我们祖宗几千年来对文化的这份承传。而我们后世子孙真正的承传,是用祖宗的文化使自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幸福、安定,利益更及千秋万代之后世子孙。
所以圣贤人的对话,也是在给我们做表演。为什么会有这段话的记录?我们的老祖宗之心,就是想让我们后世子孙学到他们那份仁爱之心,学到圣贤之道。我们真正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一份慈悲的时候,我们就会真正懂得做人爱人,我们就会主动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充满温馨,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份平等博爱,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样,那么和谐社会还会遥远吗?
求有仁爱之心的人,还要有他(她)的事例,求各位大虾帮帮偶啊————
古代孟子,孔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这些人都将仁爱的啊。
事例: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①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②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③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近代像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白芳礼之类的事例:白方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白方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望采纳,另祝楼主学业进步!
表现时表现善良仁爱的故事有哪些
1.荀巨伯是东汉时期地一位义士。有一次,他去探望远方生病的朋友。可是当时正逢北方匈奴军队攻打过来,朋友害怕连累荀巨伯,劝他快点离开。荀巨伯却怎么也不愿离开病重的朋友。当匈奴部队攻打过来时,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可是荀巨伯陪伴生病的朋友留在城里。匈奴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留下来的原因。荀巨伯向匈奴人提出请求:"我的朋友现在正在生病,我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我好朋友的生命!"匈奴人觉得荀巨伯不仅在危难关头没有选择离开好朋友,反而为了好朋友甘愿付出生命,他们觉得荀巨伯是个仁义之士,于是他们选择了撤离,使这座城市得以保全。
荀巨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2.一战期间,美德两军在一处平原相遇,双方交战激烈,枪声不断响起。在他们之间的是一个无人地带,一个年轻的德军尝试爬过去,结果被带钩的铁丝缠住,发出痛苦的哀号,不住地呜咽着。
相距不远的美军都听得到他的惨叫声。一个美军无法再忍受,于是爬出战壕,匍匐向那德军爬过去。其余美军明白他的行动后,都停止开火,但德军仍炮火不断,直到德国指挥官明白那美军的举动后,才命令军队停火。
此时,战场上一片沉寂。那个美军匍匐爬到受伤的德军那儿,帮他脱离了铁钩的纠缠,扶起他走向德军的战壕,交给已准备迎接他的同胞。之后,他转身走回美军阵营。
忽然,一只手搭在他肩膀上,他转过来,原来是一位获得铁十字勋章的德军军官,对方从自己制服上扯下勋章,把它别在他身上,才让他走回自己的阵营。当该美军安全抵达己方战壕后,双方又恢复那毫无理智的战斗。
3..爱从心里发出,然后流到别人的心里,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一条长长的爱心之桥。爱,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力量。
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与狂暴。当你试图打开他人的心扉时,温和、友善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一个人要想活得更加快乐、幸福而有意义,就应该使自己多一点真、善、美的东西。试想,如果你对他人没有真诚,毫不友好,又怎能期望从他人身上得到友善的回报? 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一个仁慈的爱心,生活中我们应该具有仁爱心理,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地位、财富固然重要,但真正使人获得永久尊重和帮助的还是那颗善良的心。
4.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5.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古代的名人感恩事例
古代的名人感恩事例有:
1、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
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2、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3、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
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4、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
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后事情败露,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5、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6、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 “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有关善良的故事
1、雷锋捐钱从不吝啬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
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2、郎朗:让音乐与慈善结合
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
2004年5月20日,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2005年10月9日,华盛顿举办“中国文化年”期间,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布什总统向他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
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音乐就像一种语言,世界的语言,它将人们彼此相连,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
3、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4、荀巨伯看友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外族敌寇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毁弃道义而苟且偷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
敌寇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敌寇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5、丛飞的故事
丛飞(1969.10.29~2006.04.20)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
丛飞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多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他是深圳著名歌手,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后来,他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
“我叫丛飞,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义工。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会使用这段同样的开场白。丛飞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